——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專家證實浙江省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兩處「八仙遺蹟」是一億年前古生物恐龍的足跡化石。但此前村民不知道遺蹟的真正價值,以為是「神仙的屁股印」,自發出錢對凹坑進行了人工 「維修保護」,破壞了自然的恐龍足跡,好心辦了壞事。
網絡上有人對八仙崗的村民提出了「愚昧無知,沒有文物保護意識」的批評,而事實上,在此事中我們不應該把矛頭對準當地村民。他們看到「八仙遺蹟」有慢慢風化的趨勢,想要維護凹坑原有的形狀,說明他們已經具備了對文物遺蹟的保護意識,只是沒有得到科學的指導。在村民們自發籌錢維護遺蹟的時候,當地地質保護部門卻「袖手旁觀」,而最終導致了錯誤的發生。
有意思的是,該遺蹟能引起重視還是因為某村民在社交媒體上與中國地質大學恐龍專家邢立達副教授取得了聯繫,教授趕到村裡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確實是恐龍印記。在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具備專業知識的公知們通常是老百姓認識文物遺蹟重要性的一座橋梁,他們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深入淺出地傳遞專業知識,起到科普的作用。邢立達教授就是一名「網紅科學家」,平日裡經常在微博上發布有趣的古生物考察實錄,在網絡上影響力很大。人民網發布了這則新聞後,邢教授發表評論道 「如果我研究再快點就好了」,言語間透露著自責,引起網民的唏噓。
但僅僅只是憑藉學者個人的力量,就能做好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嗎?恰恰相反,在勘探地質遺蹟的工作中,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考察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根據國務院出臺的《地質遺蹟保護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需對地質遺蹟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在這則新聞中,如果蘭溪地方的地質礦產行政部門能夠在村民籌錢維護凹坑時,就帶著文物保護意識進行實地考察,或許就能阻止錯誤的發生。
這些年來我國也不乏在此方面做得好的地方部門。2016年,陝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實施地質遺蹟調查,陝西省地調中心遙感所所長收到一張照片,他通過各種高科技方式,並組成探險小分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發現了漢中天坑群,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只有地方政府真正將對地質遺蹟的勘探工作落到實處,對當地的地質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才能有效規避村民因為「不了解」而破壞了地質遺蹟的風險。
這次,村民是「熱心」的,教授是「熱心」的,地方政府也該再「熱心」一些。
文/陳佳琪(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