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化石被破壞,不該村民背鍋

2020-12-03 紅網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專家證實浙江省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兩處「八仙遺蹟」是一億年前古生物恐龍的足跡化石。但此前村民不知道遺蹟的真正價值,以為是「神仙的屁股印」,自發出錢對凹坑進行了人工 「維修保護」,破壞了自然的恐龍足跡,好心辦了壞事。

網絡上有人對八仙崗的村民提出了「愚昧無知,沒有文物保護意識」的批評,而事實上,在此事中我們不應該把矛頭對準當地村民。他們看到「八仙遺蹟」有慢慢風化的趨勢,想要維護凹坑原有的形狀,說明他們已經具備了對文物遺蹟的保護意識,只是沒有得到科學的指導。在村民們自發籌錢維護遺蹟的時候,當地地質保護部門卻「袖手旁觀」,而最終導致了錯誤的發生。

有意思的是,該遺蹟能引起重視還是因為某村民在社交媒體上與中國地質大學恐龍專家邢立達副教授取得了聯繫,教授趕到村裡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確實是恐龍印記。在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具備專業知識的公知們通常是老百姓認識文物遺蹟重要性的一座橋梁,他們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深入淺出地傳遞專業知識,起到科普的作用。邢立達教授就是一名「網紅科學家」,平日裡經常在微博上發布有趣的古生物考察實錄,在網絡上影響力很大。人民網發布了這則新聞後,邢教授發表評論道 「如果我研究再快點就好了」,言語間透露著自責,引起網民的唏噓。

但僅僅只是憑藉學者個人的力量,就能做好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嗎?恰恰相反,在勘探地質遺蹟的工作中,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考察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根據國務院出臺的《地質遺蹟保護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需對地質遺蹟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在這則新聞中,如果蘭溪地方的地質礦產行政部門能夠在村民籌錢維護凹坑時,就帶著文物保護意識進行實地考察,或許就能阻止錯誤的發生。

這些年來我國也不乏在此方面做得好的地方部門。2016年,陝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實施地質遺蹟調查,陝西省地調中心遙感所所長收到一張照片,他通過各種高科技方式,並組成探險小分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發現了漢中天坑群,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只有地方政府真正將對地質遺蹟的勘探工作落到實處,對當地的地質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才能有效規避村民因為「不了解」而破壞了地質遺蹟的風險。

這次,村民是「熱心」的,教授是「熱心」的,地方政府也該再「熱心」一些。

文/陳佳琪(浙江傳媒學院)

相關焦點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2月18日,我致信《化石》雜誌編輯部,報告在赤城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並隨信寄去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信發出一個月後未得到編輯部的回音,我不灰心,不洩氣,3月18日,又致信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當時是在河床一側較高的崖上掉下來的一塊大石頭上,發現了有幾個爪型足跡。」昨日,發現者之一的勘探科職工惠瑞瑞告訴記者,他們3人都是地質學研究生畢業,對這方面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動物留下的足跡,但不確定是什麼動物」。隨後,3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2015年2月24日,農曆大年初六,知名「化石獵人」、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兼職教授唐永剛以及化石愛好者柳洋,從臨沂驅車來到金雞嶺「尋寶」,他們原本打算看看這裡還有沒有鑽石礦藏。「看到一個人工開鑿的水塘,岸邊是巖層,下去走了十幾步就發現了蜥腳類恐龍足跡。」唐永剛諳熟各類恐龍足跡,此前在多地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而且馬陵山區域也曾多次發現過恐龍足跡化石。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距今8000萬年共240餘枚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組對該文章細緻研究後,認為文章所報告內容極有可能是新發現恐龍活動跡象,隨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 「恐龍」來了!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本報訊(通訊員 侯小龍 記者 李星棋)1月11日,記者從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獲悉,該廠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近日被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查證實,這一發現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在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油田勘探中的意外收穫:延安首現恐龍足跡化石
    昨日,發現者之一的勘探科職工惠瑞瑞告訴記者,他們3人都是地質學研究生畢業,對這方面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動物留下的足跡,但不確定是什麼動物」。隨後,3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現場有3塊巖石是從崖上自然剝落,考慮到現場環境並不適合保留該遺蹟,擔心遭遇山洪等流水侵蝕,所以我們將這3塊巖石帶了回去。」
  • 延安地區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記者 李紅娟 李楠 安塞臺 張志林 郭旭琴 折臣龍 王秀) 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日前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一處恐龍足跡化石,經專家現場考證屬實,這是延安地區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成立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
  • 陝西省北部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20日從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了解到,科研人員日前在陝西省北部的靖邊縣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繼在陝西省神木市發現實雷龍、恐爪龍類足跡後,科研人員再次在陝西北部白堊紀時代地層中發現恐龍足跡。
  • 韓國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網友:不可思議(圖)
    韓國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圖片來源:韓國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的官方Facebook) 人民網12月5日訊 據韓國《亞洲經濟》報導,韓國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日前在官方Facebook表示在蔚山蔚州郡的盤龜臺巖刻畫一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在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中型和小型)、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和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其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