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徐建青:四大因素決定全球疫情會持續發展,好的疫苗需要雙管齊下

2020-11-12 國際金融報

徐建青教授表示,四大因素決定了疫情可能會持續發展。第一,病毒源頭依然不清;第二,是否存在中間宿主;第三,無症狀感染者難篩選;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記憶,易感人群基數還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11日8時,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為5144.04萬例,其中新增12.68萬例,累計死亡127.24萬例,累計治癒3587.18萬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5134.82萬例,佔全球99.82%。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疫苗話題熱度持續升溫。什麼樣的疫苗算是好疫苗?病毒變異以後,疫苗是否會失效?為什麼科研機構研發實力強,產品的開發進度卻如此緩慢?未來疫情會如何走?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2020上海絲路方舟建康論壇」作為重要配套項目在滬成功舉行。會議間隙,《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了疫苗研發領域的專家、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徐建青教授,聽他講述關於疫情演變趨勢以及新冠疫苗研發進度等問題。

四大因素決定疫情發展

「新冠疫情既出乎預料,也合乎預料。」徐建青說道,從早期已有知識來判斷,四大因素決定了疫情可能會持續發展。

第一,病毒源頭依然不清。「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不清楚源頭在哪以及自然宿主是誰。早期有研究認為,蝙蝠可能是自然宿主,但目前依然缺乏更好的證據。也有研究認為穿山甲是自然宿主,但穿山甲身上找到的冠狀病毒序列與人身上找到的冠狀病毒序列差距更遠。所以現在傾向於蝙蝠是自然宿主,但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第二,是否存在中間宿主?「比如說2003年的SARS的時候,果子狸是中間宿主,但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到底有沒有中間宿主,到現在為止還是不了解。」

第三,無症狀感染者難篩選。「這次新冠發生了獨有的感染情況,即有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感染後存在很長的潛伏期。這兩個問題導致我們很難把感染者從人群中清晰地篩選出來。如果篩選不出來,它就有機會持續傳給別人。這也是疫情可能再次暴發的一個源頭。」

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記憶,易感人群基數還在。「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大量的無症狀感染,會使得人群難以形成長久的免疫記憶。」

徐建青認為,在上述四大因素的作用下,疫情會持續發展的風險很大。但是,未來疫情到底走向如何,除非實現有效疫苗的普及,否則還是要取決於社會的控制力度。

好的疫苗要雙管齊下

「疫苗的有效性,取決於中和抗體滴度和T細胞應答水平。」徐建青教授在採訪中說道。通俗來說,疫苗的有效性取決於疫苗刺激T細胞產生免疫應答的速度和濃度。

針對上述兩個指標,徐建青教授介紹,縱觀目前國內國際上正在研發的疫苗,它們一部分偏向於抗體應答,一部分偏向於T細胞應答,也有疫苗是同時兼顧兩者。他強調,「一款好疫苗,在抗體應答上最好聚焦到受體結合域,即RBD區,這樣疫苗可能產生的抗體依賴性、致病性等問題就會被削弱。」

在T細胞應答方面,徐建青提出,「最好T細胞應答是Th1(輔助型T細胞1)類應答。同時,它活化CD8的(一種白細胞分化抗原,為部分T細胞表面所具有的一種糖蛋白,用以輔助T細胞受體識別抗原,並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應答,最好能聚焦到病毒早期的一些蛋白,即某些調控蛋白。讓在病毒剛剛探出頭來時,T細胞應答就能把它消滅掉。」

徐建青透露,他帶領的團隊目前設計的疫苗是以RBD區作為免疫源,並結合病毒在早期表達的蛋白,活化其T細胞,從而形成既能夠活化中和抗體,又能夠有效活化CD8 T細胞應答的疫苗。同時,該款產品在T細胞疫苗設計上,覆蓋了目前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新冠病毒,以及存在於蝙蝠體內的一些冠狀病毒,是個廣譜的疫苗設計。

關於病毒變異後疫苗是否會失效的問題,徐建青表示,病毒變異是永恆的,但對疫苗影響是有限的。「病毒在傳播過程中一定會變異。變異有兩種,一是被動變異,即由於病毒進入了一個新宿主體內,要適應新宿主的環境所發生的改變。另一種是主動變異。從目前對於冠狀病毒的了解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使病毒變異,其能逃出疫苗攻擊、使疫苗失效的可能性並不大。不過,這點還需後續的跟蹤研究。」

政府要更積極有效地推動疫苗研發

在此次疫苗研發的過程中,國營企業展示了非常高的研發效率,一些民營企業也「跑得很快」。相較之下,很多研發機構進度緩慢。

對於上述現象的形成原因,徐建青表示,研發機構進度慢,一方面有資金的問題,尤其是在下遊的產業化階段,資金不足會拖累開發進度;另一方面,它缺少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徐建青認為,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國家政府已非常努力地幫助研發機構與企業牽線搭橋,但希望政府在未來能夠通過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來進一步促進有創新技術的疫苗快速開發。「政府需要起到更積極更有效的角色來推進這件事情。」

「當前醫院、科研院所、大學在做技術創新上具有優勢,但在資金實力上,法律法規支持上相對較為薄弱。作為政府來說,如果能在相關政策上去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聯合申報,明確設立一些項目來推進研發機構、社會資本和下遊企業對接。那麼,受益的產品將不僅僅是新冠疫苗,也會是未來其他的高新技術。」徐建青表示。

談及未來疫苗創新領域的競爭,徐建青認為,「一直以來,我國在疫苗領域處於劣勢,尤其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仍需努力。所以,如何抓住此次新冠疫情的機會,鼓勵創新技術往前走就成了值得研究的問題。只有創新的技術才會被國際社會認可,才真正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去佔分一杯羹。」

徐建青簡介: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現任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公衛醫學科創園主任。在《Science》《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PNAS》等雜誌發表SCI論文逾百篇。

記者 黃華

相關焦點

  • 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成立
    這一研究院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會同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以「無院牆」式開放合作實現共享共贏,打造「政產學研醫防用資」八位一體創新平臺,提升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國建設。
  • 新冠肺炎下的「疫苗賽跑」:多技術路線齊頭並進,但遠水難解近渴
    多技術路線齊頭並進2月28日,徐建青在實驗室裡給自己打了一針。這是初步成型的快速抗新冠疫苗。徐建青是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也是該機構新冠疫苗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從2020年1月起,他所在的團隊開始同步進行核酸疫苗、人源細胞載體疫苗、納米顆粒疫苗的研發。
  • 吳凡掛帥的研究院 張文宏領銜的重點實驗室 在復旦揭牌!
    研究院院長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兩大機構的成立和建設也是貫徹落實上海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和上海「公共衛生建設20條」的重要舉措。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復旦大學共同建設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進行系統化建設,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 ...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
    研究院院長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兩大機構的成立和建設也是貫徹落實上海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和上海「公共衛生建設20條」的重要舉措。  據悉,2020年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做客「南開公共衛生講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主持報告會。曾光認為,中國疫情防控的新常態從全國病例清零開始,需要常備不懈的警惕性和精確防控的對策。「新常態會有疫情動態起伏,可能將持續較長時間,『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是新常態的長期任務。」  「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清零?有三個理由:第一是,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能力清零;第二是,清零以後老百姓放心,可以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複課復學。
  • 聚焦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上海成立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兩大機構!
    兩大機構的成立,是上海市加強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技攻關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今年7月24日,上海公布,明確將啟動建設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並提出到2025年顯著提升上海生物安全應急管理、科技攻關能力,為將上海打造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與保障。
  • 多國公共衛生專家分析非洲疫情好於預期原因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薄雯雯)據非洲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新冠疫情數據顯示,截至非洲東部時間11月25日5時(北京時間10時),該地區累計確診病例2093943例,其中死亡病例50337例。目前非洲新冠確診和死亡病例佔全球總數比例均不到4%,是什麼因素令疫情初期被廣泛擔憂的非洲大陸經受住了新冠大流行的考驗?
  • 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
    而缺乏專業人才運用專業手段進行應對,也反映出我國醫學教育缺乏精神心理教育、精神心理專業人才稀缺等問題。第二,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尚不完善。新冠疫情還折射出醫學內部學科割裂、協作研究機制不完善的現狀。疫情早期,社區、醫院、疾控中心未能快速有效聯動,直接影響了防控效果。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上海市知名專家諸大建、張維為、盧洪洲、劉中民、趙來軍等與會。此次出動了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馳援武漢,隨隊的10輛救援車和25頂帳篷,解決了武漢方艙醫院——東西湖方艙醫院的神經中樞和指揮系統問題;在武漢,我們的管理、治療都為方艙醫院的運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我們深知最終戰勝疫情還得靠科技創新,最近幾個月,我們組織科研團隊在疫苗研發、檢測試劑、幹細胞治療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當前公共衛生正在回歸社會模式。筆者觀察到,一些發達國家醫療投入居高不下,且在持續增加,但仍存在包括重大疾病發生增加、健康指標和人均預期壽命下降等問題,原因歸結為醫療與健康的脫節。人的健康影響因素中,單純醫療的貢獻佔20%,社會經濟因素、健康行為、物理環境等「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佔80%,但很多國家往往把大部分資金投在佔比20%的醫療上。
  • 曾光:疫情第二階段或持續1~2年甚至更長,或需要重視公共衛生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19日在人民政協報主辦的一場主題座談會上表示,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國現在出現疫情頻發和多發的情況,疫情第二階段可能會持續1~2年甚至更長。
  • 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院士榮獲上海市「一帶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申報的《中泰天然藥物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入選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  2019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和泰國朱拉蓬皇家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共同建立中泰天然藥物聯合研究院,中國總部設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
  • 2020精準醫學產業化(上海)高峰論壇即將在上海開幕
    上海精準醫學產學研創新聯盟的成立,旨在積極響應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產業門類齊全的綜合優勢,推動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重大成果攻關。聯盟以提升上海市乃至我國精準醫學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精準醫學產業的跨越發展為宗旨和目標,積極推動產學研機構在資源整合、成果轉化、平臺搭建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協作交流,竭力為上海市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服務,全面支撐上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 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 建議組建國家防疫...
    「保護創新就是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創新就是發展智慧財產權。創新必須與智慧財產權相結合,才能真正激發出創新主體的創造動力和熱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緊急組織科研團隊,聯合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廣東省人民醫院,全力攻堅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方案。
  • 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等九位院士...
    會上,被譽為中國醫檢界「最強大腦」的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再次擴容,再有2位院士、7位專家加入。同時,金域醫學「醫檢4.0」正式發布。鍾南山院士表示,醫學檢驗行業發展,需要更多醫檢和臨床專家一同努力打造精準診斷、針對性治療、預後判斷全鏈條。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年末,《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採訪了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域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回顧這一年與新冠病毒對戰的經驗,並對當下疫情最新走勢做出分析。
  • 淮安將參與新冠疫苗II期臨床試驗!線上招募960名健康受試者
    BNT162b2 II期臨床試驗啟動暨培訓會在中國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疫苗工程中心召開,據悉,該款mRNA疫苗於中國江蘇泰州和漣水開展II期臨床試驗。    江蘇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鳳才,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心總裁兼首席醫學官回愛民,泰州市人民醫院院長朱莉,泰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金兵參加啟動儀式並共同按下啟動按鈕
  • 珀金埃爾默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籤署合作 加強HIV高敏核酸...
    12月2日,珀金埃爾默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籤署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核酸檢測試劑盒性能評估實驗合作」,旨在進一步加強HIV高敏核酸檢測以支持HIV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廣「早診早治」的治療理念,由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辦、珀金埃爾默支持的「默守健康,全面關艾」國際愛滋病日主題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汪寧介紹,「愛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統的疾病,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病變、多系統機會性感染和腫瘤構成了愛滋病複雜的臨床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