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青教授表示,四大因素決定了疫情可能會持續發展。第一,病毒源頭依然不清;第二,是否存在中間宿主;第三,無症狀感染者難篩選;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記憶,易感人群基數還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11日8時,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為5144.04萬例,其中新增12.68萬例,累計死亡127.24萬例,累計治癒3587.18萬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5134.82萬例,佔全球99.82%。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疫苗話題熱度持續升溫。什麼樣的疫苗算是好疫苗?病毒變異以後,疫苗是否會失效?為什麼科研機構研發實力強,產品的開發進度卻如此緩慢?未來疫情會如何走?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2020上海絲路方舟建康論壇」作為重要配套項目在滬成功舉行。會議間隙,《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了疫苗研發領域的專家、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徐建青教授,聽他講述關於疫情演變趨勢以及新冠疫苗研發進度等問題。
「新冠疫情既出乎預料,也合乎預料。」徐建青說道,從早期已有知識來判斷,四大因素決定了疫情可能會持續發展。
第一,病毒源頭依然不清。「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不清楚源頭在哪以及自然宿主是誰。早期有研究認為,蝙蝠可能是自然宿主,但目前依然缺乏更好的證據。也有研究認為穿山甲是自然宿主,但穿山甲身上找到的冠狀病毒序列與人身上找到的冠狀病毒序列差距更遠。所以現在傾向於蝙蝠是自然宿主,但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第二,是否存在中間宿主?「比如說2003年的SARS的時候,果子狸是中間宿主,但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到底有沒有中間宿主,到現在為止還是不了解。」
第三,無症狀感染者難篩選。「這次新冠發生了獨有的感染情況,即有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感染後存在很長的潛伏期。這兩個問題導致我們很難把感染者從人群中清晰地篩選出來。如果篩選不出來,它就有機會持續傳給別人。這也是疫情可能再次暴發的一個源頭。」
第四,局部性感染者不能形成免疫記憶,易感人群基數還在。「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大量的無症狀感染,會使得人群難以形成長久的免疫記憶。」
徐建青認為,在上述四大因素的作用下,疫情會持續發展的風險很大。但是,未來疫情到底走向如何,除非實現有效疫苗的普及,否則還是要取決於社會的控制力度。
「疫苗的有效性,取決於中和抗體滴度和T細胞應答水平。」徐建青教授在採訪中說道。通俗來說,疫苗的有效性取決於疫苗刺激T細胞產生免疫應答的速度和濃度。
針對上述兩個指標,徐建青教授介紹,縱觀目前國內國際上正在研發的疫苗,它們一部分偏向於抗體應答,一部分偏向於T細胞應答,也有疫苗是同時兼顧兩者。他強調,「一款好疫苗,在抗體應答上最好聚焦到受體結合域,即RBD區,這樣疫苗可能產生的抗體依賴性、致病性等問題就會被削弱。」
在T細胞應答方面,徐建青提出,「最好T細胞應答是Th1(輔助型T細胞1)類應答。同時,它活化CD8的(一種白細胞分化抗原,為部分T細胞表面所具有的一種糖蛋白,用以輔助T細胞受體識別抗原,並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應答,最好能聚焦到病毒早期的一些蛋白,即某些調控蛋白。讓在病毒剛剛探出頭來時,T細胞應答就能把它消滅掉。」
徐建青透露,他帶領的團隊目前設計的疫苗是以RBD區作為免疫源,並結合病毒在早期表達的蛋白,活化其T細胞,從而形成既能夠活化中和抗體,又能夠有效活化CD8 T細胞應答的疫苗。同時,該款產品在T細胞疫苗設計上,覆蓋了目前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新冠病毒,以及存在於蝙蝠體內的一些冠狀病毒,是個廣譜的疫苗設計。
關於病毒變異後疫苗是否會失效的問題,徐建青表示,病毒變異是永恆的,但對疫苗影響是有限的。「病毒在傳播過程中一定會變異。變異有兩種,一是被動變異,即由於病毒進入了一個新宿主體內,要適應新宿主的環境所發生的改變。另一種是主動變異。從目前對於冠狀病毒的了解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使病毒變異,其能逃出疫苗攻擊、使疫苗失效的可能性並不大。不過,這點還需後續的跟蹤研究。」
在此次疫苗研發的過程中,國營企業展示了非常高的研發效率,一些民營企業也「跑得很快」。相較之下,很多研發機構進度緩慢。
對於上述現象的形成原因,徐建青表示,研發機構進度慢,一方面有資金的問題,尤其是在下遊的產業化階段,資金不足會拖累開發進度;另一方面,它缺少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徐建青認為,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國家政府已非常努力地幫助研發機構與企業牽線搭橋,但希望政府在未來能夠通過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來進一步促進有創新技術的疫苗快速開發。「政府需要起到更積極更有效的角色來推進這件事情。」
「當前醫院、科研院所、大學在做技術創新上具有優勢,但在資金實力上,法律法規支持上相對較為薄弱。作為政府來說,如果能在相關政策上去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聯合申報,明確設立一些項目來推進研發機構、社會資本和下遊企業對接。那麼,受益的產品將不僅僅是新冠疫苗,也會是未來其他的高新技術。」徐建青表示。
談及未來疫苗創新領域的競爭,徐建青認為,「一直以來,我國在疫苗領域處於劣勢,尤其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仍需努力。所以,如何抓住此次新冠疫情的機會,鼓勵創新技術往前走就成了值得研究的問題。只有創新的技術才會被國際社會認可,才真正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去佔分一杯羹。」
徐建青簡介: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現任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公衛醫學科創園主任。在《Science》《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PNAS》等雜誌發表SCI論文逾百篇。
記者 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