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人來說,結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富有的人也許會有三妻四妾,也可能會有幾次婚姻,但,沒錢的人,也許一輩子只有一次。但是,無論情況如何,人們對婚姻這件事都十分重視。
秋季是新婚夫婦喜結良緣的時節,所謂秋高氣爽,在這個不熱的季節,湧現出一批新婚夫婦。所以,既然結婚了,嫁妝肯定不能少,一般來說,男方家庭需要準備迎娶女方的禮金等物品,女方家庭則需要準備女婿的婚事。
古時候,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也要給皇后娘家一大筆錢。據記載,古代皇室甚至還對徵聘皇后的禮金,作了詳細規定。假如以目前黃金的最低價計算的話,這些聘禮最少也有一千多萬人,有時實際花費比規定的要多。
與此相對應,如果一個女人要成為王后,她也要準備一套嫁妝,但是,嫁妝的費用由皇室出錢。例如:光緒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葉赫那拉氏時,宮中就為她準備了幾百擔嫁妝,數量很大,僅抬進宮中,就要七天。
而且,在古代社會,女人結婚後,嫁妝的多少將直接決定她在婆家的地位。嫁嫁得好,婆家很喜歡,自然也會對新娘子好些。假如嫁妝太少,那麼,這位新娘子就會被婆家看不起,將來也會受委屈。因此,古代人在娶女兒時,都會準備一份像樣的嫁妝,好讓女兒在婆家過得好一點。
"要是養了女兒,就早點給她準備嫁妝,這樣在她出嫁時,就不會手忙腳亂。"古時候,也有這種情況,因為家裡人沒有儘早為女兒準備嫁妝,結婚時就把家裡的東西拿去抵押,給女兒準備嫁妝。例如:宋朝的蘇東坡,就曾為他的外甥借過兩百貫做嫁妝。
上世紀中葉,嫁妝通常是一對枕頭套或兩張床鋪;到了七八十年代,嫁妝又變成了「四十八條腿」和「三轉一響」;而到了物質條件豐富的現代,嫁妝更是五彩繽紛,有房有車有電器,等等。不同的地方和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他們準備的嫁妝也會不一樣。
那到底嫁妝是什麼呢?那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遠古時代的中國,結婚時都帶著什麼嫁妝?
所謂嫁妝,就是人們在嫁女時,送出的財物,也叫「妝奩」、「妝具」、「嫁妝」。據史書記載,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轅頗,負責管理國家的土地資源,他在自己管理的地區大加賦稅,作為魯哀公女兒出嫁時的嫁妝。
這種習俗也存在於民間,即嫁女時,娘家要準備嫁妝。例如:衛國民間女子,出嫁時會「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即讓夫家派人送嫁妝。
從戰國時期開始,嫁女配嫁妝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據考古學家在戰國楚墓上發現:當時,女子出嫁的嫁妝中,不僅有幾輛車,還有許多牲畜,如雁、狗、豬等。當時,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豬和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把它們當作女兒的陪嫁,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過,大雁是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必帶的物件之一,即「執雁為禮」,亦稱「奠雁」。西漢時期,女子出嫁時,陪送錢財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古時候,女子的嫁妝除了這些生活必需品外,一般還有房屋、土地、毛巾等。
據記載,古代與現代的嫁妝內容不太一樣,但古代有幾種特殊的嫁妝,現代卻沒有。首先是陪嫁丫鬟。春秋時期,貴族們在娶女兒時,一般都會把自己的奴婢一起陪嫁過去,或者讓自己的妹妹陪著新娘過門到新郎家。這一習俗在古代非常流行,如:東晉時期,孔珪的媳婦家就比較富有,光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個。
二是一些不吉利的東西。從前,浙江一帶的嫁妝,必須包括兇服、棺材板等物品。所謂「兇服」,就是公公婆婆死後兒媳要穿的衣服。而且「棺材板」是為新郎新娘將來年老之後準備的。
假如,有些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們就會考慮用等值的小金棺來代替。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新郎的家庭不但不會認為新娘嫁妝中的這些東西有什麼不對勁,反而會為自己有一個如此體貼細心的親家而感到高興。
最後一個是「壓箱底」,它是一個有關夫妻關係的模型。由於這類物品不僅有隱私權,而且有闢邪功能,因此,叫做「壓箱底」。實際上,這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嫁妝畫」,這個東西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古代新婚夫婦知道如何過夫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