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利用光譜技術分析納米材料環境轉化過程對生態毒性影響

2020-12-04 儀器網

納米顆粒物是指尺度在1~100 nm的顆粒。由於納米結構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有關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研究已成為當代科學的前沿熱點。

納米科學技術的飛快發展將可能導致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就在人們逐漸認識納米科學技術的優點和其潛在的巨大市場的同時,種種跡象已經表明納米物質具有與常規物質完全不同的毒性,在人類健康、社會倫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會引發諸多問題,影響遍及農業發展、計算機、醫療、製藥、國防、服裝等很多方面。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納米尺度物質以及技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剛剛起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生物利用拉曼光譜和XRD等光譜手段,分析納米材料環境轉化的理化過程:原始狀態納米氧化鋅的毒性主要源自其釋放的鋅離子;在含磷水體中,納米氧化鋅發生物理化學轉變,生成了低毒性的磷酸鋅,使其毒性顯著區別與原始狀態的納米氧化鋅。揭示了納米氧化鋅物態變化對藻類光合作用產生影響,是納米毒性效應差異的重要原因。

光譜技術

由於每種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徵譜線,因此可以根據光譜來鑑別物質和確定它的化學組成.這種方法叫做光譜分析.做光譜分析時,可以利用發射光譜,也可以利用吸收光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非常靈敏而且迅速。某種元素在物質中的含量達10^-10(10的負10次方)克,就可以從光譜中發現它的特徵譜線,因而能夠把它檢查出來。光譜分析的被測成分是原子的稱為原子光譜,被測成分是分子的則稱為分子光譜。

現代光譜分析儀器有原子發射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紅外光譜儀等。

拉曼光譜

是一種散射光譜。拉曼光譜分析法是基於印度科學家拉曼發現。每一種物質都有其特徵的拉曼光譜,利用拉曼光譜可以鑑別和分析樣品的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通過分析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系列拉曼光譜,來分析物質相變過程,也可進行未知物質的無損鑑定。拉曼光譜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化學、物理、醫藥、生命科學等領域。

拉曼光譜儀

一般由以下五個部分構成。光源、外光路、色散系統、接收系統、信息處理。光源一般採用能量集中、功率密度高的雷射, 收集系統由透鏡組構成, 分光系統採用光柵或陷波濾光片結合光柵以濾除瑞利散射和雜散光以及分光檢測系統採用光電倍增管檢測器、半導體陣檢測器或多通道的電荷藕合器件。

拉曼光譜分析技術:

單道檢測的拉曼光譜分析技術、以CCD為代表的多通道探測器的拉曼光譜分析技術、採用傅立葉變換技術的FT-Raman光譜分析技術、共振拉曼光譜分析技術、表面增強拉曼效應分析技術。

X射線衍射

X射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約為20~0.06埃)的電磁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質,並能使螢光物質發光、照相乳膠感光、氣體電離。在用高能電子束轟擊金屬「靶」材產生X射線,它具有與靶中元素相對應的特定波長,稱為特徵(或標誌)X射線。當一束單色X射線入射到晶體時,由於晶體是由原子規則排列成的晶胞組成,這些規則排列的原子間距離與入射X射線波長有相同數量級,故由不同原子散射的X射線相互幹涉,在某些特殊方向上產生強X射線衍射,衍射線在空間分布的方位和強度,與晶體結構密切相關。這就是X射線衍射的基本原理。

相關焦點

  •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發布 拉曼、電鏡等技術成主流分析手段
    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論文153篇,研究內容包括光譜測量研究、電子顯微測量研究以及利用多種表徵手段研究納米材料的表面/界面等。其中光譜測量研究對超分辨成像、納米尺度磁共振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R)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四個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各研究技術主要進展及研究內容。
  •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發布
    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共涉及高被引論文153篇,研究內容包括光譜測量研究、電子顯微測量研究以及利用多種表徵手段研究納米材料的表面/界面等。其中光譜測量研究對超分辨成像、納米尺度磁共振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R)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四個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各研究技術主要進展及研究內容。
  • 江桂斌團隊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穩定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倩、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doi: 10.1038/nnano.2016.93; Impact Factor35.267,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為該工作唯一完成單位
  • 環境汙染物快速分析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
    過去受限於拉曼光譜儀的發展,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本上只能作為一種實驗室技術。隨著雷射器技術、光纖技術以及CCD檢測技術的發展,拉曼光譜儀可以集成為一個小型、快速、簡便的檢測設備,進而使拉曼光譜儀應用於多環芳烴快速分析領域成為可能[4-11]。本論文採用拉曼光譜法檢測不同基底製備工藝對芴的增強效應,為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汙染物提供一定的理論與試驗基礎。
  • 流式細胞儀大顯身手 高通量納米材料生物毒性檢測技術取得進展
    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納米材料不斷出現並迅速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因此,發展快速、高通量的生物檢測手段對納米毒性的快速安全評估極為重要。流式細胞術是毒理學檢測的常用技術,具有高通量、快速、準確的特點。
  • 我國光譜最新研究成果競相爭豔——第十九屆全國分子光譜會暨2016...
    由於我國面臨的大氣汙染如PM2.5汙染等的情況日趨嚴重,為了從源頭治理、減輕大氣汙染狀況,對於汙染的形成過程的描述及其科學問題的解讀需求也日益迫切。其中,環境監測技術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支撐與基礎。面對中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劉文清院士提出了建立大氣環境多維度監測平臺的設想。  劉文清院士團隊利用紫外、可見、紅外等的光吸收、發射、散射技術,結合光譜特徵資料庫、定量解析算法、光機電工程技術,形成了現場快速監測、時空分布立體監測、大範圍輸送通量監測的各種汙染物監測技術方法。
  • 我國科學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受益於納米技術的不斷革新,生產工藝的逐漸完善,納米材料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新的應用領域不斷開拓的影響,全球納米材料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然而,有關納米材料毒理學的報導也很多,由於納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應、表面和界面效應以及量子尺寸效應等特性,可能引發特殊的生物學效應,給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納米技術在促進醫藥、工業發展的同時,對人類健康和環境衛生也同樣構成潛在的威脅。
  • 納米二氧化鈦汙水治理技術暗藏生態風險
    科技日報合肥7月10日電 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所許安研究員課題組,以秀麗線蟲為模型,在二氧化鈦納米顆粒(TiO2 NPs)與重金屬(鎘、砷和鎳)聯合暴露的生物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
  • 研究:納米二氧化鈦汙水治理技術或暗藏生態風險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所許安研究員課題組,以秀麗線蟲為模型,在二氧化鈦納米顆粒(TiO2 NPs)與重金屬(鎘、砷和鎳)聯合暴露的生物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被Elsevier旗下期刊《生態病理學與環境安全》接受在線發表。
  • 生態環境部:《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
    《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的規定,以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重大決策科學論證、風險評估」「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 從兩句話淺述分子光譜技術的應用進展
    他們發現了一種抗病毒化合物,能有效地阻止流感病毒在低pH值暴露期間進入宿主細胞,低pH值環境是病毒引起感染的最佳條件。該方法提供了關於包膜病毒如何攻擊宿主的重要細節,以及預防這些病毒攻擊的可能方法。  我國科研人員也利用納米級紅外光譜技術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
  • 水泥脫硝技術對環境的影響與分析
    水泥脫硝技術對環境的影響與分析北極星大氣網訊:當前,我國水泥生產行業發展迅猛,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正在逐年遞增。作為一種活性較高且氧化性較強的汙染物,氮氧化物也是酸沉降、土壤汙染以及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miR-214拮抗砷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由基研究期刊
  • 【技術前沿】納米材料對汙水生物處理的影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納米技術是一門高新技術學科,納米材料因其特殊的性質使其在醫療、塗料、顏料等方面應用越來越多,在水處理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也得到更多的關注。然而在研究和應用納米材料的同時,納米材料在特定條件下所釋放的納米粒子可能會進入排水管網,並隨著汙水進入工業或城市汙水處理系統,可能對汙水和汙泥處理產生影響,繼而對人類健康和周圍環境造成影響。Battin T.J.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據估計,我國受Cr(Ⅵ)嚴重汙染的土壤達1250-1500萬噸,給社會遺留下巨大的環境「毒瘤」。鉻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三價鉻和六價鉻形式存在,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例如當土壤中存在MnO2時,Cr(Ⅲ)很快會轉化為Cr(Ⅵ),而通常Cr(Ⅵ)的毒性是Cr(Ⅲ)的100倍。Cr(Ⅵ)吸入後具有致癌性,而Cr(Ⅲ)在體外一般不具有毒性,並且在動物或人體試驗中均未顯示致癌性。
  • ACS AMI┃斑馬魚:一種評價碳納米材料毒性的理想模型
    目前,碳納米點已在藥物遞送及生物成像領域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潛力。作為一種人造納米材料,其生物適應性是決定其臨床轉化價值的關鍵因素,然而,迄今為止,碳納米點在體內的毒性研究卻十分匱乏。斑馬魚與人類具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具備繁殖、發育迅速的特點,此外,斑馬魚還具備在胚胎期與發育初期通體透明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對納米材料的毒性評價。
  • ...表面增強紅外光譜技術揭示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化學轉化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11月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研究組通過結合反應活性測試和表面增強原位紅外光譜技術揭示了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影響。該研究提出了陽離子效應中存在著電場和非電場組分,它們不僅受到陽離子特性的影響,也與電化學界面的組成相關。這一研究也為進一步理解電化學界面組成和結構對電極介導反應的影響提供了重要思路。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本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並闡述了納米技術在功能性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納米材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後展望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秀麗線蟲的優勢在於其既可以從生物個體水平進行研究,其體內的每個細胞又可單獨研究,便於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多層次對納米材料的體內行為進行研究。本工作選擇了目前最具有應用前景的量子點(Quantum dots)作為代表性納米材料,研究了其在體內的分布、代謝、轉化和長期毒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