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免疫耐受的概念被引入以後,B肝病毒攜帶者的發病因素被廣泛認知為免疫耐受被打破。不過,B肝病毒攜帶者的發病因素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心,到如今,對B肝病毒攜帶者的發病機制了解的依然不夠全面。B肝病毒感染人體後,為什麼會產生免疫耐受,這種免疫耐受的狀態與哪些因素有關,多久會被打破?雖然有些因素被逐漸揭示,但還未有明確定論。

有人說,B肝病毒攜帶者發病是因為免疫系統逐漸完善,免疫力逐漸提升,導致免疫系統對B肝病毒展開全面清理而導致。從這個觀點來看,體內的免疫力增強,反而會導致B肝發病,B肝發病似乎也成了必然。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很多綜合免疫力非常好的B肝病毒感染者,並沒有發病,而且並非所有B肝病毒感染者均會發病。
有人認為,B肝病毒攜帶者的發病與免疫力的減弱有關。該觀點表明,免疫力減弱,會導致B肝病毒的大量複製,此時會驚動免疫系統開始識別B肝病毒,而與B肝病毒開展鬥爭,進而導致肝功能損傷。然而,這種觀點也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一部分免疫缺陷者,雖然感染了B肝病毒,但是B肝病毒並非不停的複製,B肝甚至終身不發病。
所以,B肝病毒攜帶者發病與否,雖然與免疫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與免疫能力的強弱無直接關係,而與免疫系統是否開始識別B肝病毒有關。有一種觀點認知比較合理。B肝病毒是一群偽裝者,如果入侵人體時,免疫系統不夠完善,那麼這一群偽裝者並不會被完全清除,有倖存活者就持續潛伏下來,且尋找時機發展「下線「(病毒複製和感染),隨著潛伏的時間越長,B肝病毒掌握的重要信息越多,B肝病毒自身也就越安全。反之,如果這群偽裝者入侵人體後,人體免疫已經有非常強的識別能力,就會迅速對這群偽裝者進行剿殺,完全清除,不讓其有靠近「核心機密」的機會。

這樣說來,B肝病毒感染是否慢性化,與B肝病毒感染人體時,人體的免疫識別能力有明確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在胎兒時期、嬰幼兒時期(0-5)歲,感染B肝病毒慢性化概率較大,而5歲以後感染B肝病毒很少出現慢性化。那麼,對於感染B肝病毒慢性化之後,為什麼有些會導致免疫系統重新識別,而導致發病呢?既然潛伏下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免疫系統重新識破他們的身份呢?
正常情況下,潛伏起來的B肝病毒,並不會對肝臟細胞造成破壞,只是類似於「殖民」的方式,在肝臟組織中不斷的複製。當有一些因素,導致肝細胞明顯受損時,肝臟的修復機制會全面排查問題的根源,進而開展肝臟細胞的修復。也就是在這個排查過程中,重新啟動了甄別機制,發現被感染的肝臟細胞與正常細胞的不同之處,進而開展對B肝病毒不同程度的攻擊。發起攻擊的時候,發現被B肝病毒整合的肝臟細胞與B肝病毒已經無法區分,只有將整個肝臟細胞清除掉,導致了更為嚴重的肝炎發生。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B肝病毒攜帶者發病,多數並非是B肝病毒自身因素導致。而是,其他因素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肝細胞損傷,激發了整個肝臟的自我修復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導致了免疫系統開始識別B肝病毒,展開大規模清理。所以,一些不利於肝臟健康,容易導致明顯肝臟炎症發生的行為,是增加B肝發病率的關鍵因素。在B肝發病之前,已經有輕微的肝臟炎症作為「啟動因子」。

臨床上,B肝病毒攜帶者發病的集中年齡階段為30歲-45歲,由於這個階段免疫系統成熟,其較多人開始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在此階段酒精攝入量遠超其他年齡階段,該年齡段的生活壓力較30歲之前重了很多,熬夜等打破生物鐘的行為增多,該階段的負面情緒、發火行為要比30歲之前以及45歲之後多出許多。所以,30歲-45歲年齡階段的慢B肝病毒攜帶者要尤其注意生活習慣。在此階段,不做傷害肝臟的行為,保持好良好的情緒,體內的B肝病毒會得到緩慢清理,多可保持終身不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