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peritoneum)是襯貼於腹、盆壁內面和覆蓋於腹盆腔各臟器的表面的漿膜。其中,襯貼於腹、盆壁內面的腹膜稱壁腹膜,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稱為髒腹膜。壁腹膜和髒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一個不規則的潛在間隙,稱為腹膜腔。男性腹膜腔完全密閉,與外界不通;女性腹膜腔可經輸卵管、子宮和陰道通外界,故女性生殖道感染可擴散至腹膜腔,發生盆腔炎和腹膜炎。髒腹膜構成多個臟器的外膜,但各臟器表面的被覆情況不全一樣。根據腹膜包被臟器的程度不同,可將腹、盆腔臟器分為三類。2.1 腹膜內位器官 是指臟器表面均被腹膜包被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迴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和輸卵管等。2.2 腹膜間位器官 是指臟器表面大部分被腹膜包被的器官。如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直腸上部、膀胱和子宮等。2.3 腹膜外位器官亦稱腹膜後位器官,是指僅有一面被覆腹膜的器官。如十二指腸的降部和水平部、胰、腎上腺、腎、輸尿管及直腸下部等。
腸繫膜由雙層腹膜構成,包括小腸繫膜、結腸繫膜、乙狀結腸繫膜和闌尾繫膜。其內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網、神經叢、脂肪、纖維組織及間皮巨噬細胞,還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組織結構殘餘。是連接空腸迴腸與腹後壁之間的雙層結構,整體呈褶扇狀。其附於腹後壁的部分稱小腸繫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方,至右側骶髂關節的前方,長約15cm。小腸繫膜長度約佔整個消化道的75%,小腸(特別是迴腸遠端)繫膜內淋巴組織尤為豐富,受細菌及毒素的侵襲,可發生炎性病變。是闌尾與小腸繫膜下端之間的三角形腹膜皺襞,一邊附著於闌尾全長,另一邊游離。其游離緣內有闌尾血管、淋巴管、神經。是連接橫結腸與腹後壁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其根部自結腸右曲起始,向左經右腎中部、十二指腸降部和胰的前方,沿胰前緣到左腎中部,止於結腸左曲。繫膜兩層間含有橫結腸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叢等。是乙狀結腸與左髂窩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其內含有乙狀結腸血管、直腸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叢等。該繫膜較長,乙狀結腸的活動性較大,故易發生乙狀結腸扭轉。
在正常情況下,腹膜及其構成的韌帶、繫膜在普通CT上不易清晰顯示,但是由於繫膜內含有脂肪、淋巴結、血管等結構,故可以通過調節窗寬、窗位較清楚地顯示這些結構,表現為相應部位的脂肪密度內夾雜血管影或小的淋巴結。近年來,由於多層螺旋CT的應用以及圖像後處理技術的發展,使得腸繫膜血管、小的淋巴結、脂肪等結構可以得到更清楚的顯示,特別是腸繫膜血管CT成像技術不僅可觀察腸繫膜正常解剖和變異,而且能及時準確地評估腸繫膜的血管結構。
1、腸繫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
1.1.1 腸繫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呈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脂肪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形成「假腫瘤結節」為特徵的少見病。 1.1.2 其他名稱包括腸繫膜脂肪營養不良、硬化性腸繫膜炎、縮窄性腸繫膜炎、腸繫膜黃色肉芽腫、腸繫膜硬化性脂性肉芽腫和Weber-Christian病。MP 病因不十分明確,大多數為原因不明的特發性病變,部分MP與腹部手術、外傷、感染(除外胰腺炎) 、潰瘍病和局部缺血等所引起腸繫膜損傷後的非特異性反應有關。據統計30 %MP 病人與惡性腫瘤有關(其中50 %為淋巴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骨髓瘤、胸膜間皮瘤,子宮漿液性乳頭狀腺癌等。另有報導MP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還與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化、多發性軟骨炎、系統性紅斑狼瘡,Weber2、Christian 病和Gardner’s綜合症有關。
MP 臨床上較少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最常見於50~60 歲,男:女比例為1. 5~1. 8 :1. 0。90 %以上病人累及小腸繫膜,偶累及乙狀結腸繫膜。
少數病人無腹部症狀。臨床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厭食、發燒、乏力、消瘦、惡病質、大便習慣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秘) 和便血。體徵包括腹部腫塊、腹膜刺激徵、腹部膨隆、乳糜胸水和腹水。大多數患者生化檢查,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規檢查皆正常。部分表現白細胞升高、血沉加快、缺鐵性小紅細胞性貧血、低白蛋白血症和C 反應蛋白( CRP) 升高。
大體病理標本,病變呈橡膠樣或堅硬的結節(腸繫膜根部單髮結節60 %、多髮結節15 % 和廣泛性繫膜增厚20 % ) 。切面腫物呈黃色或棕黃色,內散在不規則無色的壞死或液化脂肪組織。組織學上,病變是由壞死、退變的脂肪組織,噬脂細胞(代表腸繫膜內吞噬脂質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細胞和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組成,可見鈣化 (可能是脂肪組織壞死的結果) ,出血和血管內血栓形成。以上病變常侵及腸繫膜和漿膜下脂肪,並可擴展至腸壁肌層的黏膜下層,但黏膜層是正常的,可引起腸繫膜淋巴管阻塞,導致黏膜下水腫的淋巴管擴張,引起腸腔狹窄、乳糜胸水和腹水。
腸繫膜脂膜炎術前最有用的檢查方法是影像診斷,其中最重要的是腹部CT和MRI。超聲和普通X線檢查能直接或間接顯示病變,但敏感性低。
1.5.1 普通X線檢查對MP 的放射學診斷最早用普通腹部透視或攝影,胃腸鋇餐和/ 或鋇灌腸檢查。50 %病人顯示正常。異常徵象包括腫塊推擠小腸攀向四周移位、分離、橫向延長,小腸紐結和成角(由於繫膜纖維化收縮所致) 、鋸齒狀狹窄、擴張、腸梗阻。若累及結腸繫膜,則有特殊表現,結腸呈「拇指紋」樣狹窄、僵硬,易誤診為結腸癌。CT是診斷腸繫膜脂膜炎的有效方法,可明確顯示病變的範圍,提示病變為良性的,對有手術指徵的病例可於術前準確定位。通常以炎性細胞浸潤、脂肪壞死和纖維化的程度不同,CT表現各異。
腸繫膜脂肪密度輕度增高(霧狀腸繫膜),內散在放射狀條索樣、結節樣(直徑< 5. 0mm) 軟組織密度區。
圍繞繫膜大血管但不受累及,邊界清楚、密度不均勻的單個或多個軟組織密度腫塊,其內可見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變區。少數表現為多房囊性腫塊(由於淋巴管和血管阻塞引起的淋巴管擴張) 。
血管和腫塊周圍見「脂肪暈環」,其中脂肪包繞靜脈系統稱作「脂戒徵」,腸攀向四周移位。
50%病例可以看到環繞受累區域的假包膜。
由於脂肪壞死導致腫塊中心鈣化。
可以引起腸腔狹窄、乳糜胸水和腹水
腸繫膜脂膜炎均起自腸繫膜根部,直達小腸腸袢。
MRI表現雖無特異性,但顯示脂肪、軟組織成份和血管受累與否優於CT,是診斷腸繫膜脂膜炎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①顯示不同組織的信號特點,如以纖維組織為主的腫物,T2WI 呈低信號。②顯示主要血管(SMA、SMV) 及其分支是否受累,血管正常表現為「流空效應」。因此MR 對顯示病變纖維組織和評價血管是否受累方面是非常有幫助的方法。其它表現基本與CT類似。
腸繫膜脂膜炎的鑑別診斷較複雜,主要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繫膜水腫、類癌、淋巴瘤、轉移瘤、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類腫瘤(脂肪瘤、脂肪肉瘤、髓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畸胎瘤) 等鑑別。
大多數病例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外科治療,僅並發腸梗阻時才手術治療。但為了改善臨床症狀,控制病變的發展,內科保守治療是必要的,可用抗感染和/ 或免疫抑制劑、化療,如強的松、皮質類固醇、黃體酮結合秋水仙鹼、硫唑嘌呤、環磷醯胺。腸繫膜脂膜炎是良性病變,很少復發,早期預後較好。
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可見假包膜。
冠狀面重建圖象顯示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可見假包膜。
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可見假包膜。霧狀腸繫膜,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影及散在纖維條縮影,可見假包膜。腸繫膜血管被包繞但未被浸潤。
74歲、男性、急性腹痛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消化道潰瘍、膽囊切除術及睪丸切除術病史,1月前有過類似病史。 小腸繫膜內可見一分葉樣軟組織密度塊影,由於纖維變性呈回縮樣改變,其內可見粗大的點狀鈣化,周邊腸繫膜索環繞(腸繫膜脂肪呈條束狀改變),最初臨床診斷考慮類癌。消化道鋇餐檢查提示小腸腸管輕中度擴張,大量環狀襞增厚,中腹部腸管固定呈漩渦樣改變,且部分腸管狹窄,無明顯腸梗阻徵象 .CT掃描可見腸繫膜中央一邊界清晰軟組織密度腫塊影,導致鄰近腸管聚集,病灶周邊腸繫膜脂肪內可見來自腫塊的條索狀軟組織密度影呈放射狀改變,腸繫膜血管被包繞但未被推移,鄰近腸管擴張。
腸繫膜根部軟組織腫塊及纖維條縮影周圍腸管牽拉變形及變細。腸繫膜根部軟組織腫塊及纖維條縮影,腸管變形及變細。腸繫膜根部軟組織塊影並纖維條縮影,可見脂環徵,腹水
常表現為急性下腹痛,其臨床症狀與急性憩室炎或急性闌尾炎相似。急性腸脂垂炎常好發於乙狀結腸附近,CT特徵包括直徑在1.5-3.5cm的橢圓型低密度影,周圍有炎症表現,與前方的乙狀結腸壁有粘連。
影像表現:於鄰近降結腸遠端繫膜壁旁可見一卵圓形類似脂肪密度的病變,周邊可見火焰樣炎性改變,鄰近腸壁有輕微增厚,無明顯膿腫及腸梗阻徵象。診斷為急性腸脂垂炎。
3.1.1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系腸繫膜淋巴結非特異性炎症,常見於兒童及18歲以下的青少年,是引起兒童急性腹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屬自限性疾病,多為病毒感染,一般經內科治療有效,極少數腸繫膜淋巴結炎為化膿細菌感染,可形成膿腫,甚至潰破而引起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由於遠端迴腸的淋巴引流豐富,回結腸區腸繫膜淋巴結很多,而小腸內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在迴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代謝產物易被回結腸繫膜淋巴結吸收,因此,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多發生在迴腸遠端的腸繫膜。
兒童和青少年首先出現以發熱為主的上呼吸感染或腸道炎症,繼而出現腹痛,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間歇性疼痛,病人常說不清腹痛的部位。腹痛間歇期,可無不適。病人面部潮紅,右下腹偏內或臍部有輕壓痛,但難以明確定位。當左側臥位時,壓痛點向左側移位,無腹肌緊張。病人有上述臨床表現時,應考慮非特異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常須與下列疾病相鑑。
淋巴結的病變是腹部結核最常見的表現,腸繫膜,大網膜和胰腺周圍淋巴結最易累及。CT平掃時中心乾酪壞死物質與周圍淋巴組織常無密度差,但增強掃描時,直徑大於10 mm的淋巴結常呈周邊強化,而中心不強化,由於乾酪壞死物質缺乏血供,造影劑不易到達所致。多個周邊強化的淋巴結易粘連、融合成「多房樣」徵象。由於結核性淋巴結增大具有自限性,其直徑常小於4 c。3.2.2結核性腹膜炎 傳統上分溼型、幹型、混合型。在CT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腸繫膜或大網膜的浸潤合併有或沒有腹水,腸繫膜輕度受累時表現為線狀的軟組織條影,增厚和聚集的血管束呈星狀排列和/或腸繫膜脂肪密度的輕度增高;較重時表現為軟組織密度腫塊,腹水可以到達繫膜遠端,形成腸繫膜膿腫。
4.非炎症性腸繫膜水腫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包括肝硬化、腎病症候群、各種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淋巴或靜脈回流不暢等,CT表現腸繫膜脂肪瀰漫性密度增高,腸繫膜血管不清。霧狀腸繫膜是非特異性的,可見於腸繫膜水腫、出血、腫瘤、炎症以及外傷等 。
壞死性胰腺炎ANC轉變為WON,男69歲,午飯後出現上腹部持續絞痛,伴惡性、嘔吐、血澱粉酶3710U/L(病例出自: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影像醫學科)
影像表現:腸繫膜上可見一2cm大小腫塊,其內可見放射針狀的局限性鈣化影,腫塊向周邊發出放射狀條狀軟組織密度影,並且可見多發胰周及腹膜後腫大淋巴結影。病理結果為類癌。
腸繫膜脂膜炎是一種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脂肪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形成「假腫瘤結節」為特徵的少見病。病因不十分明確,大多數為原因不明的特發性病變, 90 %以上病人累及小腸繫膜,偶累及乙狀結腸繫膜。所有腸繫膜脂膜炎均起自腸繫膜根部。直達小腸腸袢,且與周圍正常腹腔和腹膜後脂肪有較清楚的界限。臨床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①繫膜脂肪單發或多發「結節樣」軟組織密度病變,或繫膜廣泛性增厚形成腫瘤樣病變; ②組織學證實病變是伴非特異性炎症和/ 或噬脂細胞浸潤的脂肪壞死;③應除外胰腺炎、腸道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脂肪壞死。大部分病人具自限性,但少部分可出現致命的合併症,如腸梗阻等。治療上一般只需保守性治療。若出現嚴重併發症腸梗阻,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除了外科手術外,抗感染、免疫抑制劑、化療等根據臨床選擇使用。
病例分析公式
激素換算公式
血氣分析快速診斷公式
頸椎病運動療法:12式頸椎保健操
十大神經精神系統病例分析萬能公式
看完記得分享哦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980151516)或者微信溝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