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與克羅恩病的關係

2021-01-15 HAOYISHENG


1. CD腸繫膜病理


CD患者的腸繫膜可出現血管增生、擴張、扭曲變形,腸繫膜膿腫、脂膜炎,脂肪肥厚、堆積形成「匍匐性脂肪」(creeping fat),腸壁與腸繫膜黏連、瘻管形成、囊腫,腸繫膜周圍炎性滲出等病理改變。腸繫膜淋巴系統亦可發生病理改變,包括淋巴管炎、新生淋巴管生長浸潤、淋巴管擴張和堵塞、淋巴結腫大、細菌移位、淋巴結感染等。「匍匐性脂肪」是CD患者MAT的特徵性變化,表現為脂肪肥厚,炎症腸管周圍有大量異位脂肪包裹,覆蓋約50%的小腸和結直腸表面。此種改變與腸黏膜炎症有密切聯繫。


2.MAT與CD


早年研究已發現CD患者的肥厚MAT可通過合成、分泌TNF-α參與炎症反應。CD患者的MAT中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包括CD68+單核巨噬細胞、CD3+ T細胞、CD20+ B細胞。有研究建立了存在匍匐性脂肪的小鼠重度結腸炎模型,發現與對照組小鼠的正常MAT相比,匍匐性脂肪合成功能降低,三醯甘油和脂肪細胞明顯減少,脂肪標記物(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圍脂滴蛋白)、脂肪細胞因子(瘦素、脂聯素)表達下調,促炎細胞因子、纖維性標記物表達增多,參與腸黏膜炎症反應。此種脂肪組織功能的特徵性改變亦發生於CD患者的匍匐性脂肪中,CD患者還可出現脂肪細胞體積變小的表現。MAT是CD疾病活動性指標C反應蛋白(CRP)的重要來源,脂肪細胞產生大量CRP 可能是由局部炎症和細菌移位所觸發。CD患者MAT 中的細菌移位可能涉及以下機制: ①腸黏膜屏障損傷,大量細菌抗原被吸收; ②前脂肪細胞可分化為巨噬細胞吞噬細菌,脂肪細胞表達Toll樣受體2(TLR2)、TLR4、NOD等識別細菌抗原; ③腸黏膜內樹突細胞(DC)吞噬細菌抗原並隨血流或淋巴液遷移至腸繫膜。綜上,CD患者的MAT 在質和量方面均發生明顯變化,在腸黏膜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細胞凋亡機制缺陷在CD發病中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CD患者MAT中細胞凋亡較對照者減少並與脂肪細胞面積顯著相關,細胞凋亡缺陷可用以解釋CD患者MAT的單一形態學特徵,並參與CD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此外,CD患者的MAT還存在自噬活化缺陷,從而參與炎症反應的維持。


近期研究還發現脂肪組織是外周血微RNAs(miRNAs)的重要來源,源自脂肪組織的miRNAs可參與調控遠處組織的基因表達,從而影響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疾病狀態下,不同脂肪組織可產生特異性miRNAs參與疾病發生、發展。目前對CD患者MAT的miRNAs表達譜及其功能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CD患者的MAT 中有大量巨噬細胞浸潤,其M1型和M2型功能表型均可由瘦素和脂聯素誘導激活,但以M2型巨噬細胞激活為主,分泌大量IL-6、IL-10、TNF-α。CD患者匍匐性脂肪中的脂肪細胞依賴性微環境中以M2型巨噬細胞佔優勢,提示MAT在CD中可能具有保護、限制腸道炎症的潛能。


相關焦點

  • 多層螺旋CT腸道造影在診斷克羅恩病中的應用
    克羅恩病並發的瘻管或竇,在普通的軸位圖像上可能看不到,但在另一個重建的平面上可能就會很容易的被發現。最大密度投影(max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可適當改變成像厚度,更加形象、直觀的顯示病變情況,同時還可以顯示腸繫膜動脈及其分支的走行及有無缺血等。
  • 經常腹痛、腹瀉,小心克羅恩
    原創 瑞金醫院 張晨莉 常笑健康▼本文作者▼克羅恩病,是以美國胃腸病學家伯裡爾·克羅恩醫生的名字而命名,又稱節段性腸炎、局限性腸炎,是病因不明確的一種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
  • 克羅恩病影像技術進展,CTE,MRE,和鋇劑,如何選?
    近期,David H.Bruining教授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回顧了克羅恩病治療的影像學進展,醫脈通整理如下:斷面層面成像已經徹底改變了克羅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動性評估。這是由炎症性腸病(IBD)的兩個關鍵管理觀念推動。首先,症狀通常不與克羅恩病活動性相關。
  •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到底如何區分? 常笑健康帶你深入了解
    除了潰瘍性結腸炎還有一個與它齊名的克羅恩病同樣難纏,難治好。都是比較頑固的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慢性病,常見於直腸、結腸不同位置,目前研究普遍認為人們工作壓力,生活環境,飲食習慣與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有重大關係,患者的症狀表現為:1、腹瀉,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便秘與腹瀉交替,重者每日可達10~20次;2、血便或黏液膿血便;3、腹痛,疼痛以脹痛為主,多固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輕型常無腹痛;4、裡急後重,是直腸炎的主要症狀
  • 你了解克羅恩病嗎?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甚至可能伴隨終身難治癒
    因克羅恩病自身疾病特性,其圍手術期死亡風險及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復發率較消化道其他良性疾病高。由於內科治療藥物如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單抗等的使用,克羅恩病手術風險從既往約50%降至20%,但大部分患者伴發營養不良,圍手術期風險仍然較高。2、克羅恩病的症狀克羅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消瘦等症狀。
  • 西安楊森旗下喜達諾(烏司奴單抗)再獲成人克羅恩病新適應症
    1 2019年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指南(European Crohn's Colitis Organization)推薦喜達諾®可作為中重度克羅恩病治療的一線生物製劑用藥。2  憑藉全新的白介素作用機制,喜達諾®具有快速起效和持續維持緩解的特點。喜達諾®新適應症的獲批標誌著中國克羅恩病治療的重要進步,也將為我國克羅恩病患者,特別是中重度患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
  • 科學家使用新免疫療法使小鼠的克羅恩病得到緩解 可提供「三重打擊」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克羅恩病是一種由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腸道微生物而引發的炎症性腸病。這就導致了克羅恩病患者所熟悉的腸道炎症、疼痛、結腸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因此,對於新的研究,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始尋找一種方法來平息這些過於狂熱的T細胞。
  • 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23:47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uzanne Devkota團隊發現,腸道菌群向腸繫膜脂肪的易位促進人類蠕動脂肪的形成
  • 小腸克羅恩病的X線CT及磁共振成像診斷研究現狀
    作者:李璐,賈敏,陳世孝,禹健,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院放射科 克羅恩病然而,CD的診斷並沒有單一可靠的金標準,根據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發布的歐洲克羅恩病診斷管理共識(2016年版),CD目前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組織學、影像學和/或生化檢查聯合診斷。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影響學檢查在CD的診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本文將對CD的X線、CT、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現階段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醫生英語 46-47錄音】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Sean, 來自Glassgow, Scotland美國克羅恩病研究項目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揭秘克羅恩病研究潰瘍性結腸炎研究,誰領風騷?
  • 艾伯維IL-23抑制劑Skyrizi治療克羅恩病(CD)2項III期...
    在這2項研究中,臨床緩解是通過CDAI(克羅恩病活動指數)和PRO-2(雙組分患者報告結果)來衡量的。目前,Skyrizi治療克羅恩病(CD)的維持研究正在進行中,一旦完成,將與誘導研究一起提交給監管機構。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疾病,表現為胃腸道(或消化道)內的炎症,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和直腸出血。該病是一種進行性疾病,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會惡化。因為CD的體徵和症狀是不可預測的,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情感上和經濟上給患者造成巨大的負擔。
  • 腸繫膜脂膜炎
    男,腹痛、間斷性腹瀉。 MP 改變主要包括脂肪壞死、慢性炎症和脂肪纖維化,MP 的病理過程根據病理改變不同被分為3 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腸繫膜脂肪營養不良,此期組織學上表現為層狀泡沫巨噬細胞和散在淋巴細胞浸潤取代正常脂肪組織,肉眼觀察此期腸繫膜可表現為瀰漫性增厚,或腸繫膜根部出現單個或多個散在腫塊,臨床上多數無症狀;
  • 回盲部炎症病變的隨訪有益於早期診斷克羅恩病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摘要 目的 對回盲部炎症病變患者進行前瞻性隨訪觀察,分析早期克羅恩病
  • 腸繫膜脂膜炎影像診斷
    腸繫膜脂肪炎(mesentericpanniculitis)是以腹部包塊及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腸繫膜疾病,臨床少見。指出該病是因非特異性炎症所引起的繫膜廣泛增厚,繼而纖維化,故又稱腸繫膜脂肪肥厚症、腸繫膜脂性肉芽腫、原發性腸繫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腸繫膜脂營養不良症、退縮性腸繫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發性收縮性腸繫膜炎等。本病大多數病人臨床經過良好,有自限性趨勢。 MP 病因不十分明確,大多數為原因不明的特發性病變。
  • 得了腸繫膜淋巴結炎,怎麼辦?
    就醫後,醫生做了檢查化驗,照B超拍片子,發現腹部有淋巴結腫大,最終診斷是腸繫膜淋巴結炎,什麼藥也沒開,就說回家休息。 那麼,這個腸繫膜淋巴結炎是個什麼疾病? 需不需要吃藥呢? 什麼是腸繫膜淋巴結炎?
  • 10歲男孩反覆發熱貧血誤以為是白血病,竟然是這個病
    一天,感染科主任查房,再次問病史,得知小姜前不久又反覆口腔潰瘍,翻閱近期檢查發現腹部CT結果顯示腸繫膜有多發淋巴結。診斷: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可能糞便鈣衛蛋白結果也出來了>1800ug/g;隨後的腸道病理檢查也支持這個病。
  • 如何選擇小腸克羅恩病醫學影像技術?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克羅恩病小腸影像技術是術後復發診斷專家觀點:成像技術在小腸克羅恩病診斷和治療上的重要性越來越被認可,特別是當管理範式從單純響應轉向黏膜病變活性評估的臨床參數,即所謂的「目標方法治療(treat to target approach)」。因此,有必要解決關於最優小腸影像學檢查方法的不確定性問題。
  • 腸繫膜脂膜炎的影像表現
    近年來,由於多層螺旋CT的應用以及圖像後處理技術的發展,使得腸繫膜血管、小的淋巴結、脂肪等結構可以得到更清楚的顯示,特別是腸繫膜血管CT成像技術不僅可觀察腸繫膜正常解剖和變異,而且能及時準確地評估腸繫膜的血管結構。
  • 寶寶隔三岔五肚子疼需警惕 可能是腸繫膜淋巴結炎
    昨天,市友好醫院中醫科主任張錫元表示,隨著氣溫慢慢回升,不少疾病又開始「纏上」嬰幼兒寶寶,其中就有人們比較陌生的腸繫膜淋巴結炎,這種病一般屬於病毒感染,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腹部疼痛。「這種疼是陣發性的,痛感一點不亞於大人的闌尾炎發作。」  隔三岔五肚子疼  寶寶患了腸繫膜淋巴結炎  5歲男孩奇奇(化名)身體一直壯壯的,可最近這段時間,卻讓父母操碎了心。
  • Nature:與克羅恩病有關的又一個基因位點
    克羅恩病(腸道的一種慢性炎症)已被與超過30個基因位點聯繫起來。本期Nature上兩篇論文是關於最新發現的一個位點的,這個位點是ATG16L1 (Atg16-lik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