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使用新免疫療法使小鼠的克羅恩病得到緩解 可提供「三重打擊」

2020-12-22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克羅恩病是一種由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腸道微生物而引發的炎症性腸病。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克羅恩病免疫療法,通過調整不同免疫細胞的反應,以提供 「三重打擊」。

在一些人中,免疫系統的「步兵」--T效應細胞--可以對某些微生物蛋白反應過度,導致它們發起大範圍的攻擊,這無意中也傷害了人體細胞。這就導致了克羅恩病患者所熟悉的腸道炎症、疼痛、結腸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

因此,對於新的研究,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始尋找一種方法來平息這些過於狂熱的T細胞。他們設法開發出一種治療方法,通過記憶T細胞(Tm)的數量和增加調節性T細胞(Treg)的數量,防止克羅恩病小鼠模型的結腸炎復發。

記憶T細胞就像哨兵一樣,時刻注意先前感染的復發。它們「低調行事」,直到檢測到它們「記得」遇到的抗原,然後迅速採取行動,產生大量類似士兵的效應T細胞。通常這是一個重要的功能--但在克羅恩病患者中,這些記憶T細胞會對無害的微生物抗原產生記憶,並引發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將重點放在鞭毛蛋白上,鞭毛蛋白是一種經常在無害的腸道細菌中發現的蛋白質,但它是一種常見的結腸炎誘因。在對鞭毛蛋白敏感的記憶T細胞中,研究人員阻斷了一種稱為mTOR的信號蛋白,它對產生效應T細胞至關重要。然後,科學家們激活了這些記憶T細胞--但在mTOR被阻斷的情況下,它們無法發動攻擊,反而死亡。

攻擊的第三種方法是誘導調節性T細胞做出更大的反應,從而控制住麻煩製造者。該團隊在患有克羅恩病的小鼠中測試了新方法,發現它能防止結腸炎復發。在對人類克羅恩病患者的免疫細胞的測試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目前,研究人員承認針對一個特定的鞭毛蛋白不太可能對治療克羅恩病有用,但未來版本的治療可能有更多的運氣,通過擴大到其他鞭毛蛋白等。最終,人們希望該療法可以用來幫助克羅恩病患者緩解症狀。從長遠來看,它有可能被調整以幫助治療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或多發性硬化症。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西安楊森旗下喜達諾(烏司奴單抗)再獲成人克羅恩病新適應症
    1 2019年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指南(European Crohn's Colitis Organization)推薦喜達諾®可作為中重度克羅恩病治療的一線生物製劑用藥。2  憑藉全新的白介素作用機制,喜達諾®具有快速起效和持續維持緩解的特點。喜達諾®新適應症的獲批標誌著中國克羅恩病治療的重要進步,也將為我國克羅恩病患者,特別是中重度患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
  •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到底如何區分? 常笑健康帶你深入了解
    除了潰瘍性結腸炎還有一個與它齊名的克羅恩病同樣難纏,難治好。都是比較頑固的腸道疾病。被稱為「綠色腫瘤」的克羅恩病卻有著反傳統觀念的致病原因:生活環境太乾淨,西式的飲食習慣更有可能導致克羅恩病發病而克羅恩病也多發於西方地區。當然也少不了與遺傳、病毒或細菌感染、免疫系統異常等有關。克羅恩病有兩個較為顯著的特徵:被稱為「鵝口瘡」的反覆口腔潰瘍:反覆口腔潰瘍發作,同時伴有腹痛腹瀉、體重下降、嚴重貧血。
  • 為攻克「癌症之王」,科學家們找到了新方法:小鼠100%存活-虎嗅網
    而傳統上的放療化療,以及新興的免疫療法,對胰腺癌的治療效果也非常有限。就拿在其他癌症類型中掀起革命的免疫療法舉例,在胰腺癌的治療中,只有不到5%的患者能出現病情緩解。這個現象讓科學家們非常費解。理論上看,免疫療法應該能釋放免疫T細胞的潛力,讓它們攻擊癌細胞才是。在培養皿中,T細胞也確實能夠有效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然而在患者體內,免疫療法的效果就神秘失蹤了。
  • 經常腹痛、腹瀉,小心克羅恩
    臨床表現克羅恩病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腹塊、瘻管形成和腸梗阻,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臟等腸外損害。本病可反覆發作,遷延不愈。1、消化系統表現(1)腹痛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呈痙攣性疼痛,間歇性發作,伴腸鳴,餐後加重,便後緩解。
  • 重編程人類α和γ胰島細胞可緩解小鼠糖尿病
    Herrera教授及其同事證明來自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供體的人類胰島α和γ細胞在經過重編程之後可以產生響應葡萄糖的胰島素。該研究結果以Diabetes relief in mice by glucosesensing insulin-secreting human α-cells為題以長文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多層螺旋CT腸道造影在診斷克羅恩病中的應用
    克羅恩病的CTE影像學表現 CTE檢查可直接反應克羅恩病患者腸壁及腸外的病變部位、累及範圍及病變嚴重程度等情況,已成為診斷許多腸道疾病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 克羅恩病患者病變處腸管的CTE表現可有管壁增厚(>4mm)、強化後管壁分層、病變跳性分布、管腔狹窄、管腔擴張等,腸腔外可有蜂窩織炎、瘻管、膿腫等形成。
  • 克羅恩病影像技術進展,CTE,MRE,和鋇劑,如何選?
    其次,計算機斷層掃描小腸造影(CTE)或磁共振小腸造影(MRE)的橫斷面影像學補充了內鏡檢查。放射成像提供了一種黏膜表面外疾病(內部病變,穿孔併發症,和腸外疾病表現)的評估,同時為標準內鏡方法以外的腸道檢查提供建議。CTE和MRE,與內鏡檢查一起,會對克羅恩病帶來更準確和全面的整體疾病評估。
  • 艾伯維IL-23抑制劑Skyrizi治療克羅恩病(CD)2項III期...
    結果顯示,在治療第12周時,2種劑量(600mg和1200mg)Skyrizi均達到了臨床緩解和內鏡反應的主要終點。在這2項研究中,臨床緩解是通過CDAI(克羅恩病活動指數)和PRO-2(雙組分患者報告結果)來衡量的。
  • 你了解克羅恩病嗎?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甚至可能伴隨終身難治癒
    01你知道克羅恩病嗎?現階段還難以確定病因,還需深入對其進行研究1、克羅恩病的概述克羅恩病是一種病因未明、可導致腸狹窄或穿孔且無法根治的慢性非特異復發性疾病。因克羅恩病自身疾病特性,其圍手術期死亡風險及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復發率較消化道其他良性疾病高。由於內科治療藥物如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單抗等的使用,克羅恩病手術風險從既往約50%降至20%,但大部分患者伴發營養不良,圍手術期風險仍然較高。2、克羅恩病的症狀克羅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消瘦等症狀。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7】Nat Commun:基於納米顆粒的組合免疫療法對致命性癌症發起三重打擊doi:10.1038/ncomms12499在過去幾年,調動人體免疫系統抵抗疾病的癌症療法已讓人們產生大量興趣。一種被稱作檢查點阻斷的免疫療法特別是有希望的。
  • 癌症免疫療法新技術——溶瘤假病毒
    協同刺激ICD、炎症和免疫激活是癌症免疫療法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即使是多藥療法也常常無法觸發自我維持的抗腫瘤免疫所需的所有步驟。8月10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在Nature Cancer雜誌發表論文,提出了一個假病毒平臺,可通過同時激活多個免疫刺激通路來激發局部和全身抗癌反應。
  • 【醫生英語 46-47錄音】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Sean, 來自Glassgow, Scotland美國克羅恩病研究項目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揭秘克羅恩病研究潰瘍性結腸炎研究,誰領風騷?大數據分析揭秘簡介:發起人Hanson臨床科研項目組是目前由在美國的醫生/醫學科學家組成,深知英語對醫生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夠在能力範圍內回饋同仁。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本文匯總近年來免疫治療在結直腸癌中的進展情況,希望能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一、結直腸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冰火兩重天」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謂是最成功的免疫療法之一,在多種癌症的治療上表現出卓越的療效。
  • Cell:新研究有助鑑定出對免疫療法作出反應的侵襲性乳腺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生物學線索,它們可用於協助鑑定對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藥物作出反應的侵襲性乳腺癌。他們的發現是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和對來六項臨床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得的。如果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的話,那麼這些新見解可能有助於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治療,從而讓這些患者遠離無效的治療。
  • 科學家從細胞水平研究癌症免疫療法的副作用
    近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一個科學家團隊試圖解開在細胞水平上這種反應所發生的事情,以期找到阻止它的方法。  CAR-T細胞療法始於科學家對癌症患者自身T細胞進行的基因改造,使它們靶向癌細胞上的特定蛋白並摧毀癌症。這種療法最初用於治療血癌,現在已被批准用於治療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目前也在一系列實體腫瘤的臨床試驗中進行測試。
  • 《細胞》:腫瘤免疫療法解鎖新角色,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更強了
    開創性的例子來自卡介苗,這種疫苗原本用來讓適應性免疫系統記住結核桿菌,但人們發現,它也會讓先天免疫系統得到「訓練」,持續增強免疫應答,從而對其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有預防作用。除了抗感染,是否也能訓練先天免疫細胞增強抗腫瘤的能力呢?此次兩項研究就聚焦這一點,提出了新型腫瘤免疫療法。
  •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不用動刀不用吃藥!MIT華人女科學家利用聲光...
    當然,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病其他途徑的治療探索也一直沒有止步。  2008年6月11日出版的《美國醫藥協會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僅僅通過調節光線的強度,就能緩解老年痴呆引起的一些行為紊亂症狀。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  2017年《自然》雜誌曾經發表一篇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立慧的研究論文,證明採用簡單40赫茲閃光刺激視網膜,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 科學家發現基於納米生物學技術的新型癌症免疫療法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Trained Immunity-Promoting Nanobiologic Therapy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and Potentiates Checkpoint Inhibition」,來自西奈山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新型癌症免疫療法開發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益生菌能否緩解化療副作用?研究稱益生菌緩解環磷醯胺所致小鼠免疫...
    於是,山西醫科大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明確益生菌可否緩解CTX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為臨床化療前後益生菌調節機體狀態、拮抗化療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提供依據[5]。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益生菌可顯著增強 CTX 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為臨床化療後益生菌調節機體狀態、拮抗化療導致的免疫低下提供了依據,也間接證實了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提高患者化療耐受性,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 新發現!三特異性抗體可提高T細胞抗癌療效
    癌症免疫療法不斷突破創造,已取得包括檢查點抑制劑、T淋巴細胞遺傳修飾等一項項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這些免疫療法都是通過激活、抑制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來逆轉、遏制惡性腫瘤蔓延,單克隆抗體是首個獲得廣泛臨床應用的癌症免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