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期發表了一項對於宜居行星的研究,表示在宇宙中,存在著一些比地球更古老、更溫暖、更溼潤,同時「個頭」也要比地球大一點的星球。
這些星球的每項條件都比地球更優越,它們也被稱作是宇宙中的「超宜居行星」,研究認為,如果人類想要找到外星生命,或者是期待中的外星文明,那麼,這些「超宜居行星」或許是尋找的關鍵所在。
「超宜居行星」輪廓被繪製
說起來,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對於人類來說,就是最特別的存在。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人類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開始,一直到今天,雖然在宇宙中找到了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但是遺憾的是,它們中的大部分,都並不適合人類。
拿地球來說,地球處於恆星的宜居帶之中,所在的恆星系統(太陽系)、所圍繞運行的恆星(太陽)也都是非常穩定的,沒有太強烈的地殼運動,同時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和磁場作為保護傘。
這些條件,都讓地球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可以在誕生早期,就孕育出生命。多年來,科學家們在宇宙中尋找系外宜居星球,也都是以地球的數據作為參考藍本的。
不過,宇宙中的行星數量是非常多的,這意味著,地球很可能並不是最完美的那一顆,所以,科學家們便繪製出完美「超宜居行星」的輪廓,希望可以有機會在距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找到它,這樣一來,無論是尋找地外生命,還是去計劃太空移民,可行性都較大。
「超宜居行星」長什麼樣子?研究者表示,這些行星一般都圍繞著亮度比太陽低、表面溫度比太陽冷的K矮星運行,這一類的恆星質量要比太陽小,同時壽命則要比太陽小很多,這意味著,這一類恆星的恆星系統,是可以在宇宙中存在更長時間的。
如果一顆行星處於K矮星的宜居帶之中,那麼,它最理想的狀態,則是體積比地球大10%左右,表面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攝氏度,同時,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25%-30%之間。
另外,這顆星球已經經歷了形成和演化的早期階段,年齡大約在50-80億歲,它上面如果有生命的話,已經和地球一樣,演化出了智慧生物,同時,陸地和水資源也和地球一樣,是分散開的,陸地和水資源的分布都恰到好處。
同時,這顆行星也具有類似於月球的天然衛星,和地月關係一樣,它圍繞著這顆行星運行,在夜晚的時候,會出現在天空之中。
「超宜居行星」或有很多
那麼,這一類比地球條件還要優越的行星,它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呢?會不會在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研究者表示,通過目前的觀測研究,發現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至少有24顆是「超宜居行星」,其中KOI 5715.01行星,更是在經過數據分析後,完全符合所有「超宜居行星」的存在條件。
不過遺憾的是,目前篩選出的「超宜居行星」,都位於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外的地方,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內的地方,就沒有「超宜居行星」的存在。
拿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來說,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顯示,研究者表示,在銀河系之內,至少有上億顆星球是支持複雜生命存在的,這意味著,銀河系中,或許就存在著大量的「超宜居行星」,而且其中很多上面,至少都有類似於人類的文明存在。
研究認為,或許在距離地球20光年之外的地方,人類就可以找到「超宜居行星」,不過,人類發現它,並不意味著人類可以擁有它,因為目前將人類困住的,除了科學技術水平不足之外,還包括人類的速度太慢了。
以人類目前的飛行器速度,想要飛躍1光年的距離,需要1.8萬年左右。而人類的壽命,卻僅為百年,顯然,這對於人類來說,等於還沒有飛出太陽系,就已經迎來生命終結了。
所以,人類如果想要有一天抵達「超宜居行星」,就需要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讓速度也越來越快,只有這樣,當人類有一天可以接近光速,或者在宇宙中找到「任意門」(蟲洞)的時候,人類才可以真正和「超宜居行星」上的潛在生命進行交流。
資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10月13日文章《科學家繪製出完美「超宜居行星」輪廓,或有24顆系外行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