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蕭蕭話兩岸》→
臺灣《中央網絡報》說:蔡英文初就職,外界本寄予厚望,然而很快地,各種抗議像連環炮一個接著一個出現,連一向低調的傳統宗教界都到「總統府」前抗議。真不知現在臺灣還有多少團體沒有站出來的?對民眾來說,蔡英文當局就是一個「亂」字。
其實,在民進黨去年上臺才幾個月的時候,島內就有順口溜這樣形容:「天上的華航、地上的小黃(計程車)、中產的軍工教、高速路收費員」都上過街了,而這些還都只是前奏。果然,今年上街抗議的人更多了,就連「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不摻和政治的宗教界人士也動了怒,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大家為什麼要上街?只因「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其實說到底,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但「不滿現狀」的感受卻是相同的。蔡英文還沒當上臺灣領導人時曾經說過:「人民走上街頭,是執政者逼出來的。」那現在呢?從街頭起家的民進黨,打算怎樣面對頻頻走上街頭的百姓?又計劃怎樣去醫治這股「鬥爭文化」引發的集體焦慮症?
民進黨上任一年多帶給臺灣的「亂」,就連長期為綠營喉舌的《自由時報》都看不下去、開始為蔡的執政危機把脈問診了,島內各界或「逆耳」或「誠懇」的「忠言」,也是爭也恐後的紛紛出爐,媒體上隨便掃一眼,就有滿滿的收穫。
臺灣《聯合報》說:蔡當局每次端出一項政策或改革,都會使人民愈發離心離德,這實在是可悲可憾之事。例如,「去中」雖迎合了「獨派」,卻讓認同中華文化的民眾感覺遭到疏離和背棄;推動「一例一休」時將資方打成剝削勞工的罪人,瓦解了勞資信任;推動「年金改革」不惜醜化軍公教為既得利益者,將社會互信和公務員的忠誠一夕擊潰……
臺灣工業總會的「2017年政策白皮書」說:臺灣投資環境有「五缺」和「六失」,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以及臺當局失能、社會失序、「立法院」失靈、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和臺灣失去了總目標。更糟糕的是,白皮書認為這些問題還在繼續惡化,明天不會更好,聽起來真是一幅末日到來的景象。
臺灣《中國時報》說:唯今之計,由蔡英文領導臺灣人民重新建立「中國人」認同,當蔡願意說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就能與大陸恢復臍帶相連的同胞感,成為「自己人」,這樣兩岸才有再返春天的時候,蔡英文也才有走出執政僵局的可能。
兩岸關係告急、退休金告急、「新南向」告急、青年低薪無前途……臺灣民眾最期待的不就是這些民生經濟難題快點得到解決嗎?民進黨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但其上臺以來「外鬥九二共識」、「內鬥對手政敵」的策略,著實讓人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錯覺,難道不是應該「當家不鬧事」嗎?
難怪中評社會分析出這樣的結果:藍綠惡鬥已煞不住車,蔡英文任內還會仗著「立法院」席次優勢及一意孤行的兩岸政策而讓衝突不斷加劇。政治環境惡化,更會加速與催化人民用腳來選擇自己的未來,這也是臺灣民眾在混亂政局中的自救。
難怪臺灣《中華日報》會發出這樣憤怒的質問:臺灣這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過去被稱為殖民之島、威權之島,晚近被視為賭博之島、貪婪之島,最近則有對立之島、仇恨之島的說法,而從「對立之島」到「仇恨之島」,為時僅一年兩個月,到底是誰造成的?
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說:當臺灣困在「五缺六失」中掙扎之際,大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卻逐步見到了成效;海峽兩岸,一邊是「五缺六失」向下沉淪,一邊是「三去一降一補」向上提升,消長之間,臺灣該往何處去?另有臺媒的一句話問得更加心酸:民進黨當局眼裡只有冰冷的政策,而人民只是達成其政策目的所需要犧牲或運用的工具;當「政府」視人民為敵,臺灣焉有太平之日?(馬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