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臺灣,還有誰沒站出來?(蕭蕭話兩岸)

2020-12-05 中國臺灣網

點擊收聽《蕭蕭話兩岸》→ 

  臺灣《中央網絡報》說:蔡英文初就職,外界本寄予厚望,然而很快地,各種抗議像連環炮一個接著一個出現,連一向低調的傳統宗教界都到「總統府」前抗議。真不知現在臺灣還有多少團體沒有站出來的?對民眾來說,蔡英文當局就是一個「亂」字。

  其實,在民進黨去年上臺才幾個月的時候,島內就有順口溜這樣形容:「天上的華航、地上的小黃(計程車)、中產的軍工教、高速路收費員」都上過街了,而這些還都只是前奏。果然,今年上街抗議的人更多了,就連「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不摻和政治的宗教界人士也動了怒,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大家為什麼要上街?只因「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其實說到底,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但「不滿現狀」的感受卻是相同的。蔡英文還沒當上臺灣領導人時曾經說過:「人民走上街頭,是執政者逼出來的。」那現在呢?從街頭起家的民進黨,打算怎樣面對頻頻走上街頭的百姓?又計劃怎樣去醫治這股「鬥爭文化」引發的集體焦慮症?

  民進黨上任一年多帶給臺灣的「亂」,就連長期為綠營喉舌的《自由時報》都看不下去、開始為蔡的執政危機把脈問診了,島內各界或「逆耳」或「誠懇」的「忠言」,也是爭也恐後的紛紛出爐,媒體上隨便掃一眼,就有滿滿的收穫。

  臺灣《聯合報》說:蔡當局每次端出一項政策或改革,都會使人民愈發離心離德,這實在是可悲可憾之事。例如,「去中」雖迎合了「獨派」,卻讓認同中華文化的民眾感覺遭到疏離和背棄;推動「一例一休」時將資方打成剝削勞工的罪人,瓦解了勞資信任;推動「年金改革」不惜醜化軍公教為既得利益者,將社會互信和公務員的忠誠一夕擊潰……

  臺灣工業總會的「2017年政策白皮書」說:臺灣投資環境有「五缺」和「六失」,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以及臺當局失能、社會失序、「立法院」失靈、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和臺灣失去了總目標。更糟糕的是,白皮書認為這些問題還在繼續惡化,明天不會更好,聽起來真是一幅末日到來的景象。

  臺灣《中國時報》說:唯今之計,由蔡英文領導臺灣人民重新建立「中國人」認同,當蔡願意說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就能與大陸恢復臍帶相連的同胞感,成為「自己人」,這樣兩岸才有再返春天的時候,蔡英文也才有走出執政僵局的可能。

  兩岸關係告急、退休金告急、「新南向」告急、青年低薪無前途……臺灣民眾最期待的不就是這些民生經濟難題快點得到解決嗎?民進黨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但其上臺以來「外鬥九二共識」、「內鬥對手政敵」的策略,著實讓人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錯覺,難道不是應該「當家不鬧事」嗎?

  難怪中評社會分析出這樣的結果:藍綠惡鬥已煞不住車,蔡英文任內還會仗著「立法院」席次優勢及一意孤行的兩岸政策而讓衝突不斷加劇。政治環境惡化,更會加速與催化人民用腳來選擇自己的未來,這也是臺灣民眾在混亂政局中的自救。

  難怪臺灣《中華日報》會發出這樣憤怒的質問:臺灣這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過去被稱為殖民之島、威權之島,晚近被視為賭博之島、貪婪之島,最近則有對立之島、仇恨之島的說法,而從「對立之島」到「仇恨之島」,為時僅一年兩個月,到底是誰造成的?

  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說:當臺灣困在「五缺六失」中掙扎之際,大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卻逐步見到了成效;海峽兩岸,一邊是「五缺六失」向下沉淪,一邊是「三去一降一補」向上提升,消長之間,臺灣該往何處去?另有臺媒的一句話問得更加心酸:民進黨當局眼裡只有冰冷的政策,而人民只是達成其政策目的所需要犧牲或運用的工具;當「政府」視人民為敵,臺灣焉有太平之日?(馬蕭蕭)

相關焦點

  • 她倆,是大陸網友最喜歡的臺灣政治人物
    來源:中國臺灣網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右)12日赴大陸訪問。(圖:臺灣「中央社」)「九二共識是什麼,誰能告訴我?」洪秀柱是中國國民黨一百多年黨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黨主席,而在從政前,她還有過十年的從教經歷,所以在從政的過程中,洪秀柱一直沒忘關注教育問題。此次率領臺灣各界人士代表團到北京參訪,洪秀柱就有一個身份是——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為什麼給基金會起名「青雁」?
  • 蔡衍明:兩岸好,臺灣日子才會更好!蔡當局挑釁大陸沒必要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秋鬥」遊行22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登場,遊行結束後,民眾在臺北「自由廣場」再辦「反關臺,讓人民站出來」民主論壇。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也上臺開講,其中,針對外界老是拿他和大陸的關係做文章,蔡衍明強調,自己敢發誓沒拿大陸的錢、沒有特權,並嗆名嘴們「敢發誓有跟蔡當局交集賺錢沒有?」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今天在講述我的臺灣離島之旅之前先提個問題,有誰聽說過中國歷史上林默這個名字?知道的請舉手。好了,沒人舉手是吧?沒事的,其實我也是才剛剛知道,想在這兒現學現賣一把。提到這個人的本名林默,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陌生,但要說出民間對她的俗稱,我想沒聽說過這位名人的中國人真找不出幾個來。是不是感到特別不可思議?在中國如雷貫耳的人物怎麼會沒幾個人知道人家的本名呢?
  • 「反滲透法」來勢洶洶:誰在「滲透」,「反」的又是誰?
    北京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章啟正4日表示,身為臺灣人到大陸打拼,臺商的初衷都是盼望臺灣能夠更好,盼臺當局理智處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反滲透法」裡有個「反」字,臺灣最該「反」的是誰?「滲透」臺灣最深的又是誰?
  • 韓媒鼓吹「臺灣不靠大陸」遭群嘲,沒想到民進黨還「上頭」了
    【兩岸快評第1146期】日前,有島內媒體關注到韓國《朝鮮日報》在報導中聲稱臺灣地區因為不再依賴大陸,去年經濟增長率世界第一。如此荒謬論調立即遭到島內網友嘲諷和吐槽。但萬萬沒想到,民進黨當局還「認真」了,對此回應稱「這證明了大陸需要臺灣」。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曲會活動自創立以來未曾間斷,如今已連辦2000多期。  本報記者 張 盼攝  說起臺灣崑曲的傳承發展,你會想到什麼?身為崑曲愛好者,記者對於大陸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的經典評點再熟悉不過:「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說話間猶是上世紀90年代。一甲子分隔相望,二十載光陰流轉,臺灣崑曲曾走過怎樣的路,如今蔡氏之言是否同樣適用?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純紅紙上寫黑字的,紅紙上印各種花式圖案再寫黑字的,還有紅底黃字、紅紙底上印黃花紋再寫上黑字的……各種圖案的掛浪(粘貼在門框上的各種圖案剪紙)擺滿地攤和貨架。  ■「中國紅」不僅僅只是春聯  在臺灣地區,除了城市居民因為居住樓房不方便粘貼更多體現春節氣氛的各種紅紙外,在廣大農村地區,除了春聯,還有很多用紅紙做的粘貼祝福、祈福物。
  • 兩岸農業交流新貌:浙江蒼南對接「臺灣經驗」
    中新網溫州9月24日電(見習記者 李苑露)「我在臺灣信義鄉看到,一個梅子可以做成165種文創產品,我很激動,把這165種產品全部都買下來,想著我們的農業也可以借鑑臺灣的模式。如今,我們自己將衍生出200多種!」今天,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的主人鍾政祥告訴正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採訪的來自海峽兩岸的媒體記者。
  • 美食風味「南北大PK」 臺灣同胞站哪邊?
    美食風味"南北大PK" 臺灣同胞站哪邊?我們國家地分南北,不過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我們都是一家人。然而在美食界當中,關於"南北大PK",這可是爭論了很久的呢。反正是沒每到了什麼重大節日的時候,南北方所展現出來的口味差異也是挺大的。那麼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臺灣同胞們他們會更加喜歡那哪邊的口味呢?
  • 不承認「九二共識」 蔡英文兩岸論述仍是「兩國論」思維
    聲稱:「九二共識」問題「事涉主權,不能讓步」;1992年兩會確實舉行了會談,但對會談結果「各說各話,各自解讀,並無共識」;大陸對於國民黨(「一中各表」)的說法「也不接受、不認同」。還說,要解決兩岸關係的僵局,必須在「對等、不預設政治前提」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建立「互信」,這是她的堅持。蔡在訪談中還表現出,對目前的兩岸關係「基本保持穩定」感到滿意,稱「有利於將主要精力用於解決內部問題」等。
  • 臺灣花蓮強震 臺媒反問蔡英文:「兩岸一家親」錯在哪兒?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花蓮6日晚間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震後,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致電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願意派遣救援隊赴臺,但陸委會卻回應宣稱,無需援助。對此,臺灣《中國時報》9日發表社論稱,花蓮震災再次折射出兩岸政治僵局的扭曲現象,將兩岸關係脫離本應互利互補、合作雙贏的正確道路。原本應是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而呈現疏離、互疑與敵對。
  • 臺灣阿里山再度走紅,曾經美女美景聞名,如今是兩岸友好見證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已經猜到這裡那裡了,沒錯,它就是咱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寶島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咱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古至今,臺灣都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亞洲著名的「四小龍」城市之一,這裡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非常不錯的。而且,這裡還生活著很多的少數民族,比如說高山族。一直以來,少數民族的文化色彩和民風民俗都是充滿了傳奇色彩,極具神秘感。
  • "臺灣海峽漁業氣象海況預報"開播 服務兩岸漁民
    中新網福州1月1日電 (記者 孫賢迅)為更好地服務在臺灣海峽及其毗鄰海域作業的海峽兩岸漁民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 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所以很多人從學校出來,他會說跟大陸往來,我們自己臺灣好就好了,就這樣形成這種「臺獨」心態。但是我覺得這些人是因為沒來過大陸,我相信他如果在大陸,不管他是生活也好,就學也好或者工作也好,一段時間之後他就體會到,兩岸民族偉大復興之後,我們一加一會大於二,會有更好的。
  • 臺灣沒「管道」,蔡英文只能託人「拜」登?
    作者:年負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開啟多次「美臺」軍售,利用臺灣地區來轄制中國大陸的發展。民進黨當局甘願當美國的「棋子」,勾結外部勢力,意圖謀「獨」。蔡英文在2020年的美國大選中,選擇「押寶」川普。
  • 綠營黨內對兩岸論述"各自表述" 蔡英文陣腳大亂
    據中時電子報消息稱,洪孟楷認為,蔡當局沒能力讓島內民眾過好日子、又沒辦法維持兩岸正常交流,所以挑戰四起。邱義仁曾鼓吹「模糊,是現在兩岸策略最好的態度」,「還要模糊到中國也清楚我們的模糊」,洪孟楷直指,這根本就是為過去一年蔡當局錯誤的兩岸政策打模糊仗。「連蔡的重要幕僚都只會模糊,那民眾想問,這個當局從上到下,到底誰對兩岸政策清楚?」
  • 洪秀柱駁「急統」:吃臺灣米喝臺灣水,誰可以不愛臺灣?
    為了跨過濁水溪,被譽為一股清流的臺灣2016國民黨「參選人」、「立法副院長」洪秀柱日漸攪渾其「一中同表」倡議。近日,臺灣最新民調顯示,近四成民眾認為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傾向「臺灣儘快獨立」(急獨),同樣近四成民眾相信洪秀柱傾向「兩岸儘快統一」(急統)。依此看來,明年「大選」不僅是兩個女人的戰爭,更是急獨與急統之戰。
  • 臺灣主播竟罵武漢臺胞「回去吃蝙蝠」!如今,她怎麼就「啞」了?
    罵武漢臺胞「回去吃蝙蝠」「真是貝戈戈(賤)」的臺灣女主播,因為罵人「四不一沒有」——不講事實、不論是非、不顧操守、不守人道、沒有下限,讓臺灣一些人聽著很爽,追捧她為「戰神」,她也沾沾自喜於「霸氣」「護臺灣」的政治正確,反正這件戰袍得來不太費功夫,只要坐上新聞主播臺狂罵就行,三不五時換換口味,用英文罵,用閩南話罵,罵完疫情中逛街的小老百姓「是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