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鎧奕 通訊員 徐珺 毛慈萍)你聽說過「泛在學習」嗎?這是移動新技術在教育領域催生的一種嶄新的學習形式。「泛在學習」 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習者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學習。不曾想「新冠疫情」把這個「陌生」、「未來」的教育模式即刻推近到眼前。上城區運用「泛在學習」理念,圍繞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的核心素養,團隊設計開發了「泛在學習」課程。前期製作的「泛在學習」課程應用到「線上教學」中,教師的體驗特別棒,學生的體驗「無法停止學習」。如今復學,師生線上、線下結合,繼續使用「泛在學習」課程(共製作77節),供7-9年級使用,深受師生們的喜愛。
課程設計
「泛在學習」的理論依據是認知主義、建構主義、聯通主義、情境認知、人本主義等學習理論,其課程宗旨是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分享網絡優質課程,變革師生教學方式,讓學習者越學越聰明。
該課程的課程方向是推進泛在學習方式,實現翻轉課堂,理念是自主、自學、自選、自我。
最後「泛在學習」的版塊設置分為了自學教材、知識框架、重點解析、基礎達標、能力提升、疑難解答、課後作業等。
課程體驗
現在就跟著小編來體驗一下「泛在學習」課程,感受它的魅力吧!
掃一掃二維碼,進入「上城科學」微信公眾號,點擊「初中科學」,就能找到「泛在學習」課程啦。
Step 1:自學教材
如下圖是夏琦老師設計的「自學教材」板塊的內容。
學生自學教材後,對照「學習目標」自查學習情況,若覺得有一、二個學習目標不太清楚,請回看教材。這樣的設計符合建構主義的主張:認為知識是個體建構的,它內在於人的心靈之中,重視學習者內在的知識建構過程。關注個體的知識建構甚於交互作用的過程,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6]。 這種自學方法,一直可以採用,終身受益。
Step 2:知識框架
「知識框架」的設計做成類似「思維導引」的形式,並能呈現邏輯關係的圖,與前面的「學習目標」完全配套。框架一般用黑色和紅色字,鮮豔的紅色標註的是重點的字、詞。學習者自學教材後再閱讀「知識框架」,對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圖是夏琦老師設計的浙教版九下第三章第5節「人的運動系統和保健」第2課時「知識框架」。
Step 3:重點解析
「重點解析」板塊全部都是選修內容,共有2~5個視頻組成,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幾個就有幾個視頻。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自學情況,選擇自認為不太清楚內容看。自學若沒有問題的學習者可以跳過,直接到下一個版塊。重點解析板塊分三種形式:
(1)「視頻資料」,選自網絡中的優質視頻資源,或區域老師自己製作的微課和實驗等視頻資源。視頻選擇除了滿足必須是重點或難點外,更要注意選取學習者喜愛的、新奇的、清晰的、感興趣的視頻資源。若全部重點和難點視頻加起來不超4個時,若有好的「拓展」視頻可以增加1個。總共1~4個視頻。
(2)「教材解答」,教材中「實驗」、「思考討論」、「課後練習」等,沒有現成答案的解答。總共0~1個視頻。
(3)「教師講解」, 視頻中起碼有一個是編輯自己的講解,這樣能彌補選取來的「視頻資料」的不足。「教師講解」錄屏要求:教師頭像錄製進去,與視頻同步,學習者會感覺親切,又可以保護版權等。講解的內容是一個重點或一個難點,而絕非是一堂課的微型版。錄製時需要讓學習者做題或思考等,告知點擊暫停鍵,再點擊開始,並請留出2、3秒操作時間。用心做成有趣的、好看的視頻。總共1~2個視頻。
通過網絡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於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如圖4是宋淨霖老師錄製的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3節《耳和聽覺》第2課時,有關「聲音三要素」教師講解的視頻案例,用微信掃碼二維碼,即可獲得。
「泛在學習課程」中的「自學教材」、「重點解析」、「能力提升」、「課後作業」等多個板塊,都由學習者自主自學、自主選擇、自主控制,不受教師教學進度的限制。這種方式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激勵學習者參與其中,學習過程會變得愉快而有吸引力。學習者自學、自選的學習方式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Step 4:基礎達標
學習者通過「自學教材」、「知識框架」、「重點解析」板塊的學習之後,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基礎達標」和「能力提升」可以幫助學習者及時進行檢測,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滿足自我實現需要。「基礎達標」板塊設置了5~10個必做的自測題。5道題做成1個小節,10道題做成2個小節,若7~9道題,也做成2個小節,不要做成6道題,也不要超10道題。題數和內容以覆蓋所有知識點為宜。試題的選擇要滿足試題的三要素,特別是要有「情境」。每完成其中的一道題,提交後系統即可給出參考答案,並打出分數,如10分或0分(不一定,看編輯編制時的賦分)。若做錯了,學習者看參考答案後,可以重新再做。若重新做做對了,系統自動修改分數,如0分變為10分。再有系統化會自動生成各種數據,如:上圖中獲取的信息有正確人數、部分正確人數、錯誤人數、正確率、學習者的姓名和答案(錯的紅色標註)等,教師就此可以進行個性化輔導,對虞婕等前6位學生進行輔導即可。如下圖獲取的信息有提交人數、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每一個選項人數佔比和姓名,老師如對金詩琦和李浩同學個輔即可。
Step 5:能力提升
「基礎達標」、「能力提升」、「課後作業」等三大板塊完成後,系列都會自動生成各種數據,為師生服務。如:獲取的信息有每一個小節的完成的進度、所得的分值、學習者的等級水平、小節參與度、課程積分榜、課程達成榜、卓越學習榜、積極學習榜,等等。系統數據(「計算工具」)是學習活動的支撐工具,是人工很難快速完成的。評價技術的跟進幫助學習者獲得學習的相關環節的實證性資料,有利於教師真正了解學習者,並實施個性化教學。
Step 6:疑難解答
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習者。教師不再佔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習者在平臺上完成自主學習,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有不懂的再問教師。完全實現了個性化教學。前面提到:「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習者學習,並對其提供幫助」,眼下的特殊時期,把「課上」的內容一併轉移到「線上」工作。
Step 7:課後作業
「課後,學習者通過實踐對知識進行內化」,「課後作業」就是知識內化過程,其中基礎必做:5~10個問題,5道題做成1個小節,7~10道題做成2個小節。提升選做:2~5個問題,1個小節。全部共有2個或3個小節。若是3個小節所給的等級是聰明、卓越、天才;若是2個小節所給的等級是:聰明、天才。儘管「提升選做」 難度較大,但學習設置成「闖關升級」,讓學習者感覺「聰明」還遠遠不夠,「卓越」和「天才」才是心生嚮往的,所以個個使勁地「升級」,很好地起到了「自選」實現「自我」的功能。
在完成所有七大板塊的學習後,網絡平臺即刻生成本節課的「學習證書」,上面有學習者的姓名、課程、日期等,如下圖,學習者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結語
「泛在學習」課程,實現學習者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教師輔助教學,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和促成個性化學習。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者更加靈活自主、參與度更強、獲得更真實的學習。
上城科學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泛在學習」課程能變革師生教學方式,讓學習者越學越聰明;「泛在學習」課程能推進泛在學習方式,實現翻轉課堂;「泛在學習」課程能讓學習者自主、自學、自選實現自我。願優質課程分享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