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扇動胳膊模擬飛行,一段時間後會使肩背、胳膊的肌肉得到一點鍛鍊,使相應肌肉更發達,但是如果基因不能產生類似翅膀的構造就別想飛起來,通過鍛鍊無法實現。
這種設想基本上是無稽之談,即便人類把胳膊揮斷也大概率不能進化出飛行的能力。人體的結構總的來說不適宜飛翔,而且也不像一些動物可以將肋骨展開一定角度便於在空中滑翔。靠鍛鍊的方式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自然界會飛的動物無疑都是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簡單說是種群中的一些個體變異,有了利於飛行的基因,基因控制的身體的一部分變異,使其結構能夠兜住一點風,生物就有了在空氣中滑翔的可能,而滑翔的能力有利於逃離不利的場景,生存競爭使生物種群中具有相應基因的個體數量增多,於是慢慢地生物就能夠飛行了。
哺乳動物中的鼯鼠等胸腹部的毛皮比較柔軟富有彈性,連接在四肢上能夠撐開成為翼狀,就也像鳥類一樣能夠兜住一點風,能夠短距離滑翔,也有一些蛇類具有相似的能力,但是離自主的飛行還差得遠,它們的體型距離地球飛行動物常有的模式還遠得很,大概也無法進化出自主飛行的能力。
在進化歷程中生物沒有多少自主選擇的權利,環境變化是從已經具有的有利於飛行的可遺傳變異中選擇那些更適應環境的個體,由此帶來整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生物才有向飛行動物演化的可能。其實題主的設想還是拉馬克「用進廢退」的進化觀,儘管人類的肌肉器官應用程度較低的確會發生功能的退化,肌肉會萎縮器官會代償性地變小,但是這類變化不具有遺傳的可能,因為就沒有基因層面的改變,只是行為上的改變,而就這種鍛鍊方式來看,也不能使人具有哪怕滑翔的能力。
對於人類來說,目前也沒有那麼強的生存壓力,環境壓力大概率不會讓人進化出翅膀等結構。所以人類自然進化長出翅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現有人類的生存方式決定了這樣的結果。
人類可以利用科技改變人體,但是卻不能通過個體自主的活動就簡單地改變生物的演化方向。未來可能通過基因技術給人類按上翅膀,但那對人類似乎也沒有什麼大的用途,飛機火箭哪一個不比翅膀飛行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