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管道檢修工在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街西南路一處檢測井作業(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新華社大連2月9日電 題:「暖氣醫生」:「80後」退伍老兵的地下「找茬」生活
白湧泉、高春雨、李雪婷
2月1日22點,室外零下14攝氏度。
遼寧省大連市交通動脈西南路中央,一股白色的水汽從井蓋眼兒中躥出,足足有兩層樓高。一輛工程搶險車旁,幾名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麻利地擺安全錐,拉圍擋,用通風機給氧……
井邊,用氣體檢測儀確認安全後,翟明銘系好安全帶,叼著手電筒,在同事的保護下熟練地從井口鑽了下去。漆黑的井下一縷光束射出,他開始查找漏點。
他們是國家電投大連大發供熱公司外網巡視操作所的成員。「說白了,我們就是檢修管道的『暖氣醫生』。」所長翟明銘說,他所在的企業承擔著2660萬平方米的供熱任務,包括他在內的外網巡視操作所的9個人,在一個供熱期裡就要把地下近600公裡管道全部過一遍篩子。
49.2攝氏度。記者隨翟明銘鑽到井下,頓時感覺一股熱浪襲滿全身,眼鏡片、相機鏡頭剎那間被霧氣覆蓋,前後擦拭七八次,才能看清井下的全貌。4平方米左右的空間,翟明銘哈腰低頭蹲坐在管道上,用手不知在擰什麼。從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室外一下子到接近50攝氏度的井裡,短短2分鐘就能讓人體驗到60多攝氏度的溫差。
供暖管道檢修工在檢測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街西南路一處檢測井內的供暖管線(2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紅外線儀、熱成像儀、管線儀、聽漏儀……企業為這支9人小隊購買了一系列先進的檢測工具,以便讓他們更精準地排查故障。由於白天車流量巨大,為了不耽誤道路交通,他們通常只在晚間作業,而在白天,小隊就研究和熟練儀器。
先用管線儀確定管道走向,再用熱成像儀尋找漏點位置,最後用聽漏儀分析故障原因,根據井下水流聲音的細微差別,他們就可以判斷出地下的管道是否有故障。「我過去開坦克的時候也用熱成像儀,拿著它就感覺自己還在開坦克。」記者準備伸手拉一把還在井下的翟明銘,他說先把儀器接過去,儀器貴。
別看隊伍不大,標籤卻不少,但最讓隊員們感到自豪的還是「全員黨員」以及「全員老兵」這兩個身份。這支由「80後」組成的小隊,這幾年獲得了不少榮譽。「先進班組」「標杆班組」「示範班組」……每一項榮譽在這個約14萬名員工的公司裡,都是響噹噹的。不過他們似乎對這些榮譽稱號都不甚在意,當向別人介紹起自己的時候,他們還是習慣先說:「我們隊都是黨員,都是軍人出身。」
地上車流飛馳,井下溼熱、通風不暢,「暖氣醫生」的工作充滿危險,他們的家人很是牽掛。對於隊員唐大偉的妻子來說,跟工作到深夜的丈夫視頻通話,最能讓自己安心。雖然面對隊員們的調侃還稍顯窘迫,但唐大偉並沒制止妻子的行為。「長得太帥了,媳婦兒不放心啊。」隊員李闖一句調侃,惹得大家一陣笑。
供暖管道檢修工在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街西南路一處檢測井內檢測各類氣體含量(2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臘月,遼寧多地最低溫度跌破零下20攝氏度。「冷空氣一來,我們要提前將供暖水升溫,從鍋爐到居民家,6-8個小時溫度才能達到末端。」大連大發供熱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主任於相竹說,企業也在不斷研發新技術,由傳統供熱轉向「智慧」供熱。例如,在供水管道上安裝滲漏報警線的預製直埋保溫管,管道一旦發生洩漏,報警設備就會顯示洩漏點的準確位置和程度,以便檢修人員迅速排除故障。
在5年的地下「找茬」生活中,這群「80後」老兵檢修隊也遇到很多不理解。「有一次一輛私家車擋住了一個井蓋,我們打電話請他挪一下車,結果我們在外面等了兩個小時。」「還有嫌我們吵往下扔酒瓶子的。」說起這些被誤解的經歷,他們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互相調侃。
午夜,翟明銘和隊員們回到所裡,做了一份魷魚炒麵。點開翟明銘的朋友圈,幾乎每隔幾天他都要更新一次「舌尖上的外網所」,展示一下又做了哪些好吃的。談到新年願望,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了兩個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