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鄭琳:不是所有的肝臟血管瘤都要手術—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在單位組織的職工體檢中,37歲王女士在彩超檢查時被告知,肝臟上有個3釐米大小的血管瘤。「瘤子?不會是肝癌前兆吧?」這可把她嚇壞了。

河南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周進學介紹,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不是老百姓口中的腫瘤或者癌症,它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肝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肝臟末梢血管畸形。說得更直接一點,它只是一個異常擴張的血管團。

像王女士這樣的3釐米大小的血管瘤,通常生長緩慢,無需特殊治療的,定期進行肝膽部位的彩超體檢即可。周進學提醒以下這些情況都應該及時予以治療:

1.血管瘤直徑達5-10釐米的患者,有明顯腹部脹痛、胃脹等臨床症狀者;

2.血管瘤直徑大於10cm的患者,無論有無症狀;

3.血管瘤位於肝臟外緣,比如肋下等,容易外傷破裂;

4.腫瘤有增大趨勢者;

5.不能與肝癌等惡性腫瘤明確鑑別者;

在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上,傳統的肝血管瘤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目前絕大多數肝血管瘤通過介入治療的方法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

河南省腫瘤醫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醫師鄭琳介紹,目前介入治療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包括肝動脈栓塞、微波消融治療。

微波消融治療是將一根特製微波針,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到腫瘤中心區域,然後釋放的微波磁場可以使周圍的組織快速升溫,從而使血管瘤組織發生凝固、脫水壞死。治療過程非常快速徹底,60瓦的功率只需要8分鐘就能是直徑5釐米大小的血管瘤脫水壞死,達到治療的目的。

而肝動脈栓塞術,則是通過對發自肝動脈的瘤體供血動脈進行栓塞,使瘤體因沒有供血而縮小、消失。兩種介入手術都屬於微創,一般患者不會產生強烈不適,3天左右即可恢復正常,具有安全、有效、治療周期短等優勢。

雖然介入治療肝血管瘤具有諸多優勢,但還有一些特殊的肝血管瘤患者應進行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周進學提醒,比如一些情況複雜、不能與肝癌等惡性腫瘤明確鑑別的血管瘤患者,應該選擇外科手術。對於近期考慮懷孕的女性,因為介入手術需要接觸X射線,所以也建議這類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目前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可行腹腔鏡下的肝血管瘤切除術,相比傳統開腹切除方法,腹腔鏡下切除術創傷小,費用低,患者恢復更快。

雖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對人體的危害較低,但對於近期明顯增大,或鄰近肝包膜部位的血管瘤,會存在因外力作用造成破裂而出現肝臟大出血的危險。因此如果發現肝臟有血管瘤,患者無需過分恐慌,應及時就診,遵醫囑進行適當的治療。

相關焦點

  • 肝臟長了血管瘤,需要注意什麼?醫生提醒:就3點
    肝血管瘤,乍一聽這個名字好像是一種惡性腫瘤,許多人可能會因為這個檢查結果而緊張、焦慮,但其實並不是,肝血管瘤只是一種原發於肝臟的良性腫瘤,一般很少引起惡化,患有肝血管瘤的患者,只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即可。
  • 發現肝臟血管瘤要如何治療,會有危險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病變之一。一般來說,肝血管瘤的生長比較緩慢,大部分肝血管瘤的患者可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那麼肝血管瘤是否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肝臟長10公斤血管瘤---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4月17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梁輝)肝臟上巨大的血管瘤,讓常德55歲婦女馮梅芝(化名)腹部隆起像懷胎十月,呼吸困難、無法進食,嚴重威脅生命。記者近日從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日經過醫生8個小時的奮戰,為馮梅芝安全拆除了這個10公斤的「定時炸彈」。預計一周左右時間,馮梅芝就能康復出院了。
  • 血管瘤復發的原因是什麼?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屬於比較常見的嬰幼兒疾病,很多血管瘤只要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但是也會有少數的血管瘤會有復發的情況,那麼血管瘤復發的原因是什麼?其中治療不當或者護理不當都可能導致血管瘤的復發。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一針穿刺保膽囊取石手術成功—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成舸 汪雨芹 伍西明報導) 「不敢拿別人做試驗,就只能自己上陣了。」
  • 求證:肝上長了血管瘤,會破會癌變嗎?
    很多人在體檢時,被查出肝上長了血管瘤,一聽肝臟上面長了腫瘤,緊張得不知所措,非常害怕,擔心會不會再得肝癌或者肝硬化,到底要不要做手術……本期我們就邀請求證專家為大家講講如何面對肝血管瘤。
  • 血管瘤在肝上應該怎麼治療
    血管瘤在肝上應該怎麼治療 時間:2020-11-04 10:09四川華西肝病研究所附屬門診部 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症狀,常在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現。
  • 肝部血管瘤怎麼形成的
    肝部血管瘤怎麼形成的 時間:2020-11-03 14:17四川華西肝病研究所附屬門診部 肝部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肝血管瘤還會引起不良情緒及影響肝功能,若瘤體過大或囊壁過薄,有可能會發生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因此患者要正視病情並及時積極治療。那麼,肝部血管瘤怎麼形成的?
  • 出現紅痣就是血管瘤?有這幾個特點,就要當心了
    雖然血管瘤在發展過程中會有這種現象,但是不同種類的血管瘤表現是不同的,應該區分開來。除此之外,身上的紅痣有可能是肝臟疾病發出的信號,肝臟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引發蜘蛛痣,此時身體皮膚也會有這些紅痣存在,這是肝臟功能下降明顯的標誌。 部分人由於過敏的影響也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可能也會形成這些紅痣。因此,發現身上出現紅痣需要了解具體的原因。
  • 肝血管瘤,肝臟中常出現但容易被忽略的良性腫瘤,對身體沒有危害
    而肝血管瘤就是一種良性腫瘤,是肝上面最為常見的結節類型,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群結構錯亂的血管所導致的瘤,起源於間葉細胞,臨床上並不常見多個血管瘤,連在一起的情況,通常血管瘤都是單一發現的。2、靜脈瘀血以及肝臟腫大肝血管瘤是肝臟當中血管結構發生異變,所導致的一種血管瘤。
  • 丘腦海綿狀血管瘤能治好嗎?手術還是保守治療?
    丘腦海綿狀血管瘤相當罕見,常與基底節、腦幹或兩者合併報告。對於這些病變的自然病史很難得出直接的結論,尤其是考慮到僅有丘腦病變的相對較少。因此,問題很多:病變是家族性的還是非家族性的?是否有出血症狀?它們是需要手術或還是觀察?有利的結果是否與某種形式的治療有關,包括手術切除或放射外科手術?
  • 這場手術突破「生命的禁區」
    可還來得及去看眼睛,幾天後陳先生看東西「一個變兩個」,腳麻無力頭疼,還噁心嘔吐,「這肯定不是眼睛的小毛病了,趕緊上醫院!」 到醫院一檢查,發現顱內出血,考慮是右側額頂葉、雙側顳枕葉、胼胝體底部左側、腦幹及雙側小腦半球等多發海綿狀血管瘤。
  • 腦海綿狀血管瘤答疑:患者關心的幾大問題答案都在這裡!
    點擊查看 腦海綿狀血管瘤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是一種良性血管性腦瘤。腦海綿狀血管瘤實際並不是腫瘤,而是血管畸形。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時,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有些人會出現症狀,比如癲癇,因為腦海綿狀血管瘤在流血,或者中風,因為它破裂了。
  • 借肝病醫生「一雙慧眼」—新聞—科學網
    而由於肝病的早期症狀無特異性,80%的就診患者已是肝癌晚期,手術和藥物治療效果都很難達到理想化。」8月28日,在清華大學與海斯凱爾聯合研發全球獨有的MigTE技術及新品發布會上,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榮譽主任委員、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教授賈繼東表示,肝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非常關鍵。
  • 嬰幼兒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瘤嗎?哪種情況急需治療?
    健康大河南訊: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並且是能隨著患者的年齡增大而不斷增大,其中80%的患者是新生兒,由於很多家長對這一疾病不是很了解,很容易誤認為是紅胎記,不當回事,耽誤孩子的治療。那為什麼血管瘤容易找上新生兒?新生兒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又應該如何診斷和治療呢?
  • 先要搞清楚它的良惡性
    但其實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人群發病率約為0.25%-20%。它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成年女性較多見,一般也只是單發,只有約10%為多發。肝血管瘤是一種血管的先天性畸形,是由胚芽的錯構而成,也有人認為固醇類激素有促使其擴張和增生的作用。因為它的實質是良性的腫瘤,所以它不會表現出惡性腫瘤那樣的侵襲性和轉移性。肝血管瘤常見的類型主要有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細血管瘤等。
  • 昆醫大附一院有了3D「透視眼」 為患者精準實施肝臟手術
    「此病變容易引起嚴重的膽道感染,長此以往,囊狀改變的肝內膽管還可能發生癌變,手術的目的是精準地切除所有病變的膽管並完成膽道重建,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肝組織。」  他表示,本次手術的一個主要亮點,是在手術中採用了混合虛擬實境技術(MR)進行精準肝切除。
  • 魯西地區兒童血管瘤血管畸形患者的福音! 東昌府院區迎來一支國...
    國內知名血管瘤血管畸形專家、中國血管瘤血管畸形聯盟副主席、副理事長、中國婦兒介入聯盟副理事長、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血管瘤科、介入醫學科主任郭磊教授親臨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傳授技藝、坐診手術。>張春燕副院長主持籤約揭牌儀式 劉凱生局長在講話中表示,加入這兩個聯盟,並成為理事單位,是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一件大好事,這對於提升院區血管外科技術水平,乃至於聊城市血管疾病介入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他希望東昌府院區能夠在上級專家的幫助下,把小兒血管瘤的手術治療做成本地的特色專科,減輕本地患者的負擔,造福全區百姓。
  • 21歲小夥突發眩暈嘔吐 居然是腦部長了血管瘤
    21歲的青年小夥小風突發疾病,眩暈嘔吐,不斷加重,到醫院一診斷,居然是腦部長了血管瘤,才導致了這些症狀。一周前,小風毫無緣由地出現了一側面部和右側肢體麻木、頭暈、飲水嗆咳,隨後出現噁心、頻繁嘔吐等症狀,他趕緊到附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消化道疾病,但接受治療後小風嘔吐頭暈的感覺並沒有明顯好轉,進一步檢查後發現他患有」延髓海綿狀血管瘤」,但輾轉幾家大醫院後,醫生均告知手術風險太大,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但不手術的話,小風的出血風險高,且每出血一次症狀就會加重,直至癱瘓、無法正常進食甚至停止呼吸。
  • 臉上的血管瘤像個猙獰面具 22歲小夥不知自己啥樣子
    他的臉上血管瘤像一個猙獰的面具今年22歲的陳金權是四川遂寧人,他出生時起,左側面部就有一個紅色小斑塊,斑塊仿佛他身體的一部分,他長,斑塊也長,漸漸由胎記變成了凸出的瘤體,甚至破口滲血。斑塊如影隨行,幾乎每個人都把他當怪物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