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人類在火星上使用什麼貨幣

2021-01-08 陸平Ping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創世區塊留下這樣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翻譯過來是泰晤士時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這句話引用了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2009年1月4日《泰晤士報》報導,馬斯克說:「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移居火星的成本控制在200萬美元左右,就可以開創一個大市場。預計地球上1萬至2萬人願意移民外星球,人們不用節衣縮食在地球上買房,攢下的錢可以用於移居太空。」

歷史總是存在著驚人的巧合,地球上最神秘的工程師,地球表最富有的工程師,因為一張報紙Times產生了跨時空time的接觸。

當第一批地球移民長途跋涉來到火星定居後,火星上新移民宣布他們在這裡創建了一個新社區。這個新社區完全脫離與地球,這裡有新的秩序和新的法規,新的貿易秩序,當然這裡會有新的貨幣。

在火星上,新移民主要使用兩種火星幣,一種是Coin,一種是Token。可以把他們分別叫做火星幣C 和火星幣T。火星幣C用來在火星進行日常的貿易結算使用和繳稅,比如購買SpaceX的太空衣。

火星幣T 代表了新移民對火星社區的貢獻度,這個是通過相應的貢獻獎勵所獲得,多勞多得。同時火星幣T對應了在火星家園議事管理權重,即使是後來進入的聯合國的工作人員,也要服從火星社區的規範制度,通過貢獻獲得相應的火星幣T。火星幣T不可用於交易。

在這裡,火星幣是我們設想的關於在一個全新領域的數字貨幣。然而現實世界中,眾多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不得不面對比特幣這個越來越大的無國界的金融機構。比特幣可以看做是一個無櫃員的超級銀行,這個銀行的估值已經不容忽視了。他不是在一個國家,而是在很多國家給當地金融體系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比特幣帶來了一種抑制各國央行貨幣超發的機制,未來也將促使各國央行可以再次坐在一起,聯合商議貨幣超發對全球經濟的傷害和對應政策,建立全球印鈔各國的聯動機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顯而易見,那個瘋狂印鈔的國家正在將這個抑制超發的機制納入囊中。

附言:

本文場景純屬虛構,如果有雷同,純屬巧合。

相關焦點

  • 埃隆·馬斯克想在203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可能過度樂觀
    科技狂人美國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希望在203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一宏大願景不是無稽之談。畢竟在剛剛過去的5月,SpaceX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將兩名美國太空人和一隻恐龍玩偶送往國際空間站。這也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 馬斯克:火星移民將使用類似比特幣的加密貨幣交易!
    據新浪科技報導,馬斯克最近表示,火星居民可能使用類似比特幣的加密貨幣進行交易。火星上將是加密貨幣經濟。近日,馬斯克評論了著名人工智慧研究員、播客萊克斯•弗裡德曼(LexFridman)發布的推文,稱他同意「火星經濟將使用加密貨幣運行」,這條推文的另一位評論者將火星居民可能使用的加密貨幣稱為Marscoin。
  • 來自火星探測器的真實圖片 2030年將確認火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
    除地球以外,太陽系的八顆行星中,因為火星有類似地球的極晝極夜現象、火星自轉周期的長度、火星太陽的距離等因素,有極大的可能存在生物。而且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因此成為最方便探索的行星。火星已經探查出含有純淨的冰,那麼火星是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而且有冰存在,那麼就為人類大規模登陸火星,創造了條件。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在火星執行探測任務多年,先後傳回了成千上萬張圖片,並確認了火星含有水資源的情況屬實。
  •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認為,人類必須分散在多個星球上,以免被一場自然災難完全摧毀。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已經預測,未來100年內地球上就可能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開發運載火箭。人類能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做好太空殖民的準備嗎?參加Futurism民調的70%讀者認為,人類能夠在21世紀前50年建立起太空殖民地。此外,36%的參與者認為2030年左右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 10.7光年外行星或適合居住,如不出意外,火星2030年之前有人類?
    所以如今針對火星移居是全球都在進行之中,然而對「第二地球」的發現我們又不能停止,如果未來技術提升了,我們將可以移居到更遙遠的區域,至少要先發現,未來才會有目標,《科學》雜誌上如今也發布了最新探索數據。也就是說這些10.7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我們找到地外生命的第一步,同時也可能是人類居住的最佳選擇星球。這些系外行星有什麼不一樣?本次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之中,有如地球和火星比較相似的天體,它們的主恆星被稱為Lacaille 9352或GJ887,科學們通過探索發現,位於恆星系統周邊區域的第三個行星如今無法進行定義。
  • NASA公布登陸火星詳細計劃 2030年後或登陸
    2030年後或啟動第三步 在這份名為《NASA的火星之旅:開拓太空探索下一步》的報告中,NASA將人類登陸火星計劃分為 第三階段包括在火星表面和運輸飛船中生活和工作,這種飛船僅需常規維護,能夠從火星獲得製造燃料、氧氣和建築材料的資源,在數年內支持人類生活。NASA在報告中沒有設定這一階段的具體時間,但其中一幅圖表顯示,時間在2030年之後。
  • 2030年回來的時空旅行者遇見40年後的自己,10年後人類要離開地球
    諾亞 ‧ 諾瓦克(Noah Novak)聲稱自己是從2030年來,是一名時間旅行者,而且還遇到了40年後的自己(2070年的時間旅行者),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兩個「諾亞」還一起接受了採訪。2070年的諾亞對此做出回應「未來的人都會被帶一種晶片,他是用來防止我們回到過去做了什麼會影響歷史的事。」雖然答案有些模糊,但至少我們距離他們預測的時間只剩下10年,根據兩位諾亞的共同預測,人工智慧會變得更發達,比特幣會成為通用貨幣,還有,人類都可以到火星去了!
  • 人類真有可能在2030年實現登陸火星的夢想嗎?
    應該說,川普所籤署的這一法案是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48年後,美國加速推進其太空戰略的重要一步。下面,讓我們不妨藉此機會簡單分析一下美國政府和各大企業所展開的「火星戰略」是否有現實意義以及它們各自能在什麼時候成為現實。
  • 埃隆-馬斯克計劃2030年前送第一批人類移民火星,這個現實嗎?
    文/科學年輪埃隆-馬斯克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的一個紅人,他憑藉智慧與能力在電動汽車和宇宙探索方面做得風生水起,說起特斯拉汽車,說起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信知道的人不在少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更是成功實現了火箭的回收,可謂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私人太空航天公司。
  •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2020年是全球火星探測元年,而2030年則可能迎來火星採樣「返回潮」。截至目前,美、日和我國都宣布了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計劃或相關設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分步實施2030「火星採樣返回」(MSR)任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劃於2024年發射火星衛星探測任務(MMX),2029年實現火衛一(Phobos)樣品返回地球;中國也規劃了2030年前後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析火星宜居環境及其演化歷史等
  • 成為登陸火星第一人 《火星2030》正式上線
    【本文由作者供17173VR獨家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登陸火球的模擬遊戲《火星2030》已經在7月31日正式上線,遊戲當前售價48元,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和OSVR平臺,同時還將提供面向PC、PS4和PS4 Pro的非VR版本的下載。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歐巴馬:2030年前送人類上火星並返回地球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在CNN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政府將在本世紀30年代到來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安全返回。在文章中歐巴馬提到,除了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美國還有上千個商業公司在從事航天研發業務。接下來兩年中會首次有私人企業送太空人去國際太空站。
  • 馬斯克計劃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馬斯克計劃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2016-06-02 21:59:26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彭茜)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近日為自己的火星探索計劃提供了更明確的時間表,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 歐洲新計劃:2024年登陸月球 2030年造訪火星
    國際在線報導:雖然「獵兔犬2號」火星登陸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歐洲航天局卻欲與美國試比高,義無反顧而且毫不吝嗇地推出了新的名為「曙光」的徵服太空計劃。歐洲航天局1月13日已經宣布,計劃在2024年首先登陸月球,之後將於2030年造訪火星。
  • 2030年世界地圖上的這5個國家, 或將銷聲匿跡
    二戰結束後,人類社會大體上處於和平狀態,但世界版圖一直在不斷發生著變動。尤其是二戰後的殖民地獨立浪潮,讓世界上湧現出了好幾十個主權國家。進入21世紀,隨著世界格局和環境氣候的變化,有5個國家正在面臨消失的危機,或許到2030年,它們就將從世界地圖上徹底消失。NO.1,荷蘭。
  • 太空殖民-2030年人類將開始徵服星辰大海?
    預計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類人口將飆升到99億或者更多。而且,每個人都需要過著物質更加充裕的生活。很顯然,人類首先要徵服的是太陽系。太陽系適合人類殖民的固態行星有月球,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塔)等,這幾個星球都有固態表面和水,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坦)還有大氣層。(NASA拍攝的火星照片,這是火星的一個蝌蚪型撞擊坑。
  • 中美航天差距,SpaceX星鏈計劃超5G,馬斯克2030年或建設火星基地
    從PayPal到「特斯拉」,再到SpaceX獵鷹號,馬斯克腦洞無限之大,用事實告訴我們什麼叫「科技創造無限可能」。隨著北鬥的組網完成,GPS也開始進行了升級,在6月30日,SpaceX將第3顆GPS III型衛星送入軌道,足以證明它的實力。
  •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12日 12:14 A-A+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火星的著陸探測是計劃2020年發射,2021年到達。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