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創世區塊留下這樣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翻譯過來是泰晤士時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這句話引用了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2009年1月4日《泰晤士報》報導,馬斯克說:「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移居火星的成本控制在200萬美元左右,就可以開創一個大市場。預計地球上1萬至2萬人願意移民外星球,人們不用節衣縮食在地球上買房,攢下的錢可以用於移居太空。」
歷史總是存在著驚人的巧合,地球上最神秘的工程師,地球表最富有的工程師,因為一張報紙Times產生了跨時空time的接觸。
當第一批地球移民長途跋涉來到火星定居後,火星上新移民宣布他們在這裡創建了一個新社區。這個新社區完全脫離與地球,這裡有新的秩序和新的法規,新的貿易秩序,當然這裡會有新的貨幣。
在火星上,新移民主要使用兩種火星幣,一種是Coin,一種是Token。可以把他們分別叫做火星幣C 和火星幣T。火星幣C用來在火星進行日常的貿易結算使用和繳稅,比如購買SpaceX的太空衣。
火星幣T 代表了新移民對火星社區的貢獻度,這個是通過相應的貢獻獎勵所獲得,多勞多得。同時火星幣T對應了在火星家園議事管理權重,即使是後來進入的聯合國的工作人員,也要服從火星社區的規範制度,通過貢獻獲得相應的火星幣T。火星幣T不可用於交易。
在這裡,火星幣是我們設想的關於在一個全新領域的數字貨幣。然而現實世界中,眾多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不得不面對比特幣這個越來越大的無國界的金融機構。比特幣可以看做是一個無櫃員的超級銀行,這個銀行的估值已經不容忽視了。他不是在一個國家,而是在很多國家給當地金融體系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比特幣帶來了一種抑制各國央行貨幣超發的機制,未來也將促使各國央行可以再次坐在一起,聯合商議貨幣超發對全球經濟的傷害和對應政策,建立全球印鈔各國的聯動機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顯而易見,那個瘋狂印鈔的國家正在將這個抑制超發的機制納入囊中。
附言:
本文場景純屬虛構,如果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