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99,下到剛會走,攥一把瓜子,看新聞得勁,看動畫片出神。
但,如果瓜子沒了殼,再吃,是不是就少了一些內味?
第三屆中國高校智慧機器人創意大賽上來自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馬新玲老師指導的作品「趣享吃」花生葵瓜子零食剝殼機分別獲得三等獎。
第三屆中國高校智慧機器人創意大賽於去年12月啟動,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部工程圖學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大賽旨在推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激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有效推動新工科人才培養。
還有一個一等獎的作品,咱們不多介紹了,主要針對這個爭議性比較大的剝殼機說一說。
新聞一出,留言不少。
吃貨們的留言,多是趣味性的「討伐」:不用嘴嗑出來的瓜子,沒有靈魂,不香。
這類同學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在他們心裡沒有比吃更重要的,要捍衛自己吃貨的本性。
還有一類人「憂國憂民」,言語犀利,也充滿著嘲諷:
華理學生針對目前市面上堅果剝殼機器體積龐大、效率低下、功能單一、脫殼率低、價格昂貴,人工剝殼費時費力的問題,團隊耗時兩年,通過多次改良成功設計出了一款多功能零食堅果剝殼機。
獲獎是因為實物樣機具有智能化程度高、效率高、剝殼率高、適用性強、清潔環保等特點,而非網上簡易的剝殼機。
但如果你只是看到一個簡易脫殼的機器,那麼吐槽只是無知的表現。
剝殼機背後的技術和原理是不是可以遷移、改造?
是不是改造之後,可以用於工業化的質檢、篩選?
幾名學生在取得成績以後,是不是還有另外方面的研究?
同樣討伐還有......
前一段時間,杭州二中高二學生李依庭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獲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
她在論壇上分享的課題是《中華絨螯蟹精巢連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與分析》,研究無脊椎動物精子發生的安全性精子如何能正常成熟。
通俗點說就是從生物學角度選育產膏量多的大閘蟹,讓它吃起來口感會更好。
小姑娘還說,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連接蛋白 兩者在進化上具有同源性,因此研究innexin連接蛋白對於當下社會壓力過大引起的人類生殖方面的問題或許有參考意義。
聽聽,你能看明白啥事?
結果評論區,還是不少人說,中國人就知道吃!
咋滴,不吃還要餓死?
30年前,我們研究怎麼吃飽,沒人吱聲。30年後,我們研究怎麼吃好,咋就不行了呢?
也有人質疑作假,結果人家父母壓根不是這個領域的人士。出席此次大會的還有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近140位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
李依庭不僅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還與論壇副主席萊維特(諾貝爾獲得者)全程英文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萊維特先生的讚揚。
期間萊維特饒有興趣地跟李依庭談論了該課題並指導李依庭:
他建議我可以從innexin蛋白的組織特性和病理藥理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不能僅僅是建造基礎科學這一空中樓閣,應該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用科學中去。
也不知道咋滴了,當下輿論怎麼有點「萬般皆下品,惟有晶片高」的導向。
這樣真的好嗎?
製造一顆高端的晶片需要幾百道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現代工業技術的最高水平。我們的晶片業目前的落後不但是市場決定的,還是我們的科研水平,教育體制,甚至是思想文化決定的。
這是一次危機,卻也是一次機遇。
但如果光解決一個晶片,那麼危機還會持續不斷。這就需要我們提升整體的科研水平,改善當下的教育體制,當然與我們、整個社會而言,也需要給一個尊重、鼓勵的氛圍。
我覺得任正非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科學家要把「鐵鏈」甩了,要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研究。要讓自己飛翔起來,誰知道飛的東西最後會不會有用?現在特別不主張去問高校的科學家:「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啊,對國家有什麼貢獻啊?」 這樣科學家把錨都錨在地下,就飛不高了,我們要允許幾個「梵谷」存在。
當下可能受到設備、材料的制約,但我們科學家、我們的孩子的思想不應該受到制約。
要有獨立,自由,純粹為了好奇心的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