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淨值越低越好嗎?
對?
不對?
其實,正確的答案是「對也不對」。
雖然寫了幾篇淨值相關的文章,一直遺留著這個問題「基金淨值越低越好嗎?」,第一反應肯定是不對啊,在琢磨為什麼大家會有這個誤解時,發現把兩個場景的東西混為一談。
一、定投時是對的
大部分投資者接觸基金後,都會被告知基金投資最好的方式是定投,定投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碰到低點時絕對不能停扣,因為同樣的定投金額,可以買到更多的份額,如果未來如果市場轉好,基金淨值跟著上漲,就可以有不錯的獲利。
甚至,現在越來越多的方法都提到定投應該在低位的時候甚至要多投,包括支付寶的慧定投、蛋卷的價值平均定投策略等,核心思路都是在低位的時候多買,高位的時候少買。
這裡所謂的定位多投(越跌越買=越跌越好)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針對的是同一隻基金。
以C基金為例,投資者決定每個月定投1000元,前三個月C基金的淨值都是1.2元,於是前三個月共可以買到2500份(1000元/1.2元*3個月),後來3個月淨值掉到0.8元,于是之後的3個月可以累積的份額就變成3750份額(1000元/0.8元*3個月)。
淨值下滑過程中,同樣的基金,同樣3000元,在前三個月和後三個月買到的份額是不一樣的。累積6個月下來,總共有6,250個單位數,之後市場變好,淨值變成1.3元,整個資產就變成8125元,而成本是6000元,總歸盈利2125元(=8125元-6000元),其中前3個月買入的3000元貢獻盈利=2500份*(1.3-1.2)=250元,後3個月買入的3000元貢獻盈利=3750份(1.3-0.8)=1875元,合計2125元。
這就是定投的好處,定投過程中淨值有高有低,淨值高的時候,買入的份額就少,淨值低的時候,買入的份額就多,會均攤整個定投的成本,一旦市場轉好,那些在較低淨值所累積的份額,就顯得特別可貴。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開始琢磨低位不是繼續定投,而是加投的原因。
二、不同基金之間對比是錯的
定投時這個觀點能成立的前提是操作同一隻基金。但在所有基金投資時,特別是一次性買入時,如果都採用這種方法就大錯特錯。
假設要挑選基金,同樣是買入200元,如果A基金淨值是1元,就可以買入200份;如果B基金淨值是2元,才可以買入100份。似乎買入基金A更划算,買入的份額更多。
實際上,不管是哪種情況,如果A從1元漲到1.1元,B從2元漲到2.2元,漲幅都是10%,兩種情況都可以獲得10%*200元的收益,跟淨值多少是沒有關係的。
如果A從1元漲到1.05元(漲幅5%),B從2元漲到2.2元(漲幅10%),實際上
A盈利=200份*(1.05-1)=10元=200元*5%=本金*淨值增長率
B盈利=100份*(2.2-2)=20元=200元*10%=本金*淨值增長率
所以,收益跟買入的淨值並沒有關係,而是跟本金和淨值增長率有關。
基金單位淨值的高低,既不能決定基金未來的投資收益,也不能反映基金往常的盈利情況。想要了解基金過往的盈利能力,則需要通過基金的階段漲跌幅來判斷。
大家在不同基金之間進行挑選時,不能以淨值高低做為判斷好壞的依據,而是要以階段的表現來篩選。千萬不要見到A基金淨值3元、B基金淨值0.5元,就一廂情願認為B基金未來有機會漲到3元。事實上,未來如果市場大好,並且兩隻基金的操作績效差異不大,1年下來都會漲個20%,那麼A基金的淨值將會成為3.6元,B基金的淨值也不過是0.6元,絕對不可能向A基金的3.6元淨值看齊。
實際上,有很多基金因為成立時間夠久、並且績效向來不錯,淨值就會越來越高,如果以淨值做為挑選基金的方法,便會錯過這樣的好標的。
三、淨值相關冷門小知識
1、根據iFund數據,在8297隻基金中,除去760貨幣基金外,剩下7537隻基金中,先鋒量化優先A的基金淨值已經高達47.7768,位居除ETF等之外的第一位, 這隻基金的淨值前兩天已經引起熱議,其實就是大額贖回導致的;
2、場外開放式基金,單位淨值超過3.5的也就只有20隻,華夏大盤精選混合是正常情況中單位淨值最高的:
3、反之,淨值小於1的基金將近1000隻(不完全統計),因為基金剛成立的時候淨值都是1,說明這些基金成立到現在還沒有幫投資者賺到錢。
4、新發基金的淨值都1元,跟蹤同一指數的基金由於成立時間不一致,即便跟蹤效果一樣,淨值也都不一樣。
5、由於投資者都存在「恐高」心理,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為了吸引更多的潛在投資者,除了會用分紅降低基金淨值外,還有可能會用拆分。因為基金公司分紅會要求基金公司必須賣出手中持有的部分資產。
所以,關於淨值是不是越低越好,定投同一隻基金時,在定投前期會希望淨值越低越好,用來攢足夠的份額。但不能拿來亂套用任何情況都找淨值低的標的,這可是大謬誤。哪怕是定投同一隻指數時,也不能拿不同基金的淨值直接進行比較。
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