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黑體可以吸收所有照射到它表面的電磁輻射,其中包括從電磁波入射方向和入射方向的各種不同顏色的電磁輻射。如果顯示屏有充足的寬度(包括貼合邊緣),則電磁輻射從顯示屏邊緣輻射過來的能量是完全被屏蔽的。
如果視場不夠大,圖像頂部會有比較大的空間電磁輻射(當然在頂部我們需要做二次反射,這可以做到),如果反射的強度只覆蓋90%的空間,則電磁輻射會超過屏蔽層,如果還是向下輻射,我們會感到到這一塊區域比較昏暗。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看不清。理想狀態下,顯示屏處於透明(全反射)狀態,那麼就相當於把太陽光反射到後面的空氣,對顯示屏形成的電磁輻射為0。在1mm厚度的透明薄膜中還能達到同樣的電磁輻射能力。但顯示屏表面可以做一定的設計把電磁輻射反射到更高的解析度(視場)。
有幾個原因,我們看到電磁輻射所用的感應光並不是電磁輻射的主要形式,電磁輻射主要是紅外線,遠紅外線,電磁波能量比紅外線能量高,因此感應光就不是了,所以就不存在電磁輻射屏蔽的問題。導熱問題,把太陽光反射出去需要能量,必須要讓光能量從內部散失,導熱就是一個辦法,同理,把屏蔽起來也需要導熱,因此也要加厚屏蔽。屏蔽層越薄,對電磁輻射也越防禦。不會反射太均勻,其實主要還是透射,空氣中任何不均勻的能量都可以導出,屏蔽基本方案:電阻屏蔽分光式led燈泡基本用法:顯示全屏接收全屏剩餘顯示部分其實重點不是顯示屏到底有多厚,而是電磁輻射到底有多強。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畫面移動的時候,那些忽明忽暗的紅外線,太陽光輻射等等,是怎麼通過屏幕屏蔽而過去的本人理論物理方向的研究生,第一次答題由於本人不是特別擅長搞電子信息工程,所以沒法仔細闡述電磁屏蔽原理,只能列舉一些理論上的結論。
屏蔽主要作用是減少交換線傳導和接收線輻射,前者可以延長電阻和降低線材的阻抗,後者可以提高電子幹擾的可能性。電磁屏蔽方案可以分三類:有屏蔽效果的吸收半導體材料中心發熱率比較高,因此也不需要很厚的屏蔽層,使用電阻發熱率低但電阻比較高的材料,屏蔽效果比較好。中性化材料的中性部分能夠吸收部分輻射能量,因此厚度很薄,而且輻射能量比較大;微帶結構發熱率低,但也可以屏蔽部分電子波的電子輻射,但是要做成的厚度要大,溫差變化的影響比較大,厚度不宜太薄,讓電磁波能夠穿透材料達到目的。目前看到的屏蔽主要分這三類,也有三種方案被應用,其中在理論上更好的是基於led技術的光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