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2020-12-03 雜家歸真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

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怎麼能說太陽主表和經絡沒有關係?張仲景有些條辨完全是在太陽經上面,張仲景說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期門,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講臟腑經絡的。太陽經是陽經之長,少陽和陽明都不如它。因為太陽之經行於陽道。我們的身體前為陰,後為陽。太陽經就是行於背後。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它不僅行於後背,而且還是最長的一條經,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陽經和督脈並行,督脈為陽經之總督。因此,只有太陽經能勝任通行陽氣、主表的作用。同時,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氣,氣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夠主表。

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學說對不對?

大家要注意,太陽經不是就這一條線的問題?有些人對於《傷寒論》中的六經依據的是經絡學說持反對意見,他們會說:「哪有這個道理?太陽經的病就那麼一條線有病啦?」其實,那一條線是它的主幹,大者為經,小者為絡,絡中還有孫絡,網維於周身!因此,在看待太陽時,可以分為三部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

體之太陽就是主表的太陽,表面的都是太陽;經之太陽就是說它的經脈,頭項強痛就是它的經脈不利;腑之太陽就是膀胱氣化功能的問題。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概括起來就叫太陽。從各個注家的解釋來看,有的時候從腑之太陽提,有的時候從經之太陽提,實際上是整體的東西。《醫宗金鑑》為了使《傷寒論》容易懂一些,提出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的概念。正因為有腑之太陽,所以經邪可以傳到腑,因為經腑相連,像樹根和樹枝,是一個整體。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再讀傷寒論,什麼是傳經,為什麼會傳經,如何判別
    什麼是傳經傷寒論開創了六經辯證,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經的簡稱。當邪氣從一個經傳入到另一個經,就叫傳經。什麼情況會傳經1、正氣的盛衰邪氣的傳變要取決於一個條件,就是正邪鬥爭雙方的力量對比。其中,關鍵又在於正氣。如果正氣抗邪有力,邪氣就不傳經。若正氣虛衰,邪氣就容易內傳。如果已經內傳,但正氣恢復了,具備驅邪外出的力量,就可以由陰轉陽,由裡出表。2、邪氣的盛衰如果所感的邪氣很重,邪氣勢大,就多會內傳。
  • 再讀傷寒論,太陽之為病,什麼是太陽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一條是太陽病的提綱,也是表病的總綱。「太陽之為病」,反映了張仲景六經分證是依據臟腑經絡的,不僅僅是一個病名。有了太陽才有「太陽之為病」。所以,首先就應當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麼叫太陽。
  • 傷寒論六經原始本義,系統坐標模式及人體對應模式
    人體外部系統坐標模式中醫理論構建首先立足於天人合一原則,六經含義首先是外界物質能量運動規律的定位,這是六經最原始含義,簡介如下:傷寒六經的定名首見於《陰陽離合論篇》:「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 傷寒論中的太陽病是什麼?
    《傷寒論》這本書絕對是學中醫繞不開的,哪怕不是學習中醫的人談到中醫必定知道的兩本書就是《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可見這本書影響力之大,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傷寒論》中如何鑑別六經經腑病證中的太陽證。
  •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的關係探討
    中醫之所以被人攻擊為「不科學」,正是因為現代中醫脫離了「天」的科學基礎,只從「人」症而論疾病的結果。丟掉了生命信息的根本來源(體質因素和當前氣候)的辯證論治,就成了和西醫檢驗學對等的診療層次。  中醫孤立地看待「人」的徵象,如病象、舌象、脈象等,怎麼比得上西醫化驗檢查的指標更據客觀性、科學性?
  • 再讀傷寒論,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學習劉渡舟教授的傷寒論講解,分享出來給喜歡中醫的人。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這一條,上來就說「太陽病」,說明是表證,就會有頭項強痛。這裡是以頭痛症狀作為例子。
  • 中藥學:性味歸經,升降浮沉,配伍規則,六經用藥
    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  談「反、畏」皆色變,辨證用藥效通神  ——論十八反十九畏的臨床運用  方藥,是中醫治病的重要手段。而方藥的配伍運用更是中醫用藥的精髓所在,方藥配伍得宜,可以增強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半功倍。
  •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此方劑出自《傷寒論》,其條文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手足厥逆,也就是手足寒涼。究其原因是因為陰寒阻礙陽氣,血脈的流通,溫陽功能閉阻,不達四末,陰陽不相順接,從而導致手足厥冷,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青紫,冰冷等。
  • 風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用此方治療,有立杆見影的效果
    桂枝加葛根湯出自於《傷寒論》。可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之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的患者。本方是對太陽中風的特殊情況而設的方劑。因為是太陽中風,所以用桂枝湯作底方,因為本證項背強痛厲害,所以加了一味葛根,來柔筋止痛。
  • 早子時是幾點,夜子時和早子時的劃分
    】傷寒纘論.txt【540】傷寒貫珠集.txt【541】傷寒法祖.txt【542】傷寒大白.txt【543】傷寒懸解.txt【544】傷寒論類方.txt【545】傷寒論辯證廣注.txt【546】傷寒論輯義.txt【547】傷寒醫訣串解.txt【548】傷寒審證表.txt
  • 探討不同部位的頭痛與經絡循行的關係!
    頭痛是以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病症,中醫學認為頭痛的發生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係。頭痛的病位在頭,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肝經、督脈都有一定關係。西醫學認為,頭痛分為繼發性頭痛和原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叢集性頭痛等,又稱為功能性頭痛;繼發性頭痛多是由於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如感染、高血壓、或顱內病變等,又稱為症狀性頭痛。
  • 經絡重在疏通!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說的是,人的健康與否和經脈密切相關。又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中醫認為,經絡影響著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各個臟腑的正常運作,身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不通身體就會有疼痛。>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2、搞清楚它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
  • 《傷寒論》中1兩到底等於3克、8克,還是15克?
    本文作者深諳其道,並從臨床用量、「藥稱」折算、古代衡器(權)和量器直接核算等方法,經多方思考實踐,歷盡艱難、仔細推敲,最終得出最有依據的結論。  這種對中醫與經典求知求真、踏實鑽研的精神,值得我們中醫人學習
  • 《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實踐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這篇文章,我們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偉人在《實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與精妙的闡述,把認識的辯證關係講透徹了,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精華內容之一。
  • 經典指導針灸:針刺辨證,不離經絡
    針灸辨證 不離經絡 作者/王居易 1、察經是診斷、分析的重要依據 察經是指在分析臨床病候的基礎上,對有關經脈(包括本經、表裡經、同名經、相生相剋經等)和穴位進行審、切、循、按、捫的檢查,以發現異常的變動經脈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本文整理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首先,我們要明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呢?
  • 瘀血內阻,如何辯證用藥?
    少腹寒凝血瘀證:臨床表現以少腹疼痛,脹滿,或有積塊;或經行腰痛腹脹;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久不受孕。小腹涼,四肢不溫,舌黯苔白,脈沉弦而澀。主要由寒克血脈或衝任二脈瘀滯所致,衝主血海,任主胞胎,二脈起於小腹,如衝任虛寒,瘀血阻滯,調理失度日久則虛損,病機表現為虛、寒、瘀、熱(屬瘀熱或陰血虧虛),治宜活血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 2020年自考《傷寒論》真題練習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教育...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傷寒論》真題練習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