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定治療原則:
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餘之實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藥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藥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
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溼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回歸於平衡的正常狀態。
(2)歸納藥物主要性能:
藥物的性能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醋炒則收斂、薑汁炒則發散而治中焦脾胃、鹽炒則下行而治下焦肝腎、酒炒則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溫熱主升、花葉枝皮質輕主升;酸苦鹹主降、涼寒主降、種子果實礦物貝殼質重主降。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藥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於寒),溫熱屬陽(溫次於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之類。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辛散防耗氣、甘補緩防壅塞、酸收斂防呆滯、苦堅陰防膩澀、鹹瀉防敗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補血防凝積、行氣則傷氣故需補氣。理氣藥配伍活血藥,防氣滯之血瘀。
辛溫藥散寒解表、甘溫藥補益陽氣、酸溫藥收斂陽氣、苦溫藥祛除寒溼、鹹溫藥溫陽潤腸。
辛寒藥清熱解表、甘寒藥補益陰液、酸寒藥收斂陰精、苦寒藥清洩陽熱、鹹寒藥養陰生津。
(3)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
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製、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寒涼藥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驚厥、鎮咳、利尿、抗癌等作用;
溫熱藥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並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1適合清晨服用的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抗高血壓藥、抗抑鬱藥、利尿藥、驅蟲藥、瀉藥等。
2適宜在睡前服用的藥物有催眠藥、平喘藥、血脂調節藥、鈣劑、緩瀉藥等。
3適宜在餐前服用的藥物有胃黏膜保護藥、收斂藥、促胃動力藥、降糖藥(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羅格列酮)、鈣、磷調節藥、抗生素(頭孢拉定、阿莫西林、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廣譜抗線蟲藥等。
4適宜餐中服用藥物有降糖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抗真菌藥、助消化藥、非甾體抗炎藥、肝膽輔助用藥、抗血小板藥、減肥藥、抗結核藥等。
5適宜餐後服用的藥物有維生素、抗貧血藥、組胺H2受體阻斷藥(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利尿藥(氫氯噻嗪)等。如維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腸上部,若空腹服用則胃排空快,大量的維生素B2在短時間集中於十二指腸,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洩能燥能堅,有清洩火熱、洩降逆氣、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溼、祛寒燥溼、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溼熱蘊結、寒溼滯留等病證。
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升降浮的沉含義
即指藥品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用於說明藥物的作用性,以指導臨床用藥。
升降浮沉的確定依據
1、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種子、果實質重的藥品多主沉降,如蘇子。
亦有少數例外: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等。
2、藥物的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3、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品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4、藥物的效用,藥品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病全表現在上、在下、在外、在裡,如向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昇陽舉陷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宜用於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類疾病的防治;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麻黃、桂枝、黃芪等,分別有發散風寒、昇陽舉陷等升浮作用;一般花、葉、枝、皮等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麻疹等升浮作用;
而具有瀉下通便、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咳平喘、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宜用於病位在下在裡或病勢上逆類疾病的防治。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凡氣寒涼,味苦酸鹹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如大黃、芒硝、山楂等,分別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等沉降作用。凡種子、果實、介殼、礦石等質重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如葶藶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有少數藥物的作用趨向表現為「雙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黃既能發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藥物炮製後升降浮沉會發生變化:酒炒則升,薑汁炒則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如大黃瀉熱通便主治下焦熱結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療目赤腫痛上焦熱證。再如知母主清肺胃之火,鹽炒知母則主瀉下焦腎火。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複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品配伍時,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製約。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生相應的變化。
升降浮沉理論也是醫家根據不同的病位病勢採用不同藥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而總結出來的用藥規律。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地輕重、炮製方法、配伍應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疾病常表現出不同的病勢: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向外如盜汗、自汗,向內如病邪內傳等。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裡如裡實便秘,在上如目赤頭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消除或改善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需要分別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趨向。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麻疹、託毒排膿、湧吐、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裡,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腫、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裡、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
草藥辯性歌
大地草木須辨別,各樣性能皆不同.
有毛清風止痛癢,有刺涼血解毒功.
枝圓行血入內臟,莖方疏散淤滯通.
中空能通表裡氣.軟藤橫行筋骨中.
葉滑粘膩多有毒,奇花異草莫亂撞.
開花顏色要觀察,藍黃赤白紫與紅.
黃花散氣通積滯,赤花破淤活經絡.
白花清肺能潤燥,紫花祛淤血中通.
紅花破積消血腫,藍花味苦屬寒藥,
紅黃酸澀性主溫,赤花味辛性為熱,
白花味平降火功.涼利之藥生溼地,
破積之藥產高峰。
中藥七情
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云:「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方面,稱為「七情」。
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只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增強黃芪補氣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說生半夏畏生薑。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薑殺生半夏的毒。從上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藥物。
中藥用藥禁忌 藥物具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兩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後者是選藥組方的基本原則。後者就是用藥禁忌的問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內容。
一、配伍禁忌
中藥「七情」中的「相惡」和「相反」的配伍關係,均屬用藥禁忌。有關反藥的內容,歷代古籍中記載並不一致,被後世公認並影響較大的是金元時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稜,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其中「十九畏」的「畏」,與「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並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二、妊娠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稜、莪朮、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乾薑、肉桂等。
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儘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三、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蔔;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
談「反、畏」皆色變,辨證用藥效通神
——論十八反十九畏的臨床運用
方藥,是中醫治病的重要手段。而方藥的配伍運用更是中醫用藥的精髓所在,方藥配伍得宜,可以增強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半功倍。古往今來,無數醫家創立了很多配伍合理、療效通神的方劑,積累了寶貴經驗。然而,在探索的路上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遣方用藥時會因為辨證不準,一些藥物的配伍或用量不當造成一些事故,於是從中總結出在複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合用。《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係為「相惡」和「相反」。據《蜀本草》統計,《本經》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最早見於元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藥鑑》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十八反是指在十八種中藥之間配合應用,可能產生不良甚至毒性反應。如,烏頭不能與半夏、貝母、瓜蔞、白蘞、白芨這五種中藥之一合用,用之則反;甘草不能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這四味藥之一合用,用之也反;藜蘆不能與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這六種藥之一同用,用之亦反。因此,古人對以上十八味中藥謂之「十八反」。十九畏是指在十九種中藥之間配合應用,可能降低藥效。即是: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稜、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現在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臨床上,十八反十九畏都是最談「反」色變的話題,尤其是現時的《藥典》,以法典的形式規定其為配伍禁忌。中醫內科,方劑學,中藥學等學科在教學時,反覆強調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在調劑規程中,調劑員在抓藥前一定要反覆查看處方中是否有反畏的配伍,大夫在擬寫處方時如果出現配伍禁忌一定要「雙籤字」以免發生疏漏。這一切都說明了現在大家對十八反十九畏的重視程度。但是現在很多醫生憑藉臨床的實踐使用反畏藥物效果卻很好,我們不禁要問,十八反十九畏真的是醫之大忌,不可越雷池一步麼?!
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屢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並非絕對禁忌;有的醫藥學家還認為,相反藥同用,能相反相成產生較強的功效。倘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痾痼疾。從古至今,一直有大量利用相反配伍而奏奇效的例子。早在漢朝,張仲景就善用反畏藥物配伍,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見於《金匱要略》,其在腹滿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湯》,乃仲景治療寒邪內阻,陰寒溼濁上犯出現以腹中雷鳴疼痛,胸脅逆滿嘔吐之證而設。除此之外其中還收錄了甘遂與甘草的相反配伍,治療大腸飲結證的《甘遂半夏湯》等。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載有反藥或畏藥組成的的方劑有146個,其中治療全身浮腫的《大豆湯》,就將甘草、甘遂、烏頭、半夏兩組反藥同用,取其大吐以去溼之功,相反相激,取得良效。此後,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仍不時地大膽採用「反」、「畏」之藥組方。例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丸」,甘草與海藻相伍,用於治療瘰癧之症;清代醫家吳瑭《溫病條辨》中載「化症丸」,人參與五靈脂同用。而明代朱棣的《普濟方》中則收載了248個反藥方劑,可謂是中醫反藥畏藥方劑的集大成之作。現代名老中醫幹祖望先生喜用海藻與甘草,以加強其藥力,治療聲帶小結、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等。很多醫學家認為,甘草乃調和諸藥,清熱解毒之品,對於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藥合用,便能調和,並不一定產生「相反」的作用。從以上這麼多名家名方的例子上看,對於十八反十九畏,我們不應該盲從談反色變,而是應該換個角度看「反畏」了。
作為中藥調劑員,在我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經常能遇到十八反十九畏的處方,開始時也心存擔心,但是看到病人服藥沒有不適感覺,而且病情好轉,自己也開始向老先生,老師們詢問和學習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經驗,想弄清其中的奧妙。其實,有些反畏的配伍不僅沒有歌訣上說的那麼嚴重,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在治療頑疾時大展身手。曾經有老先生在脾胃病處方中人參五靈脂、丁香鬱金同用,後經過向病人詢問,服後並無不良反應,長期觀察後,脾胃不適症狀基本消失。後來我向老先生討教,老人家給我細述了多年運用反畏配伍治病的經驗,包括肉桂配合赤石脂,甘遂甘草配伍比例運用等,讓我受益匪淺。另外,我的恩師張趙雲老師在臨床用藥時也很看重反畏藥物的療效,他常教導我,十八反十九畏出於宋朝以後,歷代醫家運用其中配伍效果神奇,對於一些頑固的疾病,只要辨證準確,可以靈活運用反畏配伍。在隨恩師學習的過程中,每每見方中有附子貝母,附子半夏,附子瓜蔞,海藻甘草等配伍時便特意標註,待下次病人複診時仔細詢問,皆效果顯著。而且,我自己也曾經在老師指導下使用半夏附子,人參五靈脂等配伍,其中半夏附子溫化寒痰的效果確實不錯,且病人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現代,科學家們也在通過藥理研究和動物實驗,驗證「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學性,研究數據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但是,這些針對動物的試驗真的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麼?人是萬靈之長,和動物的個體差異很大,許多用在動物上的藥物試驗與人體藥物實踐效果不符。如,巴豆瀉下性烈無雙,普通人就是吃上一顆也難消受的了,但是它有個別名叫「肥鼠子」,原來老鼠最愛吃巴豆,藥店的巴豆要用瓷罐封裝,否則老鼠吃了非但不拉稀反而越吃越肥。再有,人吃生半夏過量要中毒,莫說直接服用,就是吃了常以生半夏為食的山雞也難免要痛苦難耐,眾人皆知生薑能解半夏之毒,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山雞吃了半夏沒事?實際情況往往如此,試驗是重要的科研手段,但是不能以動物的效果好壞,掩蓋臨床上的實際效果。中醫自上古即有「大毒去病,十去其六」之說,認為祛病癒疾的藥物即為「毒藥」,而補虛扶正的藥物看作「無毒」。明代醫家張景嶽曾說過:「凡可闢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惡也。」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高曉山研究員,數十年從事中藥十八反的研究,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近年來張文元、林通國等提出了藥物配伍「拮抗學說」的新的學術觀點,認為相反相畏之藥並用,彼此拮抗而緩和了毒性;另外,兩毒相激,有協同和化合的作用,從而增加了臨床療效。他們提出相反相成、相反相奪、相反相激、反畏相激等新的學術觀點。這種師古而不泥古,勇於創新的觀點和臨床經驗,是對中藥配伍毒藥攻邪的古典理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老實說,現在用研究成果去證明能不能用「反藥」配伍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期待國家能夠專門開展十八反十九畏的科研活動,指導臨床用藥,續寫並修正藥物禁忌歷史。
此外,僅僅說配伍禁忌造成病人的不適反應並不全面,中藥不良反應的出現,除了少量病例是由配伍不當造成的,大多還與施治方藥不對「證」有關。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但不少大夫在開藥時往往根據一種症狀就開一種藥,而沒有去辨證,結果反而誤了病,比如有些人咳嗽,吃川貝可以減輕,但有些人吃過之後反而病情加重,因為川貝一般對症治療的是肺熱咳嗽,要是肺受寒邪導致的咳嗽,用這個藥不僅沒效,甚至會造成病情加重。還有一些是因為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炮製煎煮不當等引起的不良反應。比如被視為補品的人參,長期超量服用也可能導致胸悶、煩躁、氣喘、失眠甚至精神錯亂等中樞神經過度興奮症狀。還有,紅花量小和氣養血,量大活血化瘀;蘇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等。本來無毒的草藥,如若不經辨證施用反倒有害,相反,就算藥物本身有毒,只要辨證得當卻能趨利避害,比如附子,運用在陽氣不足的人身上,經過反覆長時間熬煮,縱然60克80克只要病人證屬陽虛,就可以使用,扶陽神效,不可言盡。同理,反畏藥物只要辨證施治得當,也能趨利避害,取得滿意的療效。
綜上所述,十八反十九畏並不是一言以蔽之的不可配伍,只要辨證得當,可以運用於臨床。當然,我這篇陋文病並不是鼓勵無所顧忌的使用反畏配伍,而是重申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性。療效在於藥,但更在於醫。因此請大家勿談「反、畏」皆色變,辨證用藥效通神。
組方原則(在確定八綱的基礎上,以升降沉浮為宗旨而進行組方落藥)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
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
用藥須合君臣佐使,所謂「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後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展,對學習研究中藥成方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君臣佐使的內容: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
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劑量小於君藥。
佐藥 有三種意義
一是佐助藥,即輔佐君、協助臣藥並且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
二是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減輕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以及副作用。
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且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於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有兩種意義
一是引經藥,即能引導藥方之中諸藥能朝向且達至病灶的藥物。
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經常作為使藥入方。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這種組方原則是科學的,有良好的實踐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稱,以封建皇帝、大臣、將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紀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筆者拋磚引玉,就正於同道。君藥改為主攻藥(簡稱主藥),就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可1~2味藥,或適當增加,但應均為主攻藥物。臣藥改為助攻藥(簡稱助藥);佐藥改為輔佐制約藥(簡稱輔藥);使藥改為調和引導藥(簡稱引藥)。
君藥
《本草衍義》認為:「君者,主此一方。」細細分析此語,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指方中君藥治療主證(主病);
二、方中君藥對其他藥物起支配作用。
因此君藥的作用,藥力一定要大。對「藥力」的概念,金代張元素有言 「力大者為君」。筆者認為這句話至少包括以下三種判定情況:
1、量小力大者為君如安宮牛黃丸,功能清熱開竅,豁痰解毒,主治邪熱內陷心包證。方中用牛黃與黃連、黃芩各一兩清心火;麝香二錢五分開心竅。從藥力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出,一兩的牛黃要比各一兩的黃芩、黃連藥力強。即便是二錢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兩的黃芩、黃連、山梔、鬱金藥力強。故此方中應以牛黃為君藥,麝香為臣藥,而絕不應該是別的藥物。同理,犀角地黃湯中君藥也只能是一兩的犀角而非八兩的生地黃。
2、量大者為君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見證的傷寒少陽證。方中柴胡與黃芩單味藥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為八兩,黃芩只用三兩,故而應當以柴胡透洩少陽之邪為君,黃芩清洩少陽之熱為臣。以此原則作為判定標準,顯而易見,炙甘草湯中的君藥應當是一斤的生地黃而非四兩的炙甘草。
3、配伍後藥力明顯加大者為君,如九味羌活湯中羌活、防風、蒼朮各用15g,單從單味藥力上看,三藥無明顯差別。但羌活一味在方中散風寒祛溼的細辛、白芷等藥的配伍下,其去上焦與肌表風邪之力明顯加強,故此方應以羌活君藥。
正是從上述幾方面綜合考慮,可以給出如下的方劑藥力判定公式:藥力=藥性+藥量+配伍+劑型(用法)。前面三點如前所述。其中最後一點涉及的劑型和用法同樣應予注意。如桂枝湯的用法中有藥後啜粥、溫覆微汗等都是為了突出君藥桂枝的發汗解肌作用。再如銀翹散用法中要求「香氣大出即取服」,也是為了發揮君藥銀花、連翹等芳香之品不宜久煎方能輕清透達的特點。
臣藥
應該包含兩層意義,即輔助君藥治療主證以及起到治療兼證為主的作用。
1、輔助君藥治療主證這裡又可再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都是靠藥物本身的偏性來發揮作用的,尤其是君藥表現得更為明顯。但這種偏性同時對人體又是不利的。因此,必須使用一定的藥物來糾正君藥的偏性。這是從側面輔助君藥治療主證。例如,逍遙散中取柴胡舒肝解鬱,條達肝氣為君,但柴胡的偏性是一味疏洩,易劫肝血,故方中又配伍白芍藥養肝血為臣,來糾正柴胡的偏性。二者相伍可以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治療肝鬱血虛證。
第二方面的意義與第一方面近乎相反,就是君藥某一方面的功效尚嫌不足,這時就需要臣藥從正面幫助其治療主證,使君藥治療主證的作用得以增強,可以理解為「相須為用」。如麻黃湯中三兩麻黃開表發汗為君,但其只能開發腠理而不能調和腠理,故而配入二兩桂枝透營達衛,這樣一來就能絲絲入扣,恰合病機。
2、臣藥的第二層含義是治療兼證(主要兼證)如痛瀉要方主治痛瀉,其主要病機是脾虛,故根據君藥的定義,當以白朮補氣健脾燥溼為君。但同時還有肝鬱病機存在,故配以斂陰柔肝止痛的白芍為臣。同樣,桂枝湯中以桂枝為君,配伍白芍藥為臣也是這種含義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方中君藥對臣藥起支配統率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方中各個藥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尤其是臣藥,它對君藥有很大的影響。通過以下兩方的比較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君臣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如麻黃湯與麻杏石甘湯二方皆以麻黃為君,但麻黃湯中由於臣藥桂枝走表,因此麻黃就走表而發汗散風寒;相反麻杏石甘湯中由於臣藥杏仁入肺,故君藥麻黃入肺而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加明顯。
佐藥
應當有以下三種含義。即起到輔佐相助的作用,稱為佐助藥,以協助君藥和臣藥的治療作用得以加強;同時佐藥又可對君臣藥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稱為佐製藥;佐藥還可依據中醫相反相成的理論,從反佐作用來輔助君臣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1、協助君藥和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又稱為佐助藥如桑菊飲中之蘆根、連翹針對風熱咳嗽之兼證,進一步起到佐藥的協助作用。香蘇飲中以陳皮為佐,就是協助臣藥香附共起理氣和中之效治療氣滯兼證。
2、對君、臣藥起制約作用,即通常所說的佐製藥方中的君臣藥多為峻烈或有毒之品。如三物備急丸中巴豆辛熱峻下,乾薑溫中散結助巴豆攻遂腸胃冷積,但此二味皆性峻烈,且巴豆辛熱有毒,故佐以大黃來監製巴豆辛熱之毒。三藥相伍,服後可便通積去,寒消陽復。因此不能認為佐藥都近似調和之品,事實上佐藥藥力有小有大,相差懸殊。香蘇飲中的陳皮與三物備急丸中的大黃即是明證。因此,通過方劑配伍理論的學習,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中藥是有副作用的,而方劑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中藥副作用的。
3、從反面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即通常所說的反佐藥寒性凝滯,或冰伏溼熱之證,以大劑的苦寒藥中略佐一二味辛熱藥能起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芍藥湯中用肉桂即是此理。其他如大劑的沉降藥中略佐一二中升浮藥如濟川煎中的升麻,又如補中益氣湯中略佐一二味陳皮等行氣藥都是同樣的道理。反佐藥的另一種含義是病情深重時,恐邪氣拒藥不納,而用少許與君藥性味相反的藥物,較為典型的例證就是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的豬膽汁,即起到反佐作用。
使藥
有以下兩種含義。使藥可起到調和或緩和藥性的作用,以及作為引經藥而配伍使用。
1、調和、緩和藥對於大部分方劑來說,方中藥物寒熱溫涼,升降浮沉,藥性都各具特點,往往通過使藥的配伍,使全方和諧、調和,故中醫多用生薑、大棗和甘草等來調和方中諸藥。前者如大柴胡湯,治少陽兼熱結便秘之證。方用柴胡、黃芩、大黃祛邪,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扶正為使。後者臨床更多見。如調胃承氣湯,以甘草緩和大黃、芒硝瀉下之勢,避免大黃、芒硝瀉下過猛而傷正氣。麻黃湯、白虎湯中的炙甘草也是起同樣的作用。
2、引經藥使藥作引經之用時,多為君藥在歸經方面與所治臟腑病變不相適應時,為了使藥物到達病所而加以選用不同的使藥。例如普濟消毒飲是主治頭面紅腫灼熱疼痛的大頭瘟之方劑。方中所用君藥酒炒黃連、黃芩,雖然治上焦熱毒,然而要上升頭面則較為遲緩,故選用升麻升提右路之品、柴胡升提左路之品,協助諸藥直達頭面,此即為引導之使藥。需要提及的是,使藥的作用可由方中其他藥物所兼,並非每方必遣。
1,補則在此經的衰時辰內針灸此經的五腧穴。反之,瀉則此經的旺時辰內針灸此經的五腧穴。
2,診病時,根據同一時辰內的旺經與衰經而知道與那個時辰所表現的病症是否對應,若不對應則此病比較難治療。比如,午時是心經旺而膽經衰,若午時不是出現心病或者膽病的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症狀則此病難治療。
五臟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津液,六腑是主出納轉輸。奇恆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瀉;傳化之腑的功能是瀉而不藏。
太陽經是六經之表,厥陰經是六經之裡。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太陽經為上開,少陰經為下;少陽經為樞紐為表、厥陰經為裡,陽明經為裡閉。
六經之病位傳遞順序:太陽——太陰——少陰——少陽——陽明——厥陰。六經之間可以相互傳變。六經病證傳變的一般規律是由表入裡,由經絡而臟腑,由陽經入陰經。各經絡氣血的分布口訣:多氣多血為陽明;少氣太陽厥陰經;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需分明。比如,肺經多氣少血、肝經少氣多血、陽明經多氣多血。
太陰經為陰經之表,太陰經為表、開,少陰經為樞紐,厥陰經為裡、閉。太陰經後面是少陰經,少陰經的前面是厥陽經,厥陰經在最裡面。
開方下藥雖然以君臣佐使為原則,但是,下藥組方的依據仍然以辨證結論而確定藥材或者治療辦法。尤其在入煎湯劑的藥方裡多循六經名字而確定,比如,六經之一厥陰經,厥陰經包括心包經和肝經,即: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厥者,逆、閉、倒、異常、反常;陰者:寒、虛、裡、靜、冷、縮、緊。
由此觀之,凡病邪入心包經和肝經皆影響厥陰經的少氣多血狀態!肝氣在正常狀態是少氣,若肝氣增加則出現肝陽亢盛;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平肝、潛陽。同樣道理,肝血少則出現鬱悶寡歡!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開鬱、補肝血之藥材。如果六淫之火邪侵入肝經則出現肝熱而目昏、眼花、視物模糊!嚴重地甚至影響心包經,因為心包經和肝經皆屬厥陰經。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瀉火、清熱。如果六淫之風邪侵入肝經則出現驚慌、癲狂、手足亂舞、行為怪異。因此,下藥組方則選用鎮驚、搜風。而感冒傷風病才選用祛風藥。
另外,治療肝經病以厥陰為宗旨——即:服食苦寒、酸寒、辛寒藥為主,因為在軀幹立場看,心肺為陽、心是陽中之陽、肺是陽中之陰;而肝腎脾是陰、肝是陰中之陽、腎是陰中之陰、脾是陰中至陰。而寒主陰,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辛寒藥清熱解表、苦寒藥清洩陽熱,所以,肝的陰中之陽本性就選擇辛寒藥為主要用藥原則,達到肝的特點:疏洩功能,因為辛主發散、散疏。比如夏枯草:苦、辛,寒。入肝。清肝、散結、利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症;葉可代茶。
鬱金——辛、苦,寒。歸肝、心、肺經。行氣化瘀,清心解鬱,利膽退黃。用於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香附——辛微苦甘,平;歸肝、心、肺經。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溼;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舉一例:
太子參25克,半邊蓮25克,茯苓皮30克,白朮30克——四味藥。
麥冬、浙貝母、大棗、桔梗、前胡、百部均15克————六味藥。
葶藶子10克,沉香10克————————————————兩味藥。
五味子5克,細辛、肉桂均3克。————————————三味藥。
上面這個藥方,那些是君藥,那些是臣藥,那些是佐藥,那些是使藥?
下面這個列表來回答君臣佐使是很粗糙的看法,也許存在不當之處。僅供讀者參考、學習、研究。
肺屬金,在體合皮,與大腸相表裡。沒有大腸經之藥。
腎屬水,在體合骨,與膀胱相表裡。
肝屬木,在體合筋,與膽相表裡,。
心屬火,在體合脈,與小腸相表裡。成為主攻之君藥。
脾屬土,在體合肉,與胃相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