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傳經
傷寒論開創了六經辯證,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經的簡稱。當邪氣從一個經傳入到另一個經,就叫傳經。比如太陽感邪,正邪在表進行鬥爭,如果幾天後頭痛、惡寒、發熱的證候沒有了,而是出現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往來寒熱的少陽證,或者大便燥結的陽明實證,這就是傳經了。但需要注意,無論病證是從表入裡,由陽入陰,還是由裡出表,由陰轉陽,都稱為傳經,區別是前者是邪氣盛,病由外入裡,後者是邪氣衰退。
什麼情況會傳經
1、正氣的盛衰
邪氣的傳變要取決於一個條件,就是正邪鬥爭雙方的力量對比。其中,關鍵又在於正氣。如果正氣抗邪有力,邪氣就不傳經。若正氣虛衰,邪氣就容易內傳。如果已經內傳,但正氣恢復了,具備驅邪外出的力量,就可以由陰轉陽,由裡出表。
2、邪氣的盛衰
如果所感的邪氣很重,邪氣勢大,就多會內傳。如果邪氣很輕,或者邪氣勢已衰,則一般不會內傳
3、方法不當
沒有使用正確的處理方法,比如本應發汗的,用的下法,結果導致外邪內陷。
4、人體的體質
體質虛弱的人,氣血不足,正氣無力抗邪,邪氣就容易傳經,並且多會傳三陰經。身體強壯的人,正氣充沛,則不易傳經,即使傳經,也多是三陽經。素有隱疾的人,傳經多與隱疾所在的臟腑有關。
從《傷寒論》的治法用藥仔細體會,就是既要祛邪,也要存正。祛邪本身也是為了存正,但千萬不要祛邪而傷正。比如用麻黃湯發汗的同時就講禁忌證,在什麼條件之下可以發汗,在什麼條件之下不可以發汗,為什麼不可以發汗,應該發什麼樣的汗,汗出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祛邪存正。
如何在辨析傳經
傷寒論中張仲景告訴我們,傳經與不傳經關鍵要看脈和證的靜與不靜,需要根據脈與證有沒有發生新的變化來判斷,並不能以病程日數的多少來推斷 。傷寒論原文是這麼說的:「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是太陽篇裡的內容,意思是在太陽表證的階段,如果脈還是浮脈,證也還是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就是不傳,邪氣仍在太陽的範圍;如果脈見數急了,證也見到發煩、噁心,就是要傳經了,邪氣要從太陽經往陽明或少陽這兩經傳了。
因此,傳經要講辨證,要從脈上來看,從證候來看。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