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我國在建核電機組全球第一 核與輻射安全總體形勢保持...

2020-12-02 第一財經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20.04.15

12:16【生態環境部:我國在建核電機組全球第一 核與輻射安全總體形勢保持穩定】15日,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在發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核電機組總數全球第二,在建機組全球第一,核技術利用量大面廣,核與輻射安全總體形勢保持穩定。目前47臺運行核電機組安全狀態良好,15臺在建機組質量受控,18座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運行,約15萬枚放射源和近20萬臺(套)射線裝置安全受控,全國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中新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核電機組總數全球第二 在建機組全球第一
    【來源:人民日報】核電機組總數全球第二,在建機組全球第一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總體形勢穩定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部4月15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表示,當前我國核電機組總數全球第二,在建機組全球第一,核技術利用量大面廣,核與輻射安全總體形勢保持穩定。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將始終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和核安全觀,全面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 ...是否有輻射危險?生態環境部答每經問:電磁輻射對人體主要是熱效應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近年來,我國通信基站快速建設,一些基站甚至緊靠居民小區,住在這附近是否有輻射危險?4月1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核與輻射安全」。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一些地方收到了關於電磁輻射的投訴,電磁環境問題引發關注,相關情況到底如何?對此,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江光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電磁輻射雖然也叫輻射,但是跟常規意義上的輻射不是一個概念。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健康效應主要是熱效應。
  • 通信基站是否有輻射危險?生態環境部答每經問:電磁輻射對人體主要...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近年來,我國通信基站快速建設,一些基站甚至緊靠居民小區,住在這附近是否有輻射危險?4月1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核與輻射安全」。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一些地方收到了關於電磁輻射的投訴,電磁環境問題引發關注,相關情況到底如何?對此,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江光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電磁輻射雖然也叫輻射,但是跟常規意義上的輻射不是一個概念。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健康效應主要是熱效應。
  • 每經專訪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我國核電安全...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易啟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安全、汙染防治等話題成為代表和委員們討論的熱點。核與輻射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世界上核能利用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在建核電機組居世界第一。
  • 通信基站有輻射危險?電磁輻射對人體主要是熱效應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近年來,我國通信基站快速建設,一些基站甚至緊靠居民小區,住在這附近是否有輻射危險?4月1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核與輻射安全」。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一些地方收到了關於電磁輻射的投訴,電磁環境問題引發關注,相關情況到底如何?
  •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與核電集團進行高層工作交流
    為全面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做好2020年核安全監管工作,1月7日至8日,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在北京分別與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國家電投集團開展了高層工作交流。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主持工作交流並講話,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核電安全監管司、輻射源安全監管司、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華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主要負責人,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中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國家電投集團董事長錢智民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活動。各核電集團總結了2019年產業發展與安全業績,介紹了2020年重要工作。
  • 生態環境部積極支持推動行業企業復工復產 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記者今天(15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今年以來,各級環境部門通過建立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積極支持相關行業企業復工復產。此外,疫情發生以來,沒有核電廠因為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停堆或者關閉。
  • 中國核產業潛在產值達萬億級 核與輻射安全風險可控
    隨著電力需求急劇增長,作為一種新能源,核電將成為我國電力建設今後優先發展的方向之一。國務院日前批覆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指出,持續提升安全水平,保障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安全高效發展。這表明,安全發展核產業不僅社會效益顯著,還將帶來萬億級產值,可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出席國際原子能機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11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第五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有效性大會在荷蘭海牙開幕。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率團出席大會並發表主旨演講。有效性大會每3-4年召開一次,是各國核安全監管部門交流監管經驗的重要平臺。
  • 遠大醫藥(00512-HK)與中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籤輻射安全...
    來源:財華網【財華社訊】遠大醫藥(00512-HK)公布,集團與中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籤署合作框架協議,合作雙方在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有共同的發展方向並將會積極開展合作,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優化。
  • 環境保護部部長: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監管,並妥善處理處置放射性廢物,促進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安全、健康發展,既為當前和未來的能源供應增添保障,又使得生態環境安全免受放射性的危害。    第三,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人民群眾對核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對輻射環境質量也越來越關心。總體而言,群眾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狀況是放心的,對我們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是滿意的。
  • 放射源100%納入許可管理 中國核電機組指標優於國際中值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民用核能產業一直在健康有序發展,但核安全無小事,核能安全與國家利益和公共安全息息相關。近日,國家核安全局核設施安全監管司負責人在接受《環境與生活》記者採訪時,介紹了目前我國核與輻射設施的運營及監管情況。
  • 生態環境部華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對我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
    發布單位:輻射安全管理處為落實《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要求,按照生態環境部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防範系統達標建設工作的統一部署,2020年11月25日,生態環境部華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候偉核總工一行4人對我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防範系統達標情況進行檢查指導
  • 完善監管體系 確保核與輻射安全
    補短板、嚴執法 切實保障安全  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 江光  2018年,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以下簡稱「核三司」)認真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各項決策部署,著力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生態環境部頒布《核動力廠營運單位核安全報告規定》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核動力廠營運單位核安全報告規定》已於2020年11月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2020年11月16日核動力廠營運單位核安全報告規定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規範核動力廠營運單位核安全報告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總體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據《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3.1%。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做輻射環境安全的守護人
    趙健攝  核與輻射應急監測工作由於工作性質特殊,不為廣大公眾所熟知,一直披著神秘外衣。遼寧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關慶濤正是從事著這項工作,是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的「守護人」。  中心承擔著遼寧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