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十三寨」位於小南海鎮,名為學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兒寨,擺手寨,何家寨,老熊寨,張家寨,龍家寨,周家寨,大灣寨,向家寨,談家寨。獲得「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首家土家生態博物館」「重慶十大避暑納涼目的地」等多項榮譽。這裡民風純樸,保留著原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武陵山區著名的民族活化石。2017年獲評國家4A級景區。
作家們走進寨子就聽到了寨中歌手唱的優美動聽的山歌——《土家迎客歌》,「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啊,磨發阿阿丟餵哎……」原來這裡是「後壩山歌的發源地」人人會唱山歌。歌聲惹人醉,作家心中的激情蕩上山崗,也學唱起了山歌。但是,這裡比歌聲更讓人心醉的,是寨主的競聘上崗的故事。十三寨的寨主每五年評選一次,而且都是女寨主。因此,十三寨又被稱為女兒谷。今天陪同作家一行走訪參觀的就是瓦房寨的青年女寨主龐嬌姑娘。2016年被評為十三寨總寨主的「山歌女神」覃誠芳,上任後推出一首新歌《土家生來愛唱歌》,火遍了網絡,那聲音的甜美純淨,足以與大牌歌星相媲美。
欣賞完了山歌與美景,黔江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章華帶領作家們來到小餐館,聽十三寨村主任孫波、脫貧典型任明祥、歌手何福介紹脫貧實況。他們高興地講道,近年來用土家民歌、土菜、古式吊角樓的奇景;用這裡70%森林發出的負氧離子;用土、苗、漢等多民族人民的質樸笑容迎八方來客,打造文化旅遊、感情旅遊,在場的作家發出這樣的感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重慶師大文學院教授、著名作家彭斯遠採訪土家十三寨的女民歌手
「險」——「中國大峽谷」,盡現險峻之美
峽谷壁深色斑斕,黔江大美遍山川。享譽華夏的「中國大峽谷」,最大谷深500米。包括觀音峽、白虎峽、幾字峽、官渡峽等幾個風光各異的峽谷,數十裡峽谷龍行於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繪就了一幅「城在峽谷上,峽在城中央」的水墨丹青。
觀音峽上雕刻於唐代的觀音像神態慈祥端莊,雍容大度,讓觀賞者久久凝神注目,感嘆時光與自然對這方熱土的垂注。
比觀音峽更讓人有驚險之感的是懸於大峽谷之上的玻璃觀光吊橋,兩端各設計9米長的3D視覺玻璃,中間端設計有5D魔幻視覺玻璃,整座橋有著極好的透明度,向下看去有親臨萬丈深淵之感。幾十位著名作家走上棧道時,正逢天空下著小雨,有微風吹過,吊橋在搖晃,背景音樂發出玻璃碎裂的聲音,恐怖、心慌襲遍全身,「膽戰心驚」已不能形容出身體所受的「摧殘」。
從「玻璃橋」上下來,有作家說,此橋是心靈測試之橋!如果是失敗者,會測出還有多膽量應對未來的艱辛和困苦,如果是成功者自然會增加虎豹之威,對人生持何種態度,一瞬間就能自行升華或沉淪。相信每一個在上面前行的人一定會感慨良多。
此橋因何而造?原來是為了老區脫貧,國家及對口扶貧單位、金融機構共同投入巨資打造的城市大峽谷旅遊景區建設項目中的一項。「中國大峽谷」景觀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黔江旅遊業發展的龍頭,為全區的脫貧摘帽發揮了重要作用。
「原」——蒲花暗河,出自億萬年前的生態景觀
蒲花暗河位於黔江區濯水鎮,是集2000米地下暗河、3座水上天生三橋、1000餘平方米赤穴溶洞為一體的地質奇觀。靈山秀水、冬曖夏涼,素有「大自然中央空調」的美譽,也是國家4A級景區。作家們走過曲曲折折的山中棧道步入溶洞,穿行在數以萬計的石筍、石枝、千年穴珠中,另見洞天后在蒲花河乘船返回,感覺像是穿越了億萬年的歷史來到了美好的現代社會。
蒲花暗河兩側的懸崖峭壁,至今留有上古時代水流衝刷的痕跡,赤穴溶洞裡奇形怪狀的鐘乳石以100年長1毫米的速度,見證了宇宙長河對地球、對人類的珍重。同行的作家有人高誦蘇軾寫的佳句:「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故應為我發新詩。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不知蘇軾的《臨江仙·風水洞作》是為何處景致所歌,今日但覺與此景百般巧合。詩在情中,情在境中,真正的仙人便是沾了風景所賦億萬年仙氣的現代人!
作家們走上蒲花暗河的棧道,在瓦房寨女寨主龐嬌(前二)的引導下與河中划船的小夥子對歌、跳舞,感受民族風情
蒲花暗河景區可提供多重空間、多變時間的旅遊體驗。山行,有棧道;水行,有遊船;洞行,有赤穴溶洞。在蒲花暗河乘船,只要關上船上的照明燈,就會進入完全黑暗的「時間遂道」,只一瞬間又可以體驗到晝夜交替的視覺衝擊。當日象突來時,驚醒的不只是目光,更能激起奮鬥者對事業成功的期盼。
在蒲花暗河景區,前來的作家不僅感受到了多重空間、多種向度的旅遊體驗,也了解到濯水鎮立體化的全方位扶貧取得的成就。蒲花暗河景區連接蒲花、雙河、雙龍3個以農業為主的社區居委會,景區年接待遊客五十餘萬人。景區周邊圍繞旅遊建起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基地。目前,基地內已建起山地果林區、桑樹種養體驗區、水果觀光體驗採摘區與觀光花田、農耕文化體驗園等。今年國慶節期間,佔地140餘畝的濯水花田正式向遊客開放,每天前來遊玩的遊客數以萬計。社區裡的居民脫貧奔小康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獨一無二的地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