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統領宇宙的暗物質。原來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

2020-09-04 經常用了

滿天星鬥並非是雜亂無章的。古人的思路是把星星劃分成「星座」,而今天的天文學家對星星之間的關係看得更清楚,他們的劃分思路是「星系」和「星系團」。我們這個太陽,就處在「銀河系」這個星系之中。從地球上看,銀河是帶狀的。


但是如果你能換個遠方太空中居高臨下的視角,銀河系其實是盤狀的。它有若干條螺旋臂,太陽就位於銀河系的某個不起眼的螺旋臂的某個不起眼的位置。

每個星系中可能有千億、甚至萬億顆恆星。就好像行星圍繞恆星轉一樣,星系中的恆星也繞著星系的中心轉 —— 這當然是因為星系內部這一大堆恆星集合在一起,給外面的恆星提供了一個向內的引力。

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宇宙中至少有千億個。星系們又組成星系團,然後每個星系都繞著它所在星系團的中心轉。

在星系中間那廣闊的空曠地帶,其實也有很多物質,包括矮星系、不屬於任何星系的孤單恆星、星系間氣體等等。但是總體來說,結構就是這樣。如果你把宇宙想像成一個國家,星系團就好像是城市,這些城市就好像一個一個的島嶼散布在宇宙之中。

1937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仔細觀察了一個星系團,叫「后髮座星系團」。茲威基選擇了后髮座星系團裡的幾個星系,測量了這些星系繞著星系團旋轉的移動速度。茲威基發現,這些星系的速度都太快了。


咱們可以做個實驗體會一下。你拿一根比較長繩子,比如說耳機線吧,抓住一端快速甩動,讓繩子繞著你手指旋轉。很明顯,轉動速度越快,你的手指就要越用力。如果轉動速度特別快以至於你的手抓不住了,這個繩子就會飛出去。地球繞著太陽轉也是這個道理,中心提供的引力越大,能支持的旋轉速度就越大。

星系繞著星系團中心轉,也是這個道理。茲威基估算了后髮座星系團內部大概有多少星系,這些星系總共有多大的質量,能提供多大的引力。他發現這個引力根本支撐不了外面星系旋轉的速度!那麼高的速度,那幾個星系都應該被甩出去才對!


茲威基非常相信自己的計算,他據此判斷,星系團內部必定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物質,提供了多餘的引力。此後天文學家們陸續考察了別的星系團,結果每個星系團都有這個現象。

到了1976年的時候,一個叫薇拉·魯賓女天文學家又把目光對準了恆星圍繞星系的轉動。首先她注意到,在一個星系的可見部分之中,越往外的恆星,旋轉速度就越快。這個是可以理解的,越往外的恆星,它裡面的恆星就越多,能提供的引力就越大。

然後魯賓在星系的最邊緣找了幾個恆星,結果發現這幾個恆星也是越往外速度越快。這就不對了,因為從這裡再往外,就已經沒有多少恆星給它們提供更多的引力。不論星系繞著星系團轉,還是恆星繞著星系轉,轉速都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快得多。


這就好像你密切觀察你家的鄰居,你詳細記錄了每一個人的出行情況,發現他們平時都不出門,只在周末出去買點食物回來吃。你仔細測量了他們每周末買回來的食物都有什麼,總共能提供多少熱量,結果你發現這些買回來的東西根本不夠一家人吃一周。那這一家人是怎麼生存的呢?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鄰居吃了一些你看不到的東西。物理學家把提供多餘引力的東西,稱為「暗物質」。計算表明,想要維持那麼高的速度,暗物質不但要提供多餘引力,而且必須提供很多很多引力才行 —— 暗物質的總質量,必須是已知物質總質量的6倍。

整個星系被一層厚厚的暗物質包圍。暗物質在星系中間比較濃,遠離星系的地方慢慢變淡。因為我們的太陽系只是整個星系中間的一小塊區域,行星和衛星都太小,運動不會受到暗物質影響,我們沒感覺到。但是考察星系邊緣那些恆星的運動,影響就非常明顯了。


暗物質是黑洞嗎? 黑洞其實是可以探測到的。黑洞在很小的區域內產生很大的引力,周圍星體會繞著黑洞轉,我們一看那些星體的軌道,就知道中間有個黑洞。

暗物質是星際間的氣體雲嗎? 也不是。遙遠的星光穿過氣體雲,會受到影響,但我們沒有發現到這種影

暗物質有沒有可能是一些散布在空間沒有恆星「主人」的流浪行星呢?這也不太可能。你要知道,我們太陽系總重量的4/5在太陽上,而不是行星上 —— 宇宙中不太可能是行星集中那麼大比例的質量。

物理學家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暗物質不是尋常物質。物理學家計算表明,大爆炸產生的氫原子和氦原子核的比例是 10 : 1,這個比例還可以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對上號 —— 宇宙創生中所有的核反應都在一這裡了。那也就是說,暗物質根本就沒參與核反應!

目前所有的儀器都測不到暗物質。物理學家知道的四種相互作用,暗物質很可能除了引力之外,其他都不參與。咱們想想這個東西。除了引力,我們在生活中,在原子核之外,所能感受到的所有「力」 —— 我們能看到光、我們被什麼東西打一下會疼,這些都是電磁力。可是暗物質不參與電磁力。

這就是說,你的房間裡遍布著一種特殊粒子構成的氣體。這種粒子可能比質子、中子都大很多,也很重。可是你摸不著它、看不到它,就算用上各種先進儀器,也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你任憑它在你的身體中穿過。


物理學告訴我們,所有東西都有引力。但是不是「有引力」就一定「有東西」呢?這個現在很難回答,也許我們需要在牛頓、愛因斯坦之後,再出一位神人,再給我們一個新的引力理論。

連民間科學家都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星系這麼大的尺度上,出錯了。有人在做這個工作,但大多數物理學家對廣義相對論非常有信心。廣義相對論是個相當精確的理論。

事實上,物理學家把民間科學家想不到的離奇可能性也想到了。比如說有沒有可能暗物質是我們感受到的來自「高維空間」的引力?也許存在多重宇宙,有一個「平行世界」跟我們的空間重疊在了一起,以至於這個平行世界中的物質的引力穿越了時空的維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可能性似乎都不大。

如果暗物質根本不參與引力之外的其他相互作用,那它到底是怎麼從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呢?物理學家的一個指望是也許暗物質也參與強相互作用或者弱電相互作用,只不過實在太微弱了,不容易測到。

所以現在物理學家正在上天入地,去探測暗物質。他們把專門的衛星送上太空,在地底下挖了很深很深的坑,在實驗室裡用最高能級的粒子加速器搞碰撞,希望能找到一兩個「暗物質粒子」。

但是從1937年茲威基的發現至今八十年過去了,物理學家對暗物質的了解,仍然沒有突破。

物理學家回頭又算了一下。自從知道大爆炸以來,宇宙一直都在膨脹。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力量在對抗 —— 一種力量是引力,引力是把東西聚集到一起;另一種是膨脹,是要把東西分散開。

這兩個力量如果平衡得不好,就不會有今天的日月星辰。引力太強,宇宙中的原子們剛剛出生就會都擠在一起;引力太弱,它們就不會有機會凝聚成恆星。

物理學家計算發現,我們已知的這些尋常物質的引力,原來根本對抗不了大爆炸的膨脹。原來非得依靠暗物質的陪伴,才有我們這個宇宙的今天。那到底需要多少暗物質,才能讓宇宙膨脹成今天這個樣子呢?正好也是已知物質總質量的6倍。

暗物質,完全是物理學家因為算數對不上,而認為必須存在的一種東西。但是我們至今對暗物質還沒有任何直接的觀測。


在物理學史上,這其實是司空見慣的局面。比如說十九世紀的時候,有人測量太陽光到達地球的能量,就發現太陽每時每刻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那太陽的能量來自何方呢?太陽上到底要燒什麼東西,才能產生這麼大的能量呢?

當時的人還不知道核反應。甚至有人提出非常好玩的猜測,說太陽上燒的是煤!

原創首發。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暗能量看不見摸不著,科學家為什麼能確定它們存在?
    據我們目前對宇宙了解進行推測,整個宇宙中大約25%是暗物質,70%是暗能量,這兩個佔據最多的部分,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所感知到的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暗物質、暗能量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因為我們看不見它們,所以我們也悲催的不知道它們是什麼。那麼暗物質、暗能量是否有可能不存在呢?或者說既然看不見,又不知道是什麼,它倆是怎麼來的?
  • 生命技術:施一公教授說宇宙中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暗物質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特別震撼,是關於施一公教授關於生命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能夠感知的物質世界,只有佔宇宙的4%,另外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這96%裡面絕大部分是暗能量,其中23%是暗物質。暗物質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感覺不到。
  • 又一個宇宙之謎,暗物質未覆蓋全宇宙,19個星系缺少暗物質
    宇宙中有許多的塵埃,氣體和星體,除去我們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宇宙各類物質之外,宇宙中剩餘出的空間還有百分之90以上,而這百分之90的空間就是物理學上所描述的「暗物質」。自從我學習了宇宙學之後,我就一直以為暗物質充斥著整個宇宙,充斥在各類氣體,星雲和星體之間,但是最近科學家們的發現,讓我丟棄了這種想法!
  • 看不見摸不著?最新計算機模擬帶你「窺見」暗物質容顏
    牧夫天文校對組編排:陶邦惠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7654/new-simulation-shows-exactly-what-dark-matter-would-look-like-if-we-could-see-it/#more-147654我們該如何研究一個看不見的東西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 暗物質才是宇宙真正的支配者
    這個宇宙中,存在著一個驚人的事實:佔據宇宙大部分的成分,我們是看不見的。科學家把這些看不見的成分,統稱為「暗物質」。
  • 應該怎麼理解暗物質與暗能量?
    但暗物質研究了幾十年,有幾點是有進展的,知道了這個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感知的玩意有幾個特性:1、暗物質有質量,因為它參與了引力相互作用,但單個暗物質粒子的尺度質量還不知道;2、暗物質很穩定,已經存在百億年,在宇宙結構形成的不同階段都有暗物質的參與和作用;3、暗物質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即與光子不發生作用,因此基本不發光,就看不到;暗物質也不參與強相互作用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一,什麼是暗物質? 宇宙中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超級弱,以至於基本不發光,因此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存在被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粒子不屬於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基本粒子。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一,什麼是暗物質?宇宙中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超級弱,以至於基本不發光,因此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存在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粒子不屬於我們已知的任何一種基本粒子。三,宇宙中有多少暗物質?觀測表明宇宙總能量的26.8% 由暗物質貢獻,構成天體和星際氣體的常規物質只佔4.9%,其餘68.3%為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
  • 暗物質、暗能量為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科學家說它的的確確存在?
    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常常會出現一些新詞,比如: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這些概念對於一般人來說,第一次聽到會感到不知道所云。不過,客觀地說,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當你對它們有一定了解時,你會感到宇宙的神奇,同時對於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一組一組地講,首先是物質和反物質,然後是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
  • 暗物質和暗能量主宰著我們的世界,它到底是一個什麼存在?
    但暗物質研究了幾十年,有幾點是有進展的,知道了這個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感知的玩意有幾個特性:1、暗物質有質量,因為它參與了引力相互作用,但單個暗物質粒子的尺度質量還不知道;2、暗物質很穩定,已經存在百億年,在宇宙結構形成的不同階段都有暗物質的參與和作用;
  • 由暗物質想開去(文/鴻運)
    這不由得勾起了我對「暗物質」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於是通過百度查詢了解到「暗物質」可能是存在於宇宙中的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不發光不折射……只給宇宙提供能量和動力,佔宇宙總質量六成以上的一種物質。據說寥廓宇宙中能被我們感知的物質總量還達不到宇宙總質量的四成!我可是一下子就被這番說辭給驚呆了,原來我們能夠感知的宇宙竟然不是宇宙的全部啊!
  • 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世界」?多名科學家共同認可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宇宙中除了明物質之外,還有暗物質的存在,而且暗物質在整個宇宙中,所佔的組分大約是22%,這意味著,很可能在宇宙中,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暗物質世界」,真的如此嗎?多名科學家猜想「暗物質世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也發現宇宙中物質密度要比可以保持宇宙穩定的密度值,整整小了100倍。這意味著,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尚未發現的、看不見的物質,它會是什麼呢?
  • 人類認知的物質僅佔宇宙5%?譽為「宇宙幽靈」的暗物質不只是傳說
    宇宙中的物質分布發現暗物質的證據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那科學家們是怎麼發現這個「幽靈」確實存在的呢?星系中必定存在著大量「看不見」的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來源,否則星系早就分崩離析。進一步研究表明,這一未知天體乃是暗物質團。此外,微波背景輻射,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等越來越多的現象也都可以用暗物質來解釋。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宇宙中無處不在,並且對宇宙結構和進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為什麼暗物質不可見不是因為沒有光照亮他們,而是光照不亮他們。
  • 看不見摸不到的暗能量居然掌握了宇宙的終極命運?
    圖源:quantamagazine.org 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這塊「發糕」宇宙的動力學演化是由愛因斯坦給出的引力場方程來描述的。利用已知的物質種類,結合不斷進步的天文觀測技術來求解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我們人類便能夠求索和探尋宇宙的起源以及未來的命運。
  • 老人夢見宇宙爆炸 醒來寫科學筆記大談暗物質
    4、大爆炸不但產生了2000多億塊暗物質——黑洞,同時也創生了物質和反物質,正、反物質約佔《宇宙胎》總量的50%,但大爆炸產生的正、反物質並不等量,正物質約佔27%,反物質約佔23%。大爆炸後這些正、反物質與星雲一樣充斥宇宙空間,各自運動。
  • 宇宙的終極命運,或藏在「暗物質」與「暗能量」之中
    於是,科學界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在宇宙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和後來,現代天文學家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以及微波背景輻射等方法和理論探測暗物質,最終通過探測的數據得出在宇宙中的確存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結論。
  • 暗物質就一定是看不見的物質嗎?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在宇宙中,佔到主要成分的並不是暗物質,而是暗能量。暗物質只佔26.8%,而暗能量佔到了63.8%。除此之外的9.4%,就是我們已知的宏觀世界、少量的電磁波以及反物質。 簡單了解下暗物質 暗物質,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得知,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
  • 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的提出有什麼詭異現象?
    但如果把所有看得見又摸得著的物質相加起來,也只佔據了宇宙大約5%的組成部分。相比之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暗物質,對宇宙來說可能更加重要,它構成了宇宙黑暗而神秘的另一面。    暗物質構成了宇宙中大約1/4的物質,並幫忙塑造出星系宏偉而壯麗的場景。然而,儘管我們費盡心力去尋找它,這位神秘的星系建築師仍然在躲避人類的偵察。幾十年來,我們對暗物質的所有了解都不是通過直接觀察得來的。
  • 宇宙中的物質有多少?科學家算了出來,加上暗物質也只有31%
    當今宇宙,也就是人類通過眼睛或探測器、望遠鏡等看到的恆星、星系、塵埃,只佔宇宙物質總量的一丟丟而已,其餘的都是暗物質和更神秘的暗能量。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很難準確地計算出三者的比例。不過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美國科學家對宇宙物質總量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結果顯示,普通物質和看不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的總和佔宇宙物質總量的31.5%,剩餘的68.5%都是暗能量(dark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