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20℃的空調房間中,身體感到的是「涼」。而冬天採暖期間,還是在這個房間內,室溫也是20℃,穿同樣的衣服,身體感到的卻是「冷」。很多人有疑惑,同樣是20℃,為什麼人體感覺差別這麼大?
其實,這主要是室內空氣溫度和體感溫度的區別。影響人體熱舒適的室內溫度,是室內體感溫度,而不是室內空氣溫度。
什麼是室內體感溫度?
人體主要通過對流、輻射及汗液蒸發和呼吸三種方式進行散熱,由於新陳代謝,人體內部不斷在產生熱量,通過不同方式將熱量散發出去,才能達到舒適狀態。散熱少的話,人體表面溫度會上升,人就會感覺到熱。而散熱多的話,人體表面溫度會下降,人就會感覺到冷。
一般情況下,人體汗液蒸發和呼吸散熱量變化較小。影響人體熱舒適度的主要方式為對流及輻射散熱方式。對流散熱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室內空氣溫度,而輻射散熱的主要因素是房間表面溫度。房間表面至少有6個,對應有6個溫度值,6個實際表面溫度的加權平均值即平均輻射溫度對人體輻射散熱產生影響。


熱舒適專家提出:用室內空氣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的平均值即室內體感溫度,來表示對人體對流及輻射散熱的影響。
室內體感溫度決定人的熱舒適度
對於住宅,人體在正常著裝、正常活動的情況下,室內體感溫度與人體熱舒適度的關係如圖所示:
根據人體熱舒適理論,影響人體熱舒適度的室內溫度應該是室內體感溫度,而不是室內空氣溫度。室內同為20℃,夏天感覺「涼」而冬天感覺「冷」,正是由於夏天和冬天房間表面溫度不同導致室內體感溫度不同,進而造成人體熱舒適度不同。
體感溫度除了受空氣溫度和溼度的影響,還會因地面和牆體的溫度"輻射"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人的手靠近燒熱的鍋子感覺熱,靠近冰塊時感覺冷,就是受到其溫度"輻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