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村地區燒煤都是自己買煤灰,然後自己加工製作蜂窩煤(也就是俗稱的煤球)做煤球時都會在煤灰裡加一定的黃土,這個黃土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帶大家了解,了解的同時也能回憶那些年那些事的記憶!
小時候家裡面燒煤,自己買了煤灰,然後父母都會去挖一定量的黃土。這個黃土並不是隨便找塊地挖的,是在水坑旁邊挖的黃土。然後把煤灰和黃土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加上水進行攪拌均勻。
煤灰本事是比較鬆散的,它不像黃土一樣加上水攪拌均勻會成型並具有黏性,煤灰是加上水混合攪拌均勻也不會成型,因為它幾乎沒有黏性。
而加上黃土的作用就是增加煤的黏性,讓它比較容易成型,加工製作比較的方便,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煤球(蜂窩煤)形狀。
同時它也能延長煤的燃燒時間,讓熱量散發更加的均勻,提高煤的利用率。做成煤球這種形狀比也較有利於通過空氣,更加有利於燃燒。
而這個黃土地加入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加入過多會導致煤球不耐燒,發揮不了煤真正的價值。加入過少會導致煤球成型比較困難,燃燒比較快,不利於使用。
小編仍然記得小時候家裡做煤球(那邊又稱作打煤)每到冬天,煤球需求量就會大增。圖省錢便宜的都會自己買煤灰進行製作煤球,圖省事就會買商家做好的煤球。
那個時候家裡的父親為了省點錢,都會自己去買煤灰做煤。每次都會穿上大膠鞋,拿著鐵鏟站在煤灰和土裡進行混合煤灰和黃土,然後用專門打煤球的工具進行製作,非常的有趣。自己那個時候還不服氣非要拿著工具去做,可都是打不成,說著長大了要做。這一過去,再也沒機會去體會這種生活了!
那個時候燒煤,還用煤火爐進行烤饅頭吃,也是非常的美味。煤爐夜裡有時候總是筆滅,這個時候我就有活了。拿著新煤球和叔叔嬸嬸家換一塊著著的煤球,省得再去生火的麻煩。
而現在都在普及天然氣了,煤球自然也就沒了市場,很難再見到人工打煤球了!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家裡面做煤球或者燒煤球做過的有意思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