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對陝西有什麼用呢?堪稱「蓄水池」給陝西帶來哪些好處?

2021-01-09 侃侃科學

今日討論話題

黃土高原對陝西有什麼用呢?難道只是大風颳過滿嘴沙嗎?

提到陝西省,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很多方面,如果你喜歡歷史,第一反應可能是西安市多朝古都,延安是老革命根據地。如果你是一枚吃貨,那一提到泡饃和biangbiang面,估計你那邊就得流口水了。如果你喜歡音樂,沒準兒會想到:「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下掛過。「

那其實上面提到這些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觸,所以說陝西這位特點十足的同學,並不會因為他坐在中國這個班級最中間的位置而被大家所遺忘。可是現如今的大家都被北上廣這幾位同學那耀眼的光芒所吸引了。

今天侃侃君就和大家去細細品味一下陝西的妹子,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陝西的大致情況:面積20萬平方公裡,人口3876萬。從地形上來看的高原、盆地、山地、丘陵等地形也是應有盡有。而北山山系和秦嶺又將陝西大概分為三大區,以黃土高原為主的陝北,秦巴山區的陝南和關中平原的關中。

而前面提到的泡饃和biangbiang面是關中地區的特色,歌曲則是曾經陝北最真實的寫照。陝南的在語言和文化上的與南面的四川更加接近。咱們先去位於關中地區的陝西省會西安去看一看,整個西安市背靠秦嶺,而且內部還有眾多的河流,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成語「涇渭分明」中的涇河和渭河其實兩條河流在顏色上的是有差異,豐富的水源地滿足了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北面的也有之前提到的北山山脈作為屏障,可以說在那個沒有飛機大炮的年代?定都西安確實是易守難攻,所以從那個成天吵吵著打錢的秦始皇定都鹹陽開始,西安這一區域便一直是我們國家的行政中心了,那想要維持這麼一個近千年的世界級中心城市,糧食供應、城市建設是當時的人們最關心的。

自打秦始皇修建阿房宮開始,後面漢、唐的皇帝也都沒消停。先後修建了未央宮和大明宮,那修建這些巨大的宮殿?可都是需要原材料的,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向了這裡,那當年西安的承載能力就達到了極限了。

再加上隋唐大運河的出現,那中原地區的重心慢慢就轉向了南部的沿海地區。所以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就逐漸沒落了。那我們能直接下定論說:由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才導致了陝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嗎?

當然不是,人為的破壞只能算是幫兇。主要還是由於氣候的影響比如風和水。對這裡的其實可以說,自打新中國成立開始,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相對陝西來說也是簡單模式,而陝西則直接進入了困難模式。

但面對這樣的困難,過多的吐槽和無腦的讚美都是沒有意義的。相信對於那些生活在陝北的朋友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是如何解決?當年由於過度開發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這裡侃侃君先拋出結論,農村是我們中國經濟的蓄水池和穩定器,那陝北大面積的黃土高原就是陝西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將時間拉回到1984年看看此時的陝北是什麼樣子?此時的榆林市基本是處在毛烏素沙地上,那毛烏素沙地又叫鄂爾多斯沙地。其實在漢朝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大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不過由於不加節制地開發和戰亂,讓這裡逐漸變成了沙地。再回到今天,經過了70年幾代人的努力,黃色的已經逐漸被綠色所取代,甚至我們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些許的農田。如今的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經達到了93.24%,這就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再過幾年就將從陝西的版圖上消失了。

看著這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中的任意地方,對於很多60年代出生的陝北朋友來說,小時候大風一刮過來,可千萬別張嘴,否則吃沙就能吃飽了。今天在看看黃土高原的在當年退耕還林的作用下的可以說是初見成效。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這是和前面提到的黃土高原是陝西經濟的蓄水池有啥關係?隨著黃土高原環境的逐漸恢復,因此就可以讓這裡變得更加宜居。隨著陝北環境的轉好,那相應的基礎設施就能跟得上了,這能就讓生活在陝北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曾經只能一股腦地扎進西安。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西安市的腦袋上有一頂沙漠化的「黃帽子」變成了「綠帽子」,但這叫蓄水池子的綠帽子可以在西安需要人的時候提供水源,在人口過載的時候成為西安開閘放水的蓄水池。

想像一下你既可以背著房貸在相對發達的西安或者漢中是享受喧鬧的城市生活,也可以無債一身輕的在陝北特有的窯洞裡吃著火鍋,唱著歌,畢竟有時候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選擇權。在你的家鄉是否也有這樣一片黃土高原呢?趕快留言告訴我吧。

相關焦點

  • 滑坡是陝西黃土高原最為主要的地質災害之一,如何防治?
    陝西黃土分布極為廣泛,黃土滑坡是黃土高原最為主要的地質災害之一。陝西關中及北部均被黃土大面積連續覆蓋。典型黃土在外荷作用下會發生顯著附加下沉變形的工程特性,以及在雨水作用下經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甘泉大峽谷位於陝西延安,四季色彩各異,是黃土高原自然地縫奇觀
    甘泉大峽谷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雨叉溝,經過千萬年的風沙切割和流水溶食、侵蝕形成,在陝北黃土高原幾乎呈現群落分布,甘泉大峽谷所在的甘泉縣屬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地帶,位於陝西省延安市中部,是半溼潤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2284.7平方公裡,全縣耕地面積60.9萬畝,林草覆蓋率達78.4%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群眾新聞網訊(記者 馬丹妮)11月26日上午,陝西省新聞辦舉行「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九場,陝西省水利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魏小抗介紹治理保護黃河母親河有關情況。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黃土高原並非陝北獨有:鹹陽、渭南、銅川境內都有黃土高原地貌
    鹹陽永壽境內黃土高原地貌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分別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其中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由此可見,關於對黃土高原的地理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到的某片區域「陝北」或是某個位置「延安」。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20世紀初就有20多種假說,最具代表性的是風成說和水成說,分別認為,黃土是由風搬運和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各執一詞。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風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寧夏北部、內蒙古乃至遠在中亞的大片沙漠。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黃土高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讓黃土高原變綠需要突破哪些技術的瓶頸?黃土高原究竟能不能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大講堂」(ID:cctvzgjjdjt),原文首發於2019年12月9日,原標題為《【深度】科技興農:如何讓黃土高原變成「綠水青山」?》,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
    「我自己到黃土高原後發現,幾乎滿山遍野都是,更神奇的是,很多剛剛退耕的黃土地裡也長出了這種東西。說起來大家似乎都見過,但沒人知道它叫什麼。」趙允格說,「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從小就對自然界特別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呢?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黃土高原不單指陝北,橫跨七個省
    都知道黃土高原是四大高原之一,但是知曉黃土高原屬於哪個省的人卻很少。四大高原中其他三個的名稱都與省份名字或者省份簡稱有關,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從字面描述上就可以看出大概的省份所屬,即便不是完全擁有,也肯定佔據大部分。而黃土高原這個名字相比於其他三個字面意思就沒那麼好了。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黃土高原位於我國西北、正北、華北、青藏高原、秦嶺的結合處,涉及甘肅(東部)、青海、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內蒙古、河北等省區。黃土高原大約介於黃河蘭州段以東,毛烏素沙地以南,關中盆地以北,太行山以西,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裡,比法國(含南美洲法屬蓋亞那)67萬平方公裡的面積略小一些。    黃土高原名稱的來源,估計連小朋友都知道,因為黃土實在太多了。
  • 西安也有黃土高原地貌,白鹿原最出名、鳳棲原最無奈、神禾原最美
    黃土高原陝西自然區域劃分與地貌類型從地理上來講,陝西在國內也是最具特點的一個省份。按照地勢劃分,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而如果按照地貌類型劃分,陝西分為六個地貌類型區域:風沙過渡區、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秦嶺山地區、漢江盆地區和大巴山地區。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高原上有風颳過,但趙允格的耳朵裡,似乎只有水滴流動的聲音。世界土壤日前夕,記者來到位於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走近我國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以及她所痴迷的那個與土壤有關的「小世界」。「無名有機體」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它們叫什麼?
  • 黃土高原唱新歌——調研東西部技術對接示範市縣陝西渭南臨渭區
    "五一"節前,我們先期赴陝西渭南市臨渭區,在陝西省科技廳同志的陪同下,一同前往該地區調研和考察。陝西渭南市臨渭區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是我國糧棉油基地縣之一。區內交通便捷,適合各種產業發展。由陝西黃河生態農業示範園投資公司出資2500萬元和省天然氣公司出資500萬元合作,在臨渭區官道鄉以每畝每年400-500元承包了383戶農民的3000畝土地,建立了西北首家由"公司+農戶"的模式組建的高科技萬畝綠色科技示範園區。該園區一年來在區政府協調、有關專家指導下,先後從山東、河南、江蘇、河北、遼寧等省市引進了霑化冬棗、日本早紅李、歐洲甜櫻桃、曙光油桃等名優新特珍稀果品。
  • 黃土的妙用
    黃土是土壤的一種,在全球分布相當廣泛。我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黃土分布區之一。我國黃土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脈的東端,東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處的太行山脈,南抵陝西秦嶺,北到長城,跨越陝西、山西、寧夏、甘肅、青海等五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
  • 邵明安:一生「玩泥巴」的科學家 用理論研究改變黃土高原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實習記者 陳燁):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歷經36年攻克土壤物理難題,最終用利用寶貴的基礎理論成果,將青山綠水歸還給了這片黃土地。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聞發布會現場) 今天上午,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截至2019年底,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生態環境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綠色版塊向北推進4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