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討論話題
黃土高原對陝西有什麼用呢?難道只是大風颳過滿嘴沙嗎?
提到陝西省,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很多方面,如果你喜歡歷史,第一反應可能是西安市多朝古都,延安是老革命根據地。如果你是一枚吃貨,那一提到泡饃和biangbiang面,估計你那邊就得流口水了。如果你喜歡音樂,沒準兒會想到:「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下掛過。「
那其實上面提到這些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觸,所以說陝西這位特點十足的同學,並不會因為他坐在中國這個班級最中間的位置而被大家所遺忘。可是現如今的大家都被北上廣這幾位同學那耀眼的光芒所吸引了。
今天侃侃君就和大家去細細品味一下陝西的妹子,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陝西的大致情況:面積20萬平方公裡,人口3876萬。從地形上來看的高原、盆地、山地、丘陵等地形也是應有盡有。而北山山系和秦嶺又將陝西大概分為三大區,以黃土高原為主的陝北,秦巴山區的陝南和關中平原的關中。
而前面提到的泡饃和biangbiang面是關中地區的特色,歌曲則是曾經陝北最真實的寫照。陝南的在語言和文化上的與南面的四川更加接近。咱們先去位於關中地區的陝西省會西安去看一看,整個西安市背靠秦嶺,而且內部還有眾多的河流,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成語「涇渭分明」中的涇河和渭河其實兩條河流在顏色上的是有差異,豐富的水源地滿足了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北面的也有之前提到的北山山脈作為屏障,可以說在那個沒有飛機大炮的年代?定都西安確實是易守難攻,所以從那個成天吵吵著打錢的秦始皇定都鹹陽開始,西安這一區域便一直是我們國家的行政中心了,那想要維持這麼一個近千年的世界級中心城市,糧食供應、城市建設是當時的人們最關心的。
自打秦始皇修建阿房宮開始,後面漢、唐的皇帝也都沒消停。先後修建了未央宮和大明宮,那修建這些巨大的宮殿?可都是需要原材料的,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向了這裡,那當年西安的承載能力就達到了極限了。
再加上隋唐大運河的出現,那中原地區的重心慢慢就轉向了南部的沿海地區。所以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就逐漸沒落了。那我們能直接下定論說:由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才導致了陝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嗎?
當然不是,人為的破壞只能算是幫兇。主要還是由於氣候的影響比如風和水。對這裡的其實可以說,自打新中國成立開始,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相對陝西來說也是簡單模式,而陝西則直接進入了困難模式。
但面對這樣的困難,過多的吐槽和無腦的讚美都是沒有意義的。相信對於那些生活在陝北的朋友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是如何解決?當年由於過度開發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這裡侃侃君先拋出結論,農村是我們中國經濟的蓄水池和穩定器,那陝北大面積的黃土高原就是陝西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將時間拉回到1984年看看此時的陝北是什麼樣子?此時的榆林市基本是處在毛烏素沙地上,那毛烏素沙地又叫鄂爾多斯沙地。其實在漢朝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大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不過由於不加節制地開發和戰亂,讓這裡逐漸變成了沙地。再回到今天,經過了70年幾代人的努力,黃色的已經逐漸被綠色所取代,甚至我們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些許的農田。如今的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經達到了93.24%,這就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再過幾年就將從陝西的版圖上消失了。
看著這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中的任意地方,對於很多60年代出生的陝北朋友來說,小時候大風一刮過來,可千萬別張嘴,否則吃沙就能吃飽了。今天在看看黃土高原的在當年退耕還林的作用下的可以說是初見成效。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這是和前面提到的黃土高原是陝西經濟的蓄水池有啥關係?隨著黃土高原環境的逐漸恢復,因此就可以讓這裡變得更加宜居。隨著陝北環境的轉好,那相應的基礎設施就能跟得上了,這能就讓生活在陝北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曾經只能一股腦地扎進西安。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西安市的腦袋上有一頂沙漠化的「黃帽子」變成了「綠帽子」,但這叫蓄水池子的綠帽子可以在西安需要人的時候提供水源,在人口過載的時候成為西安開閘放水的蓄水池。
想像一下你既可以背著房貸在相對發達的西安或者漢中是享受喧鬧的城市生活,也可以無債一身輕的在陝北特有的窯洞裡吃著火鍋,唱著歌,畢竟有時候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選擇權。在你的家鄉是否也有這樣一片黃土高原呢?趕快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