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確定2020年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1月16日上午,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組織省住建、交通、水利、應急、氣象、地震等有關部門,舉行山西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根據山西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和發育特徵,經專家預測會商,確定晉西黃土高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等4個地區為2020年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
我國雲貴高原是地質災害最為多發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並存
雲貴高原地質災害自然災害通常具有複雜性、周期性、潛在性、突發性、群發性和多因性的特徵。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發生過程我們可以將自然災害劃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是氣象災害,包括颱風、洪澇、乾旱、低溫凍害、冰雹等災害;第二類是地質(地貌)災害,包括火山噴發、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第三類是生物災害,包括鼠災、蟲災等災害;第四類是海洋災害,包括海嘯、海冰、災害性海浪、風暴潮等災害。
-
專家初步分析三大原因造成陝西子洲山體滑坡災害
新華社西安3月12日電(記者陳鋼、霍思穎)記者從陝西省政府了解到,3月10日凌晨發生在陝西子洲縣的黃土崩塌災害成因已初步認定,為自然形成的大型黃土崩塌地質災害。 根據國土資源部、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應急調查工作組的實地初步調查,認為造成此次山體滑坡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特徵複雜等特點。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要求,我國正在按照研究原理、發現隱患、監測隱患、發布預警「四步」工作方案,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的風險調查、重點隱患排查、綜合監測以及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等能力。
-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中華大地災害「追兇」人
據不完全統計,黃土高原上的滑坡有近10萬之多,嚴重威脅著黃土地上的城鎮、重大工程和人居安全,其成因揭密是地學界和工程界極為關注的重大難題。面對千溝萬壑的黃土,人們既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嘆,同時也困惑不已—是什麼樣的力量導致黃土滑坡頻繁發生?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此類災害發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彭建兵帶領研究團隊依託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踏上了黃土滑坡「追兇」之旅。
-
中華大地災害「追兇」人一一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
但由於黃土土性鬆軟,易受環境變化發生破裂滑移大變形,形成大規模的滑坡災害。據不完全統計,黃土高原上的滑坡有近10萬之多,嚴重威脅著黃土地上的城鎮、重大工程和人居安全。面對千溝萬壑的黃土,人們既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嘆,同時也困惑不已—是什麼樣的力量導致黃土滑坡頻繁發生?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此類災害發生?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四川省地質災害概況及災害頻發的原因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造成四川省地質災害高發、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我省地處因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的地形急變帶和活躍的地質構造帶。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地帶,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致使青藏高原持續隆升。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
-
案例| 貴州省興義市龍井村滑坡(2019)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
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 其中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社會影響的70%為大型滑坡。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與預警已成為科學主動防範地質災害的重要手段。當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採取工程措施對災害體進行應急處置, 是有效化解災害風險的重要措施。
-
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預告
黃土中記錄了環境變化與黃土文明交織演進的歷史,是我們判別環境變化過去歷史和未來趨勢的寶貴參考。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又是我國乾旱半乾旱農牧業發展的典型區域和國家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也是我國當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核心地帶。 當前黃土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許多重大挑戰。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上述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無不受到區域自然災害的制約,因而開展青藏高原災害考察與防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青藏高原大範圍的雪災主要發生在東部積雪年際波動最顯著的地區,有兩個雪災高發中心:一個是靠近喜馬拉雅山的西藏山南地區,尤其是仲巴縣、薩嘎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日縣,平均每年都會有 1—2次雪災,是我國雪災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另一個是位於青海南部與川西北的交界地區,以青海瑪多縣、稱多縣,四川石渠縣最為嚴重。垂直地帶性分布。
-
山西鄉寧致20死山體滑坡調查報告發布:系自然成因災情
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滑坡區原始地形三面臨空,長期降水入滲在黃土特定層位中形成軟弱結構面,凍融作用降低了土體強度,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結構面剪出形成滑坡。 調查評估報告從地形地質、水的作用、凍融因素、地震、礦山開採、建築物荷載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評估。 調查評估報告顯示,滑坡區位於韓咀煤礦礦界內,滑坡發生時距離正在開採的工作面1100米。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質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地區,這一區域特殊性與黃土高原的地質氣候背景和黃土的特殊物質結構密切相關。黃土是一種結構脆弱和水敏性極強的特殊土,遇水軟化,易發生侵蝕、溼陷流變、滑動等一系列水敏災變行為。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科普:何謂地質災害及如何為之分類?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王立彬)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 表面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溼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都屬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
去年山體滑坡暴露的問題,鄉寧縣解決的怎麼樣了?
此外,包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黃土地質災害科普中心、鄉鎮街道雨汙分流全覆蓋工程在內的滑坡區域治理也基本完成。鄉寧縣對新建建築實行全過程管理,要求擬建房屋選址一定要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對每項工程都要進行認真選址,並經過風險分析、地質勘察、結構安全性審核等環節,提出基礎施工方案後才能開工建設。」
-
「建築界」黃土地質上進行隧道建設,如何進行防治施工
隧道在施工過程中在遇到富水斷層破碎圍巖、膨脹性和擠壓性圍巖以及黃土地質這三個不良地質段時候各自的防治措施不同,我們先來學習下黃土地質上進行隧道建設的防治措施。一、黃土分類及對隧道工程的影響(一)黃土分類按形成年代分為:老黃土新黃土按塑性指數(Ip)的大小可分為:黃土質粘砂土(1<I p≤7)黃土質砂粘土(7<Ip≤17)黃土質粘土(17<Ip)(二)黃土地層對隧道工程的影響(1)黃土節理影響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指出下半年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極端氣象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教授呂傑堂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氣候異常現象變多,誘發的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也更加頻繁。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等當前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核心問題,並討論構建政產學研用聯盟,共同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成果推廣應用。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近30萬處,威脅約2000萬人和4500億元財產的安全。近年來,我國仍不斷有災難性地質災害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