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韓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深藍色磷光OLED,其效率是使用螢光材料的OLED的4倍。
6月14日,韓國研究基金會宣布,釜山國立大學(Bus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金聖浩(Jin Sung-ho)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深藍色磷光材料和裝置,與螢光材料相比,這種材料具有優越的外部量子效率和現場照明特性。
OLED作為一種新一代發光器件,因其具有良好的寬光夜角、快速響應速度和高發光特性而備受關注。OLED分為螢光型和磷光型,前者的內部量子效率為25%,後者可達到100%的內量子效率。因此,螢光OLED正逐漸被磷光OLED所取代。但是,藍色磷光OLED仍有其局限性:由於效率及亮度低下,藍色磷光OLED並不符合彩色電視標準,難以實際應用至顯示屏上。
研究團隊通過調整摻雜濃度來優化OLED發光層內部電子和氣孔之間的濃度不平衡,解決了低亮度和效率問題。雖然目前深藍色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材料外部實際光發射率)只有15%,但研究人員通過控制發光層中的電子和氣孔的濃度,實現了24%的效率。
金教授表示:「在解決外部量子效率低的問題的同時,我們可以滿足NTSC的藍色標準,因此我們可以將它們應用到未來的QLED尾燈和下一代顯示器上。」
該研究於近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