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研究人員研發出深藍色磷光OLED,效率為螢光OLED4倍

2020-12-03 OFweek維科網

最近,一組韓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深藍色磷光OLED,其效率是使用螢光材料的OLED的4倍。

6月14日,韓國研究基金會宣布,釜山國立大學(Bus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金聖浩(Jin Sung-ho)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深藍色磷光材料和裝置,與螢光材料相比,這種材料具有優越的外部量子效率和現場照明特性。

OLED作為一種新一代發光器件,因其具有良好的寬光夜角、快速響應速度和高發光特性而備受關注。OLED分為螢光型和磷光型,前者的內部量子效率為25%,後者可達到100%的內量子效率。因此,螢光OLED正逐漸被磷光OLED所取代。但是,藍色磷光OLED仍有其局限性:由於效率及亮度低下,藍色磷光OLED並不符合彩色電視標準,難以實際應用至顯示屏上。

研究團隊通過調整摻雜濃度來優化OLED發光層內部電子和氣孔之間的濃度不平衡,解決了低亮度和效率問題。雖然目前深藍色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材料外部實際光發射率)只有15%,但研究人員通過控制發光層中的電子和氣孔的濃度,實現了24%的效率。

金教授表示:「在解決外部量子效率低的問題的同時,我們可以滿足NTSC的藍色標準,因此我們可以將它們應用到未來的QLED尾燈和下一代顯示器上。」

該研究於近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相關焦點

  • 韓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深藍色磷光OLED發射器
    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深藍色磷光OLED發射器。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材料的EQE為24%,而色點為CIE(0.149,0.085)。據韓國媒體報導,該項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調整新型摻雜劑(mer - Ir1)的摻雜濃度,以優化發光層中電子與空穴的平衡。
  • 【科技日報】螢光/磷光混合型白光OLED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馬東閣研究員等在螢光/磷光混合型白光OLED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上。  目前,OLED照明引起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極大關注。由於藍色磷光材料的穩定性一直沒有解決,螢光/磷光混合發光被認為是實現OLED照明應用的最佳途徑,混合型白光OLED成為有機發光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
  • 臺清大研發低成本OLED新材料,發光效率全球第一
    ,目前,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給臺灣的面板界帶來新一波高峰。鄭建鴻說,市售OLED發光層由第一代螢光材料或第二代磷光材料組成,其中螢光組件發光效率約5%,而磷光組件為20%,目前OLED材料以銥、鉑等稀少貴重金屬,導致面板價格較為昂貴,清大團隊在科技部支助下,開發出利用硼這種較便宜材料的新型雙硼材料極致效能OLED,突破傳統螢光與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限制。
  • 圖文詳解螢光和磷光如何在OLED中應用
    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發光效率,同時為使三態激子參與發光,發光層可以由數層有機磷光摻雜層與螢光摻雜層交疊而成,利用磷光材料軌道角動量大,使三態激子發磷光,再通過有機螢光層 轉換為螢光,從而提高了發光效率。有機電致螢光器件是研究較多的一類器件,其工藝也最成熟,且有部分產品已工業化。在電激發條件下,空穴和電子結合成單線態和三線態激子的機率分別為25%和75%。對螢光染料而言,它只能通過單線態一單線態能量轉移的方式來利用形成的單線態激子,因而由單線態發光材料製備的器件的最大內量子效率為25%。
  • 出光和索尼宣布深藍色螢光OLED發光效率首次超越25%
    出光興產公司和索尼公司宣布在OLED電視材料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進展,深藍色螢光OLED的發光效率首次實現超越了業界定律25%的界限,成功達到了28.5%,這是目前世界上該技術能達到的最高的發光效率。索尼方面認為,發光效率的提升,將為索尼推出大屏幕OLED電視做準備。
  • 【OLED材料技術】磷光發光材料vs.螢光發光材料
    OLED發光材料的分類有多種,根據發光方式來分,可分為螢光發光材料和磷光發光材料。從材料的發光機制來看,根據所有原子旋轉可能性組合,可以產生四種類型的激子旋轉分布狀態:一種非對稱性的單線態激子旋轉方式和三種對稱性的三線態激子旋轉方式。前者為螢光發光材料的發光機制,後者為磷光發光材料的發光機制。
  • 日本研究人員用超螢光雙分子法攻破OLED顯示屏技術難點
    一直以來,如何讓藍色光源也能匹配的上紅色和綠色光源的傑出性能都讓研究人員絞盡腦汁。因為在不含貴重金屬院子的器件的情況下,難以同時實現純藍色發射,所以研究人員都需要在效率、色彩純度、成本和壽命之間作出艱難的取捨。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的發射體分子組合,展示了一種有望克服OLED顯示器性能難點的新方法。
  • 臺灣清華大學研發OLED新材料 助力面板產業發展
    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給臺灣的面板界帶來新一波高峰。鄭建鴻說,市售OLED發光層由第一代螢光材料或第二代磷光材料組成,其中螢光組件發光效率約5%,而磷光組件為20%,目前OLED材料以銥、鉑等稀少貴重金屬,導致面板價格較為昂貴,清大團隊在科技部支助下,開發出利用硼這種較便宜材料的新型雙硼材料極致效能OLED,突破傳統螢光與磷光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限制。
  • OLED發光材料分為螢光發光材料和磷光發光材料
    【導讀】:OLED發光材料的分類有多種,根據發光方式來分,可分為螢光發光材料和磷光發光材料。
  • 【揭秘】紅色磷光材料如何讓OLED實現正白色?
    文獻報導在約580 nm左右是PtOEP的螢光位置,明顯地有較小的斯託克斯位移,間接證明在650 nm的發光是磷光而非螢光。另外,實驗量測到PtOEP在溶液狀態下室溫的磷光壽命約為80μs,明顯比一般有機物質螢光壽命約ns要長許多。這些在光譜物理上的數據都指向在650 nm PtOEP的發光是磷光而不是螢光。PtOEP在溶液狀態下室溫的磷光卿約0. 45。
  • OLED發光材料未來開發方向是高效率、改善螢光材料、引入磷光材料
    在小分子方面,發光材料的發展速度很快,綠光材料發展最快,最近佳能在SID2004上宣布,已經成功開發出驅動電壓為2.7V的綠色螢光材料,初始亮度為100cd/m2時,壽命可達25,000h,發光效率達26lm/W。Pioneer的紅色磷光材料,初始亮度在700cd/m2時,壽命預計超過30,000h。
  • 材料|北大團隊引入納秒級激發態壽命螢光材料,研發出高效藍色OLED
    在工業應用中,紅色、綠色和藍色是顯示器設計最常用到的三基色,目前具有100%激子利用效率(EUE,Excit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的紅色和綠色磷光材料已經能夠滿足OLED顯示的需求。但是,長激發態壽命(通常> 1μs)和高激發態能量(> 2.8 eV)藍色磷光材料的穩定性還很差,難以進入商用。
  • LED材料分析:磷光發光材料能否取代螢光發光材料
    對於這個問題,台州學院張杰博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五彩斑斕。近年來,張杰始終致力於光電轉化領域磷光發光材料的研究,相比於傳統的螢光發光材料,這項技術能夠讓顯示的色彩更加絢爛,同時光電轉化效率更高。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張杰帶領科研團隊展開了「新型兩極性鉑配合物的可見/近紅外電致磷光性質研究」。「別看這項技術的名字念起來很拗口,其實很好理解。」
  • 臺灣清大研發OLED新技術破世界紀錄已申請大陸專利
    中國臺灣網3月21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中國臺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嚴重落後日、韓,中國大陸甚至擴建OLED面板產線,國際上的大企業更在近十年內已取得大量相關專利技術,目前,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
  • 日本九州大學開發出外部量子效率超過5%磷光OLED元件
    日本九州大學最尖端有機光電研究中心
  • 純有機TADF發射器打造低成本螢光OLED
    來源: eettaiwan 韓國浦項工科大學(POSTECH)的科學家們使用純有機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發射器,製造出溶液製程的高效螢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 分子螢光和分子磷光
    2.激發單重態的平均壽命大約為10-8s,螢光產生快,而激發三重態的平均壽命為10-3-10s,磷光產生稍慢。磷光壽命比螢光廠。3.磷光輻射的波長比螢光長。4.無論電子開始被激發至什麼高能級,螢光和磷光的波長都是固定的。
  • 磷光和螢光的區別 螢光及磷光印刷簡介
    磷光和螢光的區別 螢光及磷光印刷簡介 2019-05-23 11:39:10 來源:全球紡織網 磷光和螢光的區別,在於激發分子由激發態降落至基態所經過的途徑不同
  • OLED屏,電壓只要2.9伏,就達到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不再由含有半導體材料鎵的化合物組成,而是由以碳為主要成分的有機化合物組成。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OLED屏,它只有一層,由兩個電極供電。這簡化了此類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生產,並為可列印顯示器鋪平了道路。美因茨大學科學家們用他們的第一個原型展示了可以產生10000坎迪拉/平方米發射光的亮度,而電壓只有2.9伏——這相當於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在這種低電壓下達到如此高的亮度,是電流OLED屏的一個記錄。
  • 科研人員發現提升OLED壽命新方法 壽命不再是OLED推廣難題?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設法大幅增加TADF OLED發射器壽命,達到約8倍。這是通過對設備結構進行一個簡單修改實現的,即將兩個薄(1-3mm)層Liq(一種含鋰分子)置於空穴阻擋層的兩側。研究人員採用的TADF設備,壽命僅約85小時(LT95)。這是採用了「極端亮度」以加速測試。採用新設計及一些額外的修改,設備壽命被增長至1300小時,幾乎達到了初期設備壽命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