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歷時5年更新國人「尺寸」 汽車、家具、家電等設計標準將全面調整
座椅要多高坐著才舒服?藥盒上的字體多大看著才清晰?服裝鞋帽的尺碼號型該如何確定?電腦鍵盤又該怎樣設計,手指觸覺才更靈敏舒適?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都有賴於人類工效學基礎數據的採集分析。
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牽頭實施的「中國成年人工效學基礎參數調查」於昨日宣布啟動。這是繼1986年開展第一次成年人人體尺寸測量以來,我國再次對人體基礎數據啟動調查,預計歷時5年完成。
時隔27年,為什麼要再次測量人體尺寸?這些數據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現狀
成人服裝版型國標
仍按27年前的尺寸
買西褲不是腰小就是褲腿長;坐進合資汽車,不是感覺車頂矮就是方向盤太低……這些困惑其實都來自人體基礎數據的準確測量。
「產品只有考慮『人』的各種生理特點才能真正滿足『人』的需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趙朝義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身材體型發生變化,消費觀念也在變化,產品的使用上不僅要「用」還要「好用」,更加注重人的安全、健康、舒適,企業也更加注重產品的「宜人性」。
「只有用中國人的數據,才能設計和生產出適合中國人的產品。」趙朝義說,比如亞洲人的頭型圓,歐洲人頭型扁,如果根據歐洲人的頭模設計帽子、眼鏡等產品,效果會大打折扣;再比如,中國男性的臂長和德國人能相差六七釐米,軀幹長能相差八九釐米,因此我國男性在駕駛歐洲車時,會感覺「不合適,不是方向盤離得遠,就是腳踏不上離合器。」而且西方人普遍身高腿長,座椅離方向盤遠,因此一些進口車不適合中國人駕駛。
在趙朝義等研究人員看來,「先進技術可以引進,工效學基礎數據不應直接引用外國數據」,我國的服裝號型、駕駛室布置、家具設計等都應採用中國人體尺寸數據,操控器的設計應依據中國人的力學數據,交通標識與顯示器的設計應適應中國人的視覺特性。
另據了解,目前我國產品設計師的基本依據,大多還是1986年我國第一次成年人工效學基礎參數調查的數據。以服裝為例,目前國內參照的服裝版型標準還是1992年頒布的GB1335-1991《服裝號型》國家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根據1986年我國首次測量的人體基礎數據制定的,由於測量數據是20多年前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2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關於國人人體基礎數據卻沒有實時更新,而這20多年又是中國人體尺寸變化較大的幾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欣告訴記者,2009年曾採集了3000份中國成年人三維人體尺寸,發現中國人尤其是35歲以上人群明顯變胖,成年男子身高增加2釐米、腰圍增加5釐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身高175釐米的男士購買180釐米的衣服似乎更合身一些,因為有的服裝尺碼標準參考的還是20多年前的人體尺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