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共生!開化楊林農民在水稻田裡養魚,好處竟然這麼多

2020-12-07 浙江在線

2020-09-17 09:43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開化站 餘問清

9月15日,記者在開化縣楊林鎮楊林村愛君家庭農場稻魚種養示範田看到,種糧大戶鄭啟秀正給稻田裡的魚播撒補充魚食——麥子。

鄭啟秀是楊林村的種糧大戶,今年共種植水稻240畝,其中20畝作為稻魚種養示範田。「我投入鯽魚、鯉魚等魚苗6000尾,在整個種養過程中,生態水稻不施肥,不治蟲。」鄭啟秀告訴記者,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魚兒排洩糞肥,翻動泥土可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今年,稻花魚可以給我帶來12萬元的收入,已經超過20畝生態稻創造的價值。」鄭啟秀滿臉笑意。來年,他將繼續擴大投入,將稻魚種養示範田擴大至40畝。


1600307006000

相關焦點

  • 能養魚能種稻,「魚稻共生」有這麼多益處……
    一方良田既可養魚、又能種稻,對於農戶和養殖戶來說,正是開闢生態經濟新空間的好機會。近日,北碚區聯合西南大學開展的「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取得初步成效,「一田多產,一水多收」的生態種養模式,未來或將大有可為。
  • 農民在稻田裡「養魚」,稻子成熟時,魚也長大了,一舉兩得
    文章導讀:養魚已有多年的歷史,養殖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那麼你聽說過在稻田裡養魚的嗎?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稻田魚據了解,稻田魚多出現在南方水田裡。我們都知道稻田裡蟲害比較多,特別是水田,不使用農藥難免受到蟲子的影響。
  • 梁平區禮讓鎮川西漁村「稻魚共生」雙豐收
    2019年,得知禮讓鎮川西村在招業主發展養殖業,龔來兵頗為心動,綜合考察下來,決定發展稻魚共生的種養殖業。春耕時節一到,龔來兵選用口感香糯的豐優香佔水稻種子,一塊田90%的面積種水稻,10%的面積養魚,目前稻田裡養殖了黃辣丁、羅非魚、鯉魚、鯽魚共四種魚類。  在龔來兵的稻田裡,140多畝水稻已收割了90%,剩下的因為稻田水未放幹,收割機無法進去收割,只能人工採收。
  • 水稻田裡一種似竹葉的野草,農民痛恨不已,卻是3元一斤稀罕野菜
    生活在農村裡老一輩農民朋友,大多是以種田為主,在種田前以及農作物生長期都會做一件,那就是除掉農作物田裡的雜草、害草,以免它們為禍農作物,導致減產,不過有些雜草、害草是怎麼都除不完,也是讓農民朋友痛恨不已。
  • 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 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
    一份田N份產值,這裡面有乾坤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夏冬林說的好門路是指稻蝦共生,一畝地能養兩季龍蝦、種一季水稻,全程綠色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稻蝦共生讓半路出家的新型職業農民夏冬林和他的村子嘗到甜頭。
  • 「魚稻共育,鴨稻共生」鮮米,從田間到舌尖
    稻田與魚共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近幾年由於綠色環保意識的加深,這種稻魚共養,鴨稻共生的模式在尋甸漁樂谷稻花香基地重現。傳承先祖千年前發明的綠色生態種植技術田間養魚,稻穀為魚提供氧氣和有機物質魚在田間吃食稻花、小蟲和雜草魚糞成了水稻的肥料魚養稻,稻養魚,稻壯魚肥,自然天成稻田還是那個稻田,現在養出的魚卻比以前大了不少。
  • 魚菜共生-基礎知識
    魚菜共生系統(Aquaponics)便是這個概念下研發出來的的整合系統。      魚菜共生,又稱養耕共生、複合式耕養,指的是結合了水生動物中的糞便和水中的雜質分解過濾,主取氨(尿素)成份供應給飼養箱上的蔬菜,同時蔬菜的根系把飼養箱內的水淨化供給水生動物使用,結合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互利共生生態系統。
  • 北碚區聯合西南大學開展「魚稻共生」試點
    新華網重慶8月19日電(齊宏)一方良田既可養魚、又能種稻,對於農戶和養殖戶來說,正是開闢生態經濟新空間的好機會。昨(18)日從重慶市北碚區了解到,北碚區聯合西南大學開展「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試點取得初步成效,「一田多產,一水多收」的生態種養模式,未來或將大有作為。
  • 原來在農村插秧時,田裡有鯽魚、泥鰍等野魚,現在為何沒有了?
    現在已經多年沒有在農村老家生活了,但對於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在家鄉的田裡抓魚,泥鰍,黃鱔等,總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雖然不能說,抓魚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總感覺充滿了樂趣,令人嚮往。說真的,那時候的稻田裡真的有很多的魚,特別是一些野雜魚,如鬥魚,鰟鮍,爬地虎等。
  • 開化清水魚|「遊」上餐桌的千年「魚文化」
    以前我的朋友一直以為,開化的水特別清,所以開化的魚就叫「開化清水魚」,就像她的家鄉因為有清江,所以叫「清江魚」,武漢因為有武昌所以叫
  • 稻田養殖河蟹好處多,那到底好在哪裡?
    稻田養殖河蟹,是利用稻田的生態環境,輔以人為的工程措施,既種植水稻,又養殖河蟹,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充分挖掘稻田的生產潛力,達到稻蟹雙增收的目的。近年來,各地都在水稻田裡進行扣蟹的培育和成蟹的養殖,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
  • 稻田養魚,怎樣防白鶴等鳥類啄食?教你5種方法,高效驅趕
    稻田養魚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既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又能種出高品質的水稻和提高魚的產量,種養得好收益很高。但在種養過程中,常會出現白鷺、白鶴、翠鳥等鳥類取食田裡的魚,而白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為雜食性,主要取食植物的根、地下莖、芽、種子、漿果以及昆蟲、魚、蛙、鼠類等。
  • 市民自製魚菜共生系統 實現循環利用還可陶冶情操
    杜先生門前的魚菜共生系統,不時有市民駐足圍觀。佛山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鄭澤聰攝影報導:十幾排廢棄塑料瓶、兩個金魚缸加上排水管道…..這些簡單的材料便可製作出一套微型的魚菜共生系統。今日,在南海南桂西路四街的杜先生的家中,記者看到這套魚菜共生系統,發現不僅可以養魚種菜,還可以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樂趣。
  • 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河溝村一招「魚稻共生」摘掉貧困帽
    據村支書彭澤介紹,今年該村採取的一種發展新模式——「魚稻共生」,也就是「稻田養魚」,讓全村人均增收2000餘元,並壯大集體經濟1.5萬餘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因地制宜&nbsp實施「魚稻共生」  河溝村,位於良安鎮的一個偏遠山村,路途遠,城難進。
  • 「蛙稻共生」新模式,繪就從化鄉村振興致富路
    不過,在從化鰲頭鎮高平村粵旺稻蛙共生項目基地裡,此起彼伏的「呱呱」聲正向人們分享著稻田豐收的喜悅。」粵旺稻蛙共生項目基地負責人介紹,該基地是2019年8月進駐的,剛開始只是種植水稻,從今年3月才開始引進青蛙養殖,實行稻蛙共生。
  • 我在弋陽當村長(1):為什麼種產量低產米,卻不種高產雜交水稻
    而現在村裡使用的主要是這種機動的收割機,它非常靈活,在田裡穿梭,很快一塊地就被收割完了,但是每畝要支付120元的費用。收割完,收割機會停在路邊,農民把口袋拿來,稻穀會被自動的灌進口袋了。而這一刻應該是農民最高興的時候啊!他們一年的汗水,都變成了沉甸甸的稻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