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NASA已在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為何他們從未察覺過它意味著生命痕跡……
九月中旬,科學界最動人的消息就是——人類似乎不再孤單了!磷化氫的存在,讓人們看到生命的痕跡。可是,又有誰知道,其實美國宇航局可能早在1978年就首次發現了它。但是這一發現足足42年了,一直被他們所忽略……
直到2020年9月14日,一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個重磅炸彈宣布 :他們使用望遠鏡在金星濃密的大氣層上,檢測到了磷化氫(一種長期以來,一直被提議作為外來微生物生命跡象的有毒氣體)……
因為,磷化氫分子其實很容易就被紫外線破壞。人們能在金星大氣中,卻發現了超出正常預期含量的磷化氫,那說明了一定會有某種物質補充它。
而這一點,也正是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的一點。一定是有東西在補充它,或者是在金星大氣層中找到的簡單生物單位,譬如厭氧生物之類的;當然也還有一種可能,是一個我們尚未發現的化學過程。
這時候,NASA的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完美錯過了足足42年,這實在太讓人感到尷尬!
不過,轉頭想想也是,金星,又熱又有毒,環境極其惡劣,長期以來都被科學家們否定,認為對任何生命事物都無法生存。只是,這次真的有點打臉!
翻看NASA的數據與檔案,早在前1978年12月,美航局就已安排了一個名叫「先驅者13」的探測器,還攜帶著一個大型的探針式中性質譜儀(LNMS),專門作為「先驅者13」的核心任務之一:進入金星大氣層,檢測其大氣的成分及含量,然後實測數據反饋回來給地球。
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去到金星大氣層的「先驅者13」,曾將一個大型探測器(LNMS)丟入了金星的雲層,讓後者懸掛於降落傘上,在它短暫的降落過程中,「瘋狂」採集各種數據!
為了確保數據樣本校對修正,他們還特地同步扔出了三個較小的探頭,相比LNMS,只是沒有降落傘而已。
畢竟,也只有LNMS才可以,在對大氣進行了採樣,同時還能通過質譜法(主要用於鑑定未知化學物質的標準實驗室技術)對這些樣品進行了 分析。可那時候,坐擁寶山的NASA科學家們,在描述LNMS結果時,卻從未就磷化氫等方面展開過研討!
所以,金星大氣生命痕跡的發現後,也引起了大家對過往金星探測數據的復盤。
比如,加利福尼亞Cal Poly Pomona的生物化學家莫古爾Rakesh Mogul教授,才發現:原來先驅13,早在42年前就已採集到磷化氫的蹤跡,只不過,從未獲得過重視而已。
通過傳統的質譜分析,NASA獲得了大量數據,除了磷的化合物外,他們還關注到其他的化學物質。
直到莫古爾的團隊,在重新檢查金星的低層和中層雲的LNMS數據時,他們才重新發現了磷化氫的信號。那時候的科學家們,其實已掌握了大氣中磷原子的確鑿證據 ,當時,只給了一個草率結論:這很可能,來源於自諸如磷化氫之類的重氣,就沒有太多延伸了。
或許,人們也會為他們找來了一堆理由,比如
LNMS,它原本並非是用於捕集磷的化合物,因此很難將氣體與質量相似的其他分子區分開。
可今天的事後諸葛亮,也讓人們看到了「先驅者13號」的樣本,已有足夠證據表明:氣體中存在一些與磷化氫具有相同質量的分子-數量,這點與42年之後《自然天文學》有關磷化氫的描述的完美匹配起來。
對此,莫古爾教授也感慨道:「我認為,歷史所遺留的數據,會被大打折扣,沒被人們理解認為會是生命存在的痕跡或證據的主要原因在於,那時候的人們,下意識就認為它們不可能存在於大氣中。」
而到了42年之後的今天,許多人重新審視金星的生命概念時,不再認為它必須是一種完全氧化的環境。
莫古爾和他的團隊,還發現了金星雲層中,自然不應該產生的其他化學物質,比如:氯, 氧 和過氧化氫之類的物質 。
對此,他們也很期待:這表明,金星尚未發現的化學物質,有可能會存在更多有利於生命衍生的化學物質。
因此,科學界認為金星的探測活動應該進一步提升!甚至就像火星那樣,保持更持久的勘探方法。
他也很興奮地看到了,美國宇航局以及歐洲,印度和俄羅斯等多國已謀劃了金星新的探測器計劃,這也許會打開新的局面。
因為,考慮到金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人類的可居住性,我們還需進行長期的化學和地質研究,以了解金星大氣中、或雲層中,任何潛在化學物質的異常來源。這次,可不能再次演繹NASA,在42年前的尷尬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