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實現:繪製大腦神經纖維路徑交叉點,創建大腦真3D不難了!

2020-10-18 博科園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

來自德國、荷蘭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使用散射光來繪製大腦中的神經纖維路徑交叉點,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X》期刊上,研究展示了在透射顯微鏡中光散射以及它在人腦中揭示的東西。人腦研究的一部分,涉及尋找建立構成神經纖維的三維路徑架構工作。這類研究的標準工具是偏振顯微鏡,它可以創建微米解析度的三維圖像。

但這類研究工作的一個失敗點是:交叉點,即一個光纖網絡在物理上與另一個交叉。目前的技術不能確定哪些纖維在頂部,就像高速公路橋一樣,或者纖維是否像鄉村公路那樣簡單地相交。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詳細繪製路徑交叉點的方法。為了克服傳統偏振顯微鏡的缺陷,研究人員在傳統透射顯微鏡中尋找以前沒有研究過的數據。

發現,在顯微鏡下透射光的效果,取決於纖維相對於光傳播方向的角度,研究人員利用這些信息創建了數值模擬,顯示附加信息可以用來區分交叉的面內纖維和指向平面外的纖維。利用從模擬中學到的東西,對實際神經組織進行了額外的顯微鏡研究。在這樣做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能以前所未有的細節重建腦組織繼代培養的技術,其中包括神經纖維相互交叉時涉及的角度。

研究人員認為,新研究可以通過創建大腦真實3D表示來更好地理解大腦的結構,可能會改進對醫學掃描的解釋,比如MRS,這項新技術也可能在其他應用中有用,比如研究纖維組織樣本。要解開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需要對神經元連接,即神經纖維空間結構有詳細的了解。三維偏振光成像(3D-PLI)是重建三維神經纖維通路最有效的組織學方法之一。

該技術測量腦組織切片的雙折射,並以微米解析度推導出整個人腦切片的空間纖維方向。然而,該技術即使由具有不同取向的纖維組成,對於每個被測量的組織體素也只產生單一纖維取向,因此面內交叉纖維被誤解為面外纖維。當在大腦中生成三維神經纖維結構的詳細模型時,正確檢測和解釋神經纖維交叉是至關重要的。研究利用透射顯微鏡測量中的光散射來識別3D-PLI數據中神經纖維交叉,並演示了散射模式的測量可以解析腦組織的亞結構,如神經纖維的交叉角。

為此,研究開發了一個模擬框架,可以使用時域有限差分(FDTD)模擬和高性能計算來研究透射顯微鏡測量(特別是光散射)在大規模複雜纖維結構(如腦組織)上的測量。模擬不僅用於模擬和解釋實驗觀測,而且還用於開發新的分析方法和測量技術。研究在不同物種(齧齒動物、猴子和人類)腦切片上的各種實驗研究和FDTD模擬中表明,與偏振無關的透射光強度(透射率)隨著神經纖維離面角增加而顯著降低(超過50%),並且它基本上與面內交叉角無關。

因此,透過率可以用來區分低纖維密度區域和面內交叉纖維區域和平面外纖維區域,解決了3D-PLI中的一個主要問題,並能更好地重建大腦中複雜的神經纖維結構。可見光光譜中的光散射(傾斜照明)揭示了腦組織的潛在結構,如微米解析度的神經纖維交叉角,使得能夠更詳細地重建大腦中的神經纖維交叉點,並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

博科園|研究/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

參考期刊《自然》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大腦細胞多樣性的...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小鼠大腦神經元連接圖譜繪製取得新進展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期完成繪製1000多個小鼠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圖譜,若這些神經元端對端放置將長達80多米。  一種完整的神經迴路圖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是如何連接,以及信息如何通過神經迴路進行傳播。研究人員開發的算法和軟體為科學家們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路徑提供了便利,縮短了耗時。雖然這些初步數據提供了關於小鼠大腦如何連接的新線索,但小鼠大腦(含有大約7000萬個神經元)的大部分區域仍是未知狀態,對整個大腦的連接系統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需要追蹤大約10萬個神經元。
  • Nature:科學家成功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解剖網際網路大腦,網際網路神經生理學
    對於生物大腦,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以神經解剖學為基礎。它的方法是通過刺激腦及手術切除腦,實驗性地分析研究整體的腦功能,考古學家發現,在公元前30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古埃及紙莎草書上,出現了人類第一次關於大腦皮層的描述,出現腦的象形字。書中描寫了腦的外露部分由褶皺,如同融化的銅。
  • 大腦,很複雜!
    一些神經科學家認為,正是大腦的解剖結構,也就是無數神經纖維的存在,才使得所有這些功能成為可能——大腦的「電線」通過精心設計的神經網絡連接起來,從而產生驚人的能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似乎意味著一旦科學家能繪製出神經纖維及其連接圖,並記錄下它們在實現高級功能(比如視覺)時的脈衝時間,就應該能夠理解大腦是如何幫助人們看見外部世界的這個問題。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近年來,繪製人類結構連接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腦脊髓束追蹤, 它是通過處理擴散加權成像的數據得出的結果。但神經束追蹤是一種間接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全息可視化平臺的發展為解剖學數據的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同時也為神經解剖學家和腦成像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
  • 今日《細胞》重磅:最新版小鼠3D大腦圖譜出爐,可精確定位單個細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的科研人員歷時3年,通過密集的數據收集和精心繪製,為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實驗動物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
    參與這一項目的哈佛大學科學家簡·韋登(Jan Wedeen)宣稱,此次繪製的呈現出彩虹般色彩的掃描圖將為科學家探究人類大腦1000億個細胞的路徑以及它們如何起作用提供首個真實圖像。他表示:「常規掃描狀態下呈現出的人類大腦圖像並不真實,其只能算作是大腦表面的影子。」
  • 谷歌發布史上最高解析度大腦連接圖,可覆蓋果蠅大腦的三分之一
    該模型是連接學領域的一個裡程碑,它使用詳細的成像技術來繪製大腦的物理路徑。此前,只有 C. elegans 的大腦能被完整地描繪成這樣。在 2019 年,他們聯合劍橋大學重建了果蠅完整大腦,公開了 40 萬億像素的圖像,同時還開發了一個 3D 的交互界面 「Neuroglancer」。此前,科學家只能使用人工方法繪製果蠅大腦。在宣布能夠自動重建果蠅大腦之後,他們表示將繼續推進與 FlyEM 團隊密切合作,利用「FIB-SEM」技術獲得的圖像,創建一個高度驗證且詳盡的果蠅大腦的連接組。
  • 聯影再登Nature:「解碼」大腦!
    基於該平臺,聯影與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多所國內頂尖科研院所和醫院開展深度合作並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同創建人腦研究成像設備研製及示範應用平臺,圍繞健康人腦功能與分子圖譜研究、退行性神經疾病研究、腦腫瘤研究等方向展開腦科學研究,將首先基於聯影科研型3.0T探索磁共振、「時空一體」超清TOF PET/MR以及世界首臺全景動態掃描
  • 神經科學:繪製大腦連接圖
    近來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繪製大腦連接圖的技術。神經科學家對單個神經元的運作方式已經有了較多了解,但對大量神經元如何協同工作,並產生思想、情感和行為卻知之甚少。為搞清楚人體組織發揮功能時,會涉及哪些特定的大腦迴路,他們需要了解大腦內部是如何連接的,這也被稱為大腦連接組。現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及同事,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的繪製大腦連接圖的技術,在三周時間內,他們追蹤到了小鼠大腦視覺皮層中近600個神經元的連接情況。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用這項技術深入理解那些大腦連接異常導致的疾病,比如自閉症等。
  • 大腦簡史:廣泛學習
    這些隨機建立的路徑一開始並不穩定,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給大腦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而大腦所要做的就只是從中找出那些用得著的連接。神經元結構剛開始的時候,黃博士表現得很笨拙,勺子不是懟到額頭就是懟到胸口,在浪費了200斤大米後,終於有一天,黃博士成功了,米飯被成功送到了嘴裡,令人滿意的大腦迴路出現了。從此之後,黃博士每吃一口飯就使用並完善一次這條迴路,無數次的重複之後,程序最終被確定下來,動作也變得瀟灑自如。到了現在,別說正常的吃飯了,就是躺著、行進中、倒立著,抑或是拿著大鼎的情況下,黃博士都可以成功把飯送到嘴裡。
  • 科學家通過MRI掃描繪製出複雜的烏賊大腦神經連接圖
    據外媒報導,由昆士蘭大學的Wen-Sung Chung和Justin Marshall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MRI掃描檢查了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的大腦繪製出了一幅新的神經連接圖以此來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理解它們的行為。
  • 谷歌AI自動重建果蠅大腦,離繪製人腦更進一步
    這項研究是谷歌與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劍橋大學合作進行的,一共16位研究人員參與了這個研究,主要目標是通過繪製果蠅大腦的完整的神經網絡以了解神經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並最終繪製出人類大腦圖像。(50億個神經元)或人類大腦(1000億個神經元)相比,果蠅大腦相對較小(10萬個神經元),這使得他們更容易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迴路進行研究。
  • 3D 大腦:當你在思考時大腦什麼樣?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想法在大腦中匆匆奔走於各處時會是什麼樣子。現在你可以用一個新系統找到答案。這項技術叫「玻璃大腦」,由神經科學家亞當-格薩裡和「第二人生」遊戲創作者菲利普-羅斯戴爾共同研發。它把虛擬實境、大腦掃描和大腦記錄結合起來,讓使用者開展一次探索他們思想的奇妙旅行。
  • 新書推薦:大腦之美
    《美麗的大腦》一書精選了一些他所繪製的大腦神經網絡圖譜,給廣大的讀者展示了大腦複雜而神秘誘人的世界。嚴青博士在專研神經科學之餘,為中文讀者翻譯了這本書,是件可喜可賀的事。科學家探索自然界的奧秘,經常是從觀察自然現象入手。要從初看似乎雜亂無章的現象中抽取出內在的規律,可不是件易事,也是專研科學過程中最需要學的本事。
  • 解碼大腦電路是如何控制你的行為的
    小鼠大腦含有大約8000萬個神經元,全部被裝入一個大約榛子大小的空間。這些細胞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大小,它們之間的聯繫至少數十億。大腦依靠這個電路來解釋有關世界的信息,從經驗中學習並控制運動。他說,這是了解大腦功能的新方法。這項工作需要多個研究所的多個科學家團隊合作解決一個問題。斯沃博達認為,這種方法對於幫助研究人員解決神經科學中最複雜的問題是必要的。「大腦研究的重大進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這些類型的合作,」他說。繪製新的神經領域,在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已著手努力構建全面的神經圖,以揭示大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