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成功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

2020-11-26 生物谷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這種神經元細胞僅會出現在果蠅孵化之前。

研究者Claude Desplan說道,目前研究人員只能夠根據發育史來充分理解組成大腦的不同類型細胞的多樣性,大腦由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組成,儘管其共享相同的遺傳信息,但神經元能通過在每種神經元類型及其發育的某個階段開啟不同的基因集合來實現多樣性的表現。為了理解大腦細胞的多樣性,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果蠅進行研究,儘管其大腦比人類大腦要簡單地多,但卻能作為一種模型系統來進行相關研究;此前研究人員識別出了大約6萬個細胞和200種神經元類型能組成果蠅的視神經葉(optic lobes),該大腦區域能加工視覺信息,包括顏色視覺、物體和運動的檢測等。

圖片來源:Desplan Lab/NYU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果蠅大腦的視神經葉區域中神經元的多樣性進行了完全分析,同時創建了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並比較了成年果蠅大腦中的細胞類型及其在發育過程中的差異等。研究者利用最新開發的一種名為單細胞mRNA測序技術創建了這種發育藍圖,該技術能幫助研究者捕獲並對超過25萬個單一細胞進行mRNA的測序,同時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就能在發育過程中未每個細胞分配一種特定的類型。Neset ?zel博士表示,我們的數據集幾乎能夠完全解釋已知的視神經葉的神經多樣性,同時還能作為一種範例來幫助理解不同物種的大腦發育情況。

當研究人員創建了這種發育藍圖後,他們就能夠取得很多研究發現,首先他們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神經元類型,其在發育過程中僅存在於視神經葉的表面,但在果蠅孵化之前其能他通過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被移除。研究者Felix Simon表示,儘管我們並不理解這些此前未知神經元的功能,但具有相似特性的神經元(Cajal Retzius細胞)也存在於哺乳動物的大腦中,而且其對於合適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

研究者指出,相比成年神經元而言,這種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展現出高水平的分子多樣性,其能促進發育過程中的細胞與特殊的配對細胞形成連接,並能避免錯誤的發生,因此,儘管其在成年人大腦中的生理學特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其會因發育史而獲得不同的特徵和功能。本文對於研究人類神經發育障礙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神經迴路功能的中斷可能完全是由於某些遺傳程序的缺陷所致,而這些遺傳程序在發育過程中會短暫活躍。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形態看似相同的神經元或許在大腦的上半段和下半段會表達不同的基因,而這些差異或許能賦予果蠅一定的能力來對接收到的視覺信息進行不同的計算,比如天空和地面等。(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Özel, M.N., Simon, F., Jafari, S. et al. Neuronal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in a visual system developmental atla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879-3

相關焦點

  • ...創建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藍圖」 有望解釋大腦細胞多樣性的...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果蠅大腦中超過25萬個神經元進行分類,繪製出了大腦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發育藍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元細胞在發育過程中能夠表現出最豐富的分子多樣性,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此前未知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然而,María Llorens-Martín解釋說,他們使用了與神經元發育相關的其他蛋白作為對照,以確認DCX陽性細胞是新生的神經元細胞。María Llorens-Martín還指出,這些新生神經細胞的減少出現在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比澱粉樣斑塊、神經纖維纏結(兩大典型病症)的出現還早。她認為,如果可以刺激患者大腦中這類神經元的再生,或許有望治療這一疾病。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2019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製作一道新菜,廚師必須選擇食材並將其進行混合,從而實現不同的口味和質地,同樣地,成千上萬個基因多種不同組合的表達能夠創造並維持大腦中每種細胞多種多樣的「味道」,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Hodge等人通過研究報導了他們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這或能為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細胞類型提供一本分子
  • ...Devel:科學家成功「喚醒」沉睡中的神經幹細胞 解鎖大腦的再生...
    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幹細胞就會休眠,當機體需要修復時其很難再次甦醒,儘管能通過利用神經幹細胞來治療機體神經性障礙,但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找到了神經幹細胞「沉睡」的機制。,基因表達的起起伏伏或會讓神經幹細胞從睡夢中醒來,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理解大腦再生的潛力,並開發治療多種神經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 Nature解讀!科學家有望利用CRISPR-Cas9基因療法治療快樂木偶症候群!
    2020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出生時攜帶缺陷的母親UBE3A基因的嬰兒會患上一種名為快樂木偶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的罕見病,其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且治療非常有限的嚴重神經發育障礙。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困擾著人工智慧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他們一直在嘗試複製人腦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建思維機器的夢想激發了AI領域的許多創新,並且最近推動了深度學習的興起,深度學習AI算法大致模擬了大腦的學習功能。
  • 基因的隨機選擇決定你的大腦如何思考
    大腦中如此多不同的、高度特異的神經元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伯爾尼大學生物中心研究人員開發的數學模型表明,不同基因的變體使得這種隨機多樣性成為可能。科學家在《Cell Reports》中描述,儘管新形成的神經元數量不勝枚舉,但基因的異構體為神經元提供獨特、精確的特殊功能。大腦是我們身體最複雜的器官,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
  • 頂刊腦訊-第46周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
    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感覺皮層是記憶的重要基礎,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
  • 從「死胡同」到綻放光彩——Cre-Lox神經遺傳技術的20年 綜述
    編者按:  近年來,鑑別和操縱各類神經元功能的腦研究技術在神經科學領域引發巨大的關注,許多科學家們利用Cre-loxP重組酶系統研究大腦正常工作的機理及各種腦疾病的起因。20世紀90年代初,還在做博士後研究的華人科學家錢卓開始探索Cre-loxP重組酶系統用於腦科學研究。當時,許多同行,包括他的導師都認為這將是一條死胡同。有趣的是,錢卓成功了。20年後,Cre-loxP重組酶系統介導的神經遺傳技術成為了腦科學領域的基本技術平臺之一,為基因在各腦區的特異性敲除、轉基因表達、腦彩虹影像、逆轉錄病毒神經網路示蹤、大腦透明技術、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 「Nature子刊」裡程碑!人類蛋白質組高嚴格性藍圖公布
    (HGP)草圖公布十年之後,人類蛋白質組組織(HUPO)於2010年啟動了人類蛋白質組計劃(HPP),為全球合作、數據共享、質量保證和增強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組的準確注釋創建了一個國際框架。現在,在HPP成立十周年之際,科學家公布了90.4%的完整高嚴格性人類蛋白質組草圖。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最近,科學家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學的第一個序列草圖。
  • 基因療法產生新的神經元來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亨廷頓舞蹈病(HD)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異常的舞蹈症,是由亨廷頓(Htt)基因突變和大腦紋狀體區域的神經變性引起的。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前教授,現領導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的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HD小鼠模型中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該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2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科學家利用iPSC神經元等位基因特異性開放染色質闡明功能性疾病變體
    科學家利用iPSC神經元等位基因特異性開放染色質闡明功能性疾病變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2:59:56 美國北岸大學Jubao Duan和芝加哥大學Xin He研究團隊,合作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Nature:神經傳輸物質的釋放
    神經傳輸物質在神經末梢的釋放是由鈣離子的流入觸發的,其流入是響應於神經脈衝進行的——可以是自然進行的,  也可以是作為動作電位進行的。在後一種情況下,釋放是快速的(和同步的)或延遲的(非同步的)。Jianyuan  Sun等人利用遺傳學和電生理學工具,將同步和非同步釋放區分了開來,並且提出二者存在獨立的鈣傳感器。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暨南大學陳功團隊開發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近日,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現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亨廷頓舞蹈症小鼠模型中再生新神經元來達到運動功能修復和生命延長。鑑於我們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元都被膠質細胞環繞,因此這種在腦內直接把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神經元的新型神經再生技術比外源性幹細胞移植方法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神經再生的效率很高而且沒有免疫排斥反應」。 陳功博士是利用大腦內源性膠質細胞通過表達神經轉錄因子來直接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的早期先驅者之一。
  • Science|華大基因聯合瑞典科學家構建大腦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目前,HPA下的組織圖譜(The Tissue Atlas)僅僅包含有限的幾個人類大腦區域(大腦皮層、海馬、尾狀核和小腦)的數據。正因如此,我們迫切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增進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動力學背後複雜的分子過程的理解。該研究成功地構建了哺乳動物大腦的基因圖譜,是對現有的若干個大腦圖譜項目的重要補充。
  •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讓人們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美國科學家開發強化神經細胞基因表達新技術
    美國科學家開發強化神經細胞基因表達新技術 2008年12月17日 11:06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細胞》雜誌上,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在開發可選擇性地提高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的新技術,藉以治療精神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 終於實現:繪製大腦神經纖維路徑交叉點,創建大腦真3D不難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來自德國、荷蘭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使用散射光來繪製大腦中的神經纖維路徑交叉點,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X》期刊上,研究展示了在透射顯微鏡中光散射以及它在人腦中揭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