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管天管地,管不著人放屁。但相信大家都有過因為放屁而引起尷尬的時刻吧:小時候在課堂上,突然「噗」的一聲,全班同學都跟著這個聲音尋找位置,然後對著你小;上班了,在開會或者比較嚴肅認真的場合,突然放了一個屁,小知識想像一下,可那個都會覺得很尷尬吧,所以在日產生活中,微量避免放屁帶來的尷尬,很多人都會憋屁。
而一般來說,你想放屁的時候,憋住了,大多都是能憋住的,而憋了一小會之後,也就不想了。你有咩野想過,被你憋回去的屁,都去哪兒了呢?所謂的屁,到底是什麼呢?經常憋著屁不放,對身體又沒有傷害?不妨帶著這些問題,繼續往下看,你就能知道答案了!
被你憋回去的屁都去哪兒了?
放屁,也叫排矢氣,是人體很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其實不僅如此,這個「屁」其實跟嗝一樣,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外界的空氣會順著我們張嘴和閉嘴,進入到體內,還由於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體內堆積的氣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一些氣體,這些氣體有有的會通過打嗝的方式排出去,有的則會同腸道的蠕動向下運行,最後由肛門排出,由於括約肌的作用,還會發出響聲,也就是屁聲。
被你憋回去的屁,其實就是沒有排出這些氣體,有一部分會知難而退,重新回到腸道內,在被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最終會經由肺部,進入呼吸系統最後通過口腔中排出,可能有口氣也跟經常憋屁有關;另外一部分的屁就會躍躍欲試,最終還是會被順利的從肛門排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及時憋也憋不住的原因。
為什麼有的人放屁聲很大,有的人放屁都沒聲呢?真的是臭屁不響、響屁不臭嗎?其實,若是常吃含有澱粉類食物,例如紅薯,食物在被消化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量比較多,所以放屁的聲音也會比較響,但不臭;而若吃蛋類、脂肪豐富的食物,就容易產生糞臭素、揮發性脂肪酸,起量較少,雖然聲音不大,但臭味卻很重。
那麼,經常憋屁,對身體有害嗎?
上面也說過屁是什麼東西了,產生氣體的是胃部,分泌胃酸分解食物,大哥也是「迷路」的屁,腸道內的維生素繼續分解食物,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甲烷,屁中約有21%的氫氣、9%的氧氣、59%的氮氣和4%的二氧化碳等,偶爾的憋屁對身體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若憋屁憋習慣了,可能就會引起一些問題了。
吃進去的食物被分解後產生的氣體,會不斷的堆積,形成一度氣壓,都達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放屁,經常憋著,肚子就會脹脹的,容易腹脹;而腹脹到一定程度是就會引起腹痛,這就會影響腸胃的正常功能了;時間一久還可能形成便秘;體內廢氣太多上逆的話,還會弱化肝臟的排毒的能力,所謂「有屁不放,憋壞五臟」還是有道理的,有屁就放,還是不要憋的好。
建議:頻頻放屁,很是尷尬,自愛日常生活中不妨超吃點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像蘿蔔、白菜、豆薯類等,適當的吃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平時也可以經常按摩按摩腹部,促進血液循環。加快代謝的速度,也能有效緩解腸氣。
綜上所述,被你憋回去的屁其實還是會慢慢排出來的,方式可能不一樣而已,而經常憋屁,對身體可不是一件好事。若是除以電梯、地鐵等這種很多人的公共場合,適當的憋屁也情有可原,但是在開闊的空間就不要一直憋著了,有屁就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