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本是專屬單身人士的稱謂,可如今,不少已婚人士卻因感情、工作等諸多因素,在「減負增收」生存壓力之下,成為處境尷尬的「已婚光棍」族。
北京IT職員張建勳就是這樣一個「已婚光棍」。和妻子結婚兩年,張建勳卻過了足足一年半的「光棍」生活。
2011年,新婚燕爾的張建勳應公司項目需求前往湖南出差。「本以為也就是去個把月,沒想到一待就是1年,如今何時能回家還是個未知數。」張建勳說。
「不能享受單身貴族的灑脫自由,也體會不到婚姻生活本該有的溫暖幸福。」長期身在外地的張建勳,與老婆溝通聯絡的方式依賴於虛擬的電話和網絡世界。
「公司負擔的公積金並不高,我要還房貸,出差可以獲得一些補助,還能對升職有利。」張建勳苦笑道。
這樣的「牛郎織女」現代版故事正在中國大都市裡頻繁上演。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有車、有房」成了結婚的必要條件,結婚成本大幅上升;部分私營企業福利制度的缺陷,導致員工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激烈的人才競爭導致就業壓力增大……人們不得不犧牲某些個人利益來維持穩定的工作。
不僅僅是在異地生活的夫妻長期聚少離多,有些同處一室的夫妻也因為各自原因像單身漢一樣生活著。
已婚的鄭凱龍是北京的一位「的哥」,開「夜班車」,他的媳婦是「的姐」,開「白班車」。開同一輛車的兩人,只有在交接班的一個小時能見到面。同住一個屋簷下,卻成了「觸不到的愛人」。
伴隨城鄉收入差距的加大,許多農民不得不遠離親人,不遠萬裡到城市打工,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已婚光棍」。
目前在南京打工的徐猛,獨自到城市闖蕩了10餘年,妻兒卻留在蘇北地區的老家生活。「僅靠種地是沒辦法供孩子上大學的。家裡老人和孩子都靠妻子一人照顧,這麼多年挺對不起她的。」徐猛無奈道。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現代社會高度緊張的競爭狀態和生存壓力,倒逼著奮鬥在路上的年輕一代,不得不選擇「精神與情感生活的讓位」。
長期維持「光棍」生活,對於已婚夫妻而言無疑非「常態」,也產生一系列惡果。
「長時間生活不同步,雖然住在一起,但是缺少交流,感情慢慢變淡了,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產生矛盾,相互越來越不理解。」鄭凱龍抱怨,這樣的日子過久了,卻開始忘了奮鬥究竟是為了什麼,「生存下來了,卻沒了生活」。
專家指出,夫妻長期兩地分居,感情淡化,久而久之,安全感降低,離婚率不斷升高,不僅不利於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也會影響社會穩定和諧。
在各種制度門檻和近乎遊戲的生活規則之下,沒有豐厚的收入託底的人們,日子過得越發艱難,物價的高企,房價的上漲,孩子入學的艱難……各種複雜的因素意味著,「已婚光棍」隊伍尚在「壯大」。
夏學鑾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用人單位福利保障制度的監管,保障員工的基本利益;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就業機會,解決其燃眉之急;大力支持農村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使其真正安居樂業。(張旭、徐妍、任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