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吃」汙水,納米系統給海水降溫,武漢車谷兩企業科技利器有...

2021-01-15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簡俊暉 通訊員張敏 李正東)工廠排放廢水時,要對所含鹽分進行處理才能達標,但處理成本較高,困擾著相關企業。近日,位於武漢經開區啟迪協信科技園內的大力(武漢)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山東一家化工企業達成1億元項目合作意向,由大力公司向山東工廠輸送生物除鹽技術,低成本處理其工業生產中的廢水並達標。

「當前,國內工業廢水除鹽有很多技術,比如蒸發法、電滲析法等,但其成本都比較高,很多企業難以承受。我們引進消化的生物法除鹽技術,運用成本低,具有經濟價值和社會生態效益。」大力環保CTO劉德剛介紹,高鹽廢水是指廢水的總含鹽量大於1%的排放廢水,成分複雜,對微生物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此該廢水處理技術難度,比普通汙水處理要大得多。「針對一般企業難以處理高濃度汙水,我們採用生物處理法,幫企業降低廢水處理成本的同時,還降低環保運維費用,並且安全高效。」

大力環保科技人員正在工作

劉德剛介紹,微生物面對各種汙染廢水,能夠通過變異適應各種環境,且新陳代謝能力好,因此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處理各類高鹽廢水。「微生物新陳代謝過程中,會大量降解有機物,而部分無機物也會被細菌吸收到微生物內,微生物死亡後形成汙泥,從而達到降解廢水中高含量汙染物的目的。」據悉,處理過的廢水,通過淨化後,還可再次應用於工業領域。

據了解,大力環保曾多次參與起草國標和行業標準,在環保領域有不少技術突破。2019年,大力環保與日本小木曾建築株式會社達成戰略協議,引進日方生物除鹽技術,加快在中國市場落地和應用。並計劃三五年內在環保領域做到年產值10億元的規模。

潤德公司的仿生專利技術應用效果展示

同樣位於武漢經開區啟迪協信科創園的另一家企業,其一項專利成果可消納近海熱汙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還可創造百億規模價值。近日,武漢潤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廣核籤約,擬在沿海核電站應用其研發的納米仿生技術,解決海洋熱汙染問題。

「核電機組發電後產生的溫水排入海洋,可能產生民間俗稱的『海鮮湯』,甚至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滅絕,並導致海洋藻類生物瘋長,威脅核電運行安全。」潤德合伙人章先濤介紹,該公司運用納米仿生技術,在核電站搭建一套海水淡化系統,對海水降溫,解決熱汙染的同時,還能獲得淡水。該技術已取得發明專利授權,現已同中廣核籤訂協議,準備應用。章先濤說,納米仿生技術還可延伸至汽車節能、汽車尾氣熱能轉化利用等領域,在武漢經開區也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微生物主要通過自身代謝活動發揮作用,因此,微生物的活性影響著生態系統的運行,對於以微生物為核心的汙水生物處理系統的運行效果至關重要。然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在受到外界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時,正常的代謝活動容易被幹擾,相應的功能效用就會隨之下降。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胡勇有教授說,人類活動對河道自然形態和生態系統的幹擾破壞,以及過量的納汙導致河道水體供氧和耗氧失衡。在水體缺氧乃至厭氧條件下,汙染物不斷的轉化並產生氨氮、硫化氫、揮發性有機酸等惡臭物質以及鐵、錳硫化物等黑色物質,導致受汙染的河道水體出現黑臭。改善河道水質的基本思路是截汙、治水、清淤、補水和管理。其中治水的環節尤為重要,也是最大的難點之一。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Logan的研究組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試圖將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該項技術未來還可能實現海水淡化。  科技的發展能令許多塵封的夢想照進現實。一塊看上去如此「微小」的電池,究竟隱含了怎樣「巨大」的能量?
  • 【技術前沿】納米材料對汙水生物處理的影響
    為了尋找納米材料對汙水生物處理過程的影響,筆者利用多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通過比較不同納米材料作用下汙水生物處理的效果、微生物菌群和微生物代謝產物的變化,分析納米材料對汙水生物處理過程的影響機制。而Linlin Hou等研究了人工汙水處理過程中Ag NPs的去除和其對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響。研究表明,最大投劑量的Ag NPs(0.5mg/L)不會對COD和氨氮去除效果有很大影響;而氨氮的去除效果在試驗初期下降,隨後又迅速恢復。向汙水處理系統中投加某些納米金屬則會提高脫氮除磷的效果。席宏波等研究發現Fe NPs可以吸附水中PO43-,增加投加量能增大對PO43-的吸附。
  • 首批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出爐! 生物科技佔據兩席
    歷經重重篩選,首批科創板IPO企業受理名單正式出爐。3月22日,上交所披露的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分別為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天奈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寧波容百、和艦晶片、安翰科技、武漢科前生物。
  • 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實驗室 可淨化汙水
    更誘人的是,據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網站消息,該項技術未來還可能實現海水淡化,成為「一舉三得」的技術。 汙水處理費時、費錢還消耗大量能量,基本是個只投入不產出的行業,也是讓各國政府頭疼的一大難題。有數據稱,5%的電力消費被用於汙水處理。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降溫新材料、超算模擬、女性特殊菌、發光二極體
    ——《環球日報》2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三千米水深海上試驗課題組供圖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
  • 鶴崗鋁合金兩層恆溫運豬車 長途豬苗轉運車哪家好
    貨廂7米長東風畜禽運輸車:廂體內部分兩層陸間,側開通風窗,廂體帶自動噴水降溫系統,頂板電子通風系統,頂板用保溫板製作冬暖夏涼滿足運輸需求,二層液壓板升降系統裝卸更方便快捷,方位溫度 控系統讓您掌控,駕駛室空調,ABS,行車記錄儀等高配置讓您使用無憂!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汙水發電兩不誤
    雖然目前該產品還在不斷改進,尚未投入商業化生產,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它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洛根率領的一個研發小組宣布,他們研製出種新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用水和電源。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ologicalFuelCells)並非剛剛出現的一項技術。
  • 歐盟納米技術在汙染土壤和汙水治理中的應用
    歐盟納米技術在汙染土壤和汙水治理中的應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儘管工業化為人類生活改善提供了大量的積極正面影響,但也遺留下許多需要治理的汙染場地和汙水,歐盟及其成員國每年花費在治理汙染土壤與汙水的資金投入已超過60億歐元。
  • 無臭豬舍、水生物修復水環境……大批環保科研項目亮相武漢科技...
    楚天都市報11月20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曹廣戈)養豬的豬舍兩米聞不到臭味、水生植物用於生態修復……今日,「2020年第六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農業與環保專場活動」在武漢市洪山賓館成功舉辦。《微生物技術在畜禽健康養殖中的應用》等7個農業與環保項目進行現場路演,《生活汙水景觀生態處理技術》等12個項目現場籤約,籤約金額超過6.6億元。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21家科研院所的150餘項最新成果現場發布。
  • 納米平板陶瓷膜汙水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裝備通過鑑定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018年1月30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廣西碧清源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研發的「納米平板陶瓷膜汙水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裝備」環境保護技術成果鑑定會。由中國工程院彭永臻院士、清華大學黃霞教授、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王家廉教高、北京排水集團甘一萍教高、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宋桂傑教高、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鎖定教高、北京北排膜科技有限公司艾冰副總經理等專家組成鑑定專家委員會。經鑑定,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為汙(廢)水處理提供了一種高效實用的工藝及設備,在陶瓷膜汙(廢)水處理應用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利用微生物燃料電池淨化汙水及脫鹽
    日前,美國化學會旗下的《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了一篇關於利用微生物燃料電池同步淨化汙水
  • 中新廣州知識城規劃1.1平方公裡「中國納米谷」,四大園區集聚納米...
    「納米創新集群」,形成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建成「中國納米谷」。據悉,粵港澳大灣區納米創新產業集聚區依託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設,將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納米科技人才團隊和高端項目,未來將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納米創新集群」,形成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建成「中國納米谷」(China Nano Valley)。
  • 工業汙水處理設備張家口定製廠家產品的生產方法有幾種
    分解代謝產物,在此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汙染物被微生物降解去除。電滲析用於溶液脫鹽電滲析主要用於苦鹹水脫鹽和海水淡化。因為吃水乾淨是關乎所有民眾生存的首要因素,這也就會用到農村一體化汙水處理裝置得到有效的清理。除鐵後水中含鐵量.mgL,含錳量小於.mgL,符合飲用水標準。回流口,向下衝洗的方法。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多種膜過濾汙水 微生物「吞吐」淨化 高...
    湖畔建一體化淨水站,就地淨化汙水;利用生物菌「吃」掉水裡的氮、磷、鉀等導致水源富營養化的礦物質;運用智慧水務平臺,在線監控保障設備正常運行……19日,市政協專項視察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治汙治水推進情況,記者跟隨市政協委員一起,探訪了我市多個高科技治水項目。
  • 汙水資源回用中膜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走向
    反滲透海水淡化工藝能源效率比蒸餾過程提高一個數量級,如今,反滲透工藝提供著0.38億噸/天的淡水,大約佔據全球海水淡化市場份額的60%(其市場份額還在提升,並將逐漸取代熱法)。據「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海水淡化產能為100.88萬噸/天,過去4年的複合增長率為9.21%。
  • 「武漢建築軍團」再攀國際高峰 珠海長隆海洋科學樂園、武漢東湖深...
    (資料圖片,中建三局供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思名 軍偉 宇太武漢建築技術再迎高光時刻——11月23日,龔曉南、肖緒文、陳湘生、謝先啟、徐建、呂西林等6位院士參加中國建築集團在漢舉行的科技成果評價會,中建三局建設珠海長隆海洋科學樂園、武漢東湖深隧工程中創造的技術,被專家們認定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 光谷渡江發展,新城建設提速,打造武漢「星谷」新洲蓄勢待發
    武東之上,「光谷」與「星谷」緊密攜手的格局漸顯。半小時的生活圈,讓光谷上班的青年,青睞在新洲買房居住,在航天基地入駐的企業,也可以便捷地到光谷進行交流合作。根據規劃,連通光谷未來城和航天基地的光谷長江大橋為公鐵兩用橋。雙橋鼎立,左右並濟,推進航天基地與光谷無縫對接,同時四通八達的新洲區交通內網,也已成規模。
  • 微生物燃料電池 讓汙水發電!
    讓汙水發電,將其看做一種能源,回收其中的能量,是一種很好的節能方法。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可以將汙水作為底物進行發電,將其中蘊含的能量回收,可解決汙水處理廠的電耗問題。MFC既可用於處理廢水有機物,也可用於廢水脫氮除硫,甚至可用於處理難降解有毒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