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句名言,道出了人生中最美好、也最無奈的一件事:人因擁有生命而美好,但這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
正是因為這個緣由,歷史上有無數人都曾發問:人到底有沒有靈魂?人死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如果人有靈魂,那死後還會有意識嗎?這類問題,在哲學範疇中通常被認為是無解的神秘主義問題。雖然歷史上有許多人做出過自己的回答,但只有一位真正的勇士,在將他的生命全部燃燒給化學事業後,又在最後一刻,用生命去回答這個問題。這位化學家,就是拉瓦錫。
拉瓦錫是一位法國貴族,他一生的成就汗牛充棟,25歲就成為院士,但其中以他的巨著《化學概要》最有代表性。拉瓦錫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化學從一門定性科學,提升到了定量科學的高度。正因為此,他被人們譽為近代化學之父。
例如,在拉瓦錫之前,人們雖然已經對氧原子和氫原子等這樣的原子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但還不能夠精確測算其原子質量、電子層數量以及電子層密度等等這些定量參數。不能計算這些,就會對化學的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這些問題,就是拉瓦錫突破的。
不過,拉瓦錫在晚年,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當然,這是一個時代變革帶來的錯誤,也不能過於怪罪拉瓦錫本人。拉瓦錫具備強大的科學頭腦,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和一個不足。拉瓦錫的缺點是非常貪財,拉瓦錫的不足則是他雖然在科學上很有建樹,然而在其它領域卻幾乎是空白。
拉瓦錫家族原本就是貴族家庭,很有錢,他成名後,通過各種發現、發明和專利,又獲得了巨額財富,然而因為他天生貪財,不知道合理地、有節制地獲取利潤,所以在牟利方面,他一直沒有收斂。他為了牟利,想盡辦法獲得了當時的一個肥差:包稅官。這是當時法國一個管理稅務的高級職位,可以撈到很多油水。不過,如果放在平時,拉瓦錫即便如此,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他擔任包稅官的年代,恰恰是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
像拉瓦錫包稅官這樣的肥缺,是當時革命群眾眼中最見不得的位置。這時候,拉瓦錫身上的不足,就體現出來了。但凡他有任何一點頭腦,都不會繼續在這個位置上繼續坐著,然而他卻一點這種頭腦都沒有。法國大革命後,拉瓦錫被革命派判處死刑,並且要斬首示眾。
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行刑的日子到了,他在將一生都獻給化學事業後,又對當時負責行刑的人說,希望能夠配合自己完成一個空前絕後的實驗:為了驗證人在死後,還有沒有意識,拉瓦錫希望劊子手看一看自己死後,眼睛是不是睜開的,如果是睜開的,會不會眨眼睛,如果眨眼睛,眨多少次。
當時許多民眾其實是同情拉瓦錫的,只是那些反對派非常痛恨他,這位劊子手答應了他,配合他進行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拉瓦錫竟然在死後又眨了十一次眼睛。拉瓦錫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這個實驗,實驗說明,人在死後的短時間內,很可能還有意識。雖然不能確定,這種意識是有意的,還是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