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一瓶番茄醬就在你面前,
你卻倒不出來!
炸薯條是很受人們歡迎的一種食物,尤其搭配酸甜可口的番茄醬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但是面對顏值頗高的瓶裝番茄醬,每次倒番茄醬總是費時費力倒不出,真是讓人崩潰。
為什麼要用瓶裝番茄醬呢?H J Heinz在1969年將他的番茄醬裝進透明玻璃瓶裡出售,他的這一創舉是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調味醬,展示自己產品純淨無雜質的特點。
確實,透明玻璃瓶裝的番茄醬看起來都挺不錯,但用起來卻並不怎麼方便。從玻璃瓶裡倒番茄醬從來都是件麻煩事,尤其是瓶子裡所剩不多的時候。如果輕輕的倒,瓶子裡的番茄醬老是賴著不出來,用力一拍,結果就出來一大坨。。。
如果瓶子裡瓶裡裝的是水,把水倒出來簡直易如反掌。番茄醬也是液體,為什麼倒不出來呢?
這到底是什麼原理?
圖片來源:高分子流變學
其實這與番茄醬的物理特性有關。人們最常見的液體,比如水、油、還有酒精,會對力的作用產生線性反應,如果我們用幾倍的力去擠它們,它們就會以幾倍的速度流出來,它們被稱為牛頓流體(牛頓流體:任一點上的剪應力同剪切變形速率之間滿足線性函數關係的流體)。但是番茄醬卻是非牛頓流體(非牛頓流體:是剪應力和剪切變形速率之間不滿足線性關係的流體),同樣的還有牙膏、血液和塗料這類的液體都是非牛頓流體,都不會對力的作用產生線性反應。當它沒怎麼受到應力的時候,會保持很濃稠的狀態,甚至感覺更像軟軟的固體,而當受到足夠多應力的時候,它粘度降低,流動性突然變好。也就是說它們的濃度會根據你用力的大小,時間長度和用力速度改變,具有剪切變稀的性質。於是,猛拍的時候就會悲劇了。。。
剪切變稀效應是什麼呢?
大多數高分子流體屬於剪切變稀的假塑性流體。
各種類型流體的流變曲線
「剪切變稀」是假塑性流體的典型流變行為,與材料的結構特點緊密相關。當高分子鏈在平衡態,處於捲曲的無規線團體時,分子鏈構象接近高斯鏈構象。當在外力或外力矩作用下流動時,內部分子鏈的構象被迫發生改變。「剪切變稀」的機理可以認為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內部原有的分子鏈纏結點被打開,或者使纏結點濃度下降,使材料粘度下降。
番茄醬屬於非牛頓流體中的剪切變稀流體,它的粘度不是常數,簡單來說就是當它沒怎麼受到應力的時候,會保持很濃稠的狀態,而當受到足夠多應力的時候,它粘度降低,流動性突然變好。碰上這種吃硬不吃軟的,只有快速攪拌或用力拍打,就會變稀。
同時由於分子鏈的運動具有鬆弛特性,被改變的構象還會在流動中局部或全部地恢復。所以每次倒番茄醬時都得用力拍。
若流動很慢,體系所受的剪切應力或剪切速率很小,分子鏈構象變化慢,另外因為流動速率慢,使長鏈高分子偏高原來的平衡構象。取向的高分子間內摩擦減小,相對流動阻力減小,體系宏觀粘度下降,於是出現「剪切變稀」的假塑性現象。
原來吃個番茄醬還得知道這麼多知識呢!現在終於知道如何優雅地吃番茄醬了。
簡單說,有以下幾個步驟:
1、搖一搖:蓋好蓋子,把番茄醬中分散的固體搖晃均勻,讓番茄醬變稀。
2、倒過來:保持蓋著蓋子的狀態先把瓶子倒過來,把番茄醬先弄到瓶口附近再說。
3、小心傾倒:打開瓶蓋,從直立的狀態開始慢慢傾斜瓶子。可以傾斜45度,並輕柔地拍打瓶底,直到番茄醬順利流動。
總之要記牢,番茄醬在拍打中會自動變稀,所以別使那麼大勁。
除了像番茄醬這樣剪切變稀的非牛頓流體,有沒有剪切變稠的非牛頓流體呢?
舉個例子,在我們的意識中,口香糖這種軟軟的物質只適合在嘴裡嚼,但是幾片口香糖能開椰子簡直神奇了。將剛咀嚼好的口香糖捏成一錐形,接著舉起椰子,用力往口香糖上砸,發現口香糖已經完全嵌入到了椰子殼中,而且椰子殼還開裂了條縫。如此反覆幾次,椰子就能被破開。
這是什麼原理呢?
口香糖中有一種膠基的成分,屬於非牛頓流體中的剪切增稠流體,對於剪切變稠型的非牛頓流體,流體的粘度會隨所受壓力或剪切的增強而增加,甚至成為暫時性的固體。這種流體在大的外力作用下粘度變大,外力越大,粘度就越大。
脹流性流體粘度的改變,可以認為和它內部的結構有關,即發生剪切增稠時,流體內部形成了某種結構。當口香糖受到強烈撞擊時,粘度會瞬時增加,此時就表現得像固體一樣堅硬,以至變得比椰子殼還堅硬,從而戳進椰子殼中並讓其開裂。而如果外力作用小而緩慢,就會表現得和普通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細心的研究者發現,發生剪切變稠時,這種流體在發生增稠時體積會略微膨脹,所以剪切變稠流體也叫脹流性流體。
和假塑性流體相反,脹流性流體的主要特徵是剪切速率很低時,流動行為基本上與牛頓流體相同,剪切速率超過某一個臨界值後,剪切粘度不是隨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減小,而是剪切速率越大,粘度越大,呈剪切變稠效應。
脹流性流體通常為多相混合物,粘度的改變與材料內部結構的改變有關,比如海灘上的溼沙,是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在沒有外力作用或者外力作用很小時,不規則的泥沙緊密堆積,泥沙間有一定空隙,內部有流體,起潤滑劑的作用。當一腳踩在沙子上,原本緊密堆砌結構被破壞,泥沙顆粒間產生「錯位」使得空隙增大,體積「膨脹」;原本對泥沙顆粒流動起潤滑作用的流體滲入下方空隙中,流動發生紊亂,阻力增大,流動更加困難。海灘上滲入海水的沙面比幹沙子易於行走,就是這個道理。
腳踩海灘汀線時發生的變化。圖片來源:高分子材料流變學。吳其曄,巫靜安編
非牛頓流體聽起來是一種很高級的感覺,但其實它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物質。了解非牛頓流體,生活中許多奇奇怪怪的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解釋。
Tips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