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研究室副主任陳建新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讓「嫦娥」適應極熱極寒環境(五四獎章獲得者)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著陸,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引發全世界關注熱議。

  登陸月背,有很多困難要克服,其中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探測器的溫度控制。月球表面的環境極端惡劣,月壤溫差高達300多攝氏度。而嫦娥四號探測器能承受的工作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到50攝氏度之間,如果「嫦娥」的「體溫」出現異常,探測器隨時可能「休克」。

  陳建新(見圖,資料照片),就是讓「嫦娥」在月背保持正常工作「體溫」的人。他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室副主任、嫦娥四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

  2007年,陳建新博士畢業,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投入到我國探月工程中。2008年,我國探月二期工程著陸巡視任務進入實質研製階段,其中,研製中的嫦娥三號將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嫦娥三號預計降落的月球正面虹灣地區,面臨著苛刻的熱環境考驗,熱控分系統是其中技術難度最大的分系統之一。表現突出的陳建新被委以重任,擔任熱控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鑑,一切都要靠自己一步一步來。」陳建新說,大家滿腦子都在想方案。在嫦娥三號初樣熱平衡試驗期間,為確保順利完成我國首次探測器月夜熱平衡試驗,他和團隊24小時輪班作戰,兩個多月沒回過家。

  經過陳建新和團隊的努力,嫦娥三號在國際上首次採用月球重力驅動兩相流體迴路技術,攻克了某熱源綜合利用技術,解決了嫦娥三號的月夜生存難題;攻克了遠紅外加熱裝置準確建模分析和極端瞬態熱流計標定等技術,解決了探測器地面熱試驗驗證難題……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點被突破,保證「嫦娥」冷暖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考慮,最終確保了嫦娥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軟著陸於月球。「當嫦娥三號探測器著陸月球,玉兔號巡視器從軌道上下來,『踩』上月球地面的時候,我的心撲騰撲騰跳個不停。」陳建新說,「就跟自己親自踩在月球上一樣。」

  嫦娥三號著陸成功了,探索的腳步並未停歇。2015年,人類首個月背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任務立項,熱控技術再一次成為決定任務成敗的關鍵,因為這次面臨著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達330攝氏度晝夜溫差的熱環境考驗,著陸區高低溫邊界更為惡劣,月背地形崎嶇多山,又帶來熱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需解決晝夜月壤溫度測量及月夜採集系統供電的工程難題。

  陳建新帶領團隊再次出發,從核心技術、熱分析仿真方法、地面驗證試驗手段等幾個關鍵環節開展調研,逐個研究。在嫦娥四號任務飛控期間,為了對在軌遙測數據進行監視、判讀和及時反饋,他帶領團隊在飛控中心一幹就是4個月,為了讓著陸器和巡視器探測更多的科學目標,他們不分晝夜地「盯著」探測器,把試驗現場、飛控大廳當成了「家」……

  國際首次建立某溫差電池與月球重力驅動兩相流體迴路耦合的熱電高效利用技術體系,解決330攝氏度溫差環境下穩定熱電聯供系統難題,實現月夜無光照條件下月壤溫度測量系統的電能供給;創新建立了月壤三維全瞬態熱模型,突破探測器休眠和喚醒自主熱適應技術,解決嫦娥四號在極熱極寒條件及崎嶇地形下的「月背生存難題」;突破月壤傳感器測溫網絡技術,國際首次獲取了月背月壤的晝夜溫度,為後續月壤採集、人類月球探測提供重要的科學數據和中國智慧……這一次,陳建新和團隊的收穫更為豐厚。

  掌控冷暖,領跑世界,如今陳建新已帶領團隊實現了3項國際首創,填補了3項國內空白,編制太空飛行器核心技術文件200餘項,大力支持了我國探月工程的順利開展。「航天事業是一個光輝的事業,值得我去奮鬥一輩子!」陳建新說。

  李昌禹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
    本文原標題:《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奔月夢想 國家力量》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排頭兵」航天技術創新的「引擎」之一航天總體設計人才的「搖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
  • 航天科技五院總體部積極研究和進行機制體制調整
    當前,以建設大型宇航科研生產聯合體、全面提升科研生產能力為目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正在積極研究和進行機制體制調整。面對型號科研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後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總體能力提升的需求更加緊迫。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明確提出,要認真研究關於如何加強總體能力建設的問題,要求「一定要牢牢繃緊『提升總體能力』這根弦」。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宇航系統總體重組 集團改革加速
    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將重組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總體設計部、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組建遙感衛星總體部,打造「一個創新中心+兩類總體單位」的頂層架構。華創證券指出,五院全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主承包商,北鬥三號系統剛剛在7月31日正式開通。本次五院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是航天科技集團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五院旗下上市公司中:中國衛星專業從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研製、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及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服務。康拓紅外已將應用於衛星姿態控制的紅外線探測技術引入鐵路車輛安全領域。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改革,上市公司影響幾何?
    來源:中國證券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8月15日消息,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本次改革通過重組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總體設計部、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組建遙感衛星總體部,進一步優化宇航業務體系,加強總體能力提升,打造「一個創新中心+兩類總體單位」的頂層架構。
  • 產業觀察員海霞播報——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與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
    當天下午,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院長才泓冰、執行院長史卓琦一行率隊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參觀調研,與五院總體部的關暉總師,軍民融合辦公室徐浩博士、孔鵬博士等專家就衛星產業鏈和衛星遙感綜合應用及合作進行座談交流。才泓冰和關暉分別介紹了產研院和五院的發展歷程和職能。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辦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歡迎儀式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剛剛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經過一天舟車不停的奔波,於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誕生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五院在航天城玉琮廣場隆重舉行歡迎活動。五院院長張洪太、院黨委書記趙小津等院領導,院綜合管理層部門及京區各單位領導、員工代表等共500餘人參加了歡迎儀式。
  • 仰望最亮「星」 勿忘造星人——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科研人員在確認新型高功率太陽翼狀態(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題:仰望最亮「星」 勿忘造星人——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新華社記者白國龍近年來,中國在通信衛星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與進展,讓廣袤的太空中閃爍著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榮獲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以原始創新提升...
    日前,在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企業獎。中國工業大獎是我國工業領域國家級最高獎項,主要授予代表我國工業發展最高水平的工業企業和項目,對引領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製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聚焦「雙一流」目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所長王小軍表示:「高質量完成了『十三五』任務目標。」LIPS-300電推進系統產品「十三五」期間,510所將電推進系統作為「縱向提升」的典型產品,制定了詳實的發展策略,給予充分資源保障,得到了所領導、所機關和相關研究室的高度重視和各級管理技術人員的嚴格執行。五年來,510所電推進技術能力顯著攀升,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難題,連續獲得多項省級、國家級獎項。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航天科技集團資產證券化提速 旗下上市公司擬收購航天五院9.68億資產
    目前各大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也顯現出「梯度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中航工業的資產證券化率已經超過66%,而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則為20%左右。作為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企業,康拓紅外被注入航天五院資產轉型智能裝備也讓整個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提速。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為神舟十二號定製一顆「新大腦」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韓阜業、王超、符馬林前 言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的宏偉目標正式開啟,作為飛船「大腦」的設計者,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正按照十九大報告中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在新起點上發起衝鋒——為神舟十二號定製一顆「新大腦」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
    【點擊右上角加&39;,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掀開了五院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新系統、跨領域、前沿性創新中心,強化新體系構建和重大專項培育,支撐國家航天發展規劃制定和裝備體系論證。
  • 航天科技五院:「中國坐標」閃耀星空
    關鍵器部件100%國產化 管理創新賦能高效組網航天科技五院:「中國坐標」閃耀星空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點亮北鬥的,是中國航天人26年的不懈努力。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中堅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蹚出了一條獨立自主、創新超越的道路。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航天精神 薪火相傳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了解到,幾十年來,西安分院幾乎參與了我國迄今為止的所有重大航天活動,見證了我國空間技術與航天事業發展的進程,航天精神在這裡生根、發芽,激勵著西安分院的一代代航天人勇敢追夢。 據西安分院院長李軍介紹,西安分院的發展與國家空間事業發展同步,記載著幾代航天人奮鬥的艱辛與輝煌。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中國造星人—新聞—科學網
    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正在討論通信衛星相關技術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22星連續成功發射、7星出口四大洲,在國際通信衛星領域叫響「東方紅」品牌;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年輕團隊,拿獎拿到「手軟」: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等,團隊成員更是先後榮獲了「全國傑出工程師」「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獎」「航天功勳獎」等重大榮譽……
  • 給月壤開箱的航天五院,到底什麼來頭?
    給月壤開箱的航天五院,到底什麼來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任院長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老。航天五院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
  • 當前院士最多的央企|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祝學軍、朱廣生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當前,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在職1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人數位居央企之首。
  • 航天科技集團與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據介紹,雙方將在科技工業、金融服務、醫療及醫藥、人才和管理交流、國際化經營等領域開展深入務實合作,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央企聯合發展的新典範。籤約儀式上,華潤戰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同時籤署項目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