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文社科領域內的名校,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或許是世界頂級學府哈佛,或許是培養出諸多大法官的耶魯,相信很少會有人在第一時間內想起麻省理工學院。
然而在經濟學領域,麻省理工學院卻是不可忽視的重量級大學,培養出了眾多經濟學大咖:
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在麻省理工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前歐洲央行行長馬裡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在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學位。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麻省理工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他也是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在哈佛獲得博士學會後的次年,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教授。而經濟學領域最具分量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人數統計中,麻省理工學院甚至超越哈佛、耶魯和芝加哥等老牌經濟學名校,始終穩坐頭把交椅。
01諾獎經濟得主世界第一
在維基百科的「諾獎得主所屬大學排行榜」中,可以看見從1901年至今,MIT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量第一的院校(共計34位)。
相較於諾貝爾其他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要年輕許多,第一次頒獎在1969年,從首次頒獎至今,麻省理工學院共計有34位諾獎得主,以微弱的優勢超過芝加哥大學(33位)和哈佛大學(32位)。
而進入21世紀後(從2000年起),麻省理工依舊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量第一的大學,比哈佛多3人,比並列第三名的斯坦福和普林斯頓多7人,麻省理工與其他大學的差距表現出了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麻省理工的23位諾獎得主中,長期任職教職員工(Long-term academic staff)共計有19位,也是所有大學中數量最多的。
麻省理工的諾獎得主可謂群星閃耀,你說聽說過的諾獎得主,或許就曾與麻省理工學院結緣: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獲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首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獲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MIT數學系教授。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Fry Engle III),獲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MIT經濟學教授。羅伯特·約翰·奧曼(Robert John Aumann),獲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5年獲MIT純數學博士學位。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獲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MIT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MIT經濟博士學位,前MIT經濟學教授。奧利弗·伊頓·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獲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5年獲MIT管理學士學位。
02首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夫妻檔得主
有趣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51年來,首對夫妻檔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艾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也來自麻省理工學院,他們也是諾貝爾獎史上第六對搭檔得獎夫婦。
班納吉是麻省理工福特基金會(Ford International)的國際經濟學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發展經濟學、收入分配、進化博弈等;與妻子迪弗洛和森迪爾·穆拉尼坦共創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現仍是實驗室負責人之一。
他曾任經濟發展分析研究局局長、國家經濟研究局副局長、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基爾研究所國際研究員、美國文理學院、計量經濟學會的研究員,還被評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迪弗洛是貧困行動實驗室的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聯合創始人和聯合主任,研究重點是發展中國家的微觀經濟學問題。此次獲獎使她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時隔十年後的第二位女性獲獎者,以及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獲獎時年僅46歲。
艾絲特·迪弗洛 ,圖源:Wiki
她是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助理、發展研究和經濟分析局董事會成員、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發展經濟學項目主任;且與丈夫班納吉一起,分別於2011年4月和2019年11月出版了Poor Economics和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夫妻二人與哈佛教授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共同提出新型實驗法,將全球貧困問題拆解成更小、更易處理的問題,因在減輕全球貧困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而獲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官網稱「這項貢獻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產生了巨大影響」。
03理工名校的經濟學情懷
素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麻省理工卻也有著理工科大學的特有浪漫——比如學校每年的常規申請(RD)放榜日按照慣例是3月14日,這一天也是圓周率日(π Day) ,最先提出將這天作為紀念的,也是麻省理工學院。
而在人文社科領域,麻省理工則是踐行著學院的標語——「偉大的想法能改變世界」,上文所提到的諾獎夫妻檔得主,曾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在二人合著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中,他們提出一系列更小的問題,分別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為什麼很多學生在學校不肯學習?」,他們發現「如果我們給學校提供課本,但不提供其他資源,其實並無太多提升;但如果改良教學方法,卻能極大改善學生成績」。
不過說起麻省理工在經濟學領域的發展,可要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了,當時的第三任校長沃克(Francis Amasa Walker)為麻省理工引入本科經濟學研究;1937年,經濟系增設碩士研究生課程,四年後,創立享譽世界的博士項目。
如今,經濟系師生雲集,教師們獲得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多種獎項;其中許多人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文理學院和計量經濟學會的研究員。在優質師資的支撐下,經濟系的本科教育非常嚴格,研究生教育更是有著公認的一流水準,博士項目則每年則僅招收20-24人。
麻省理工如今在經濟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濟學的教育、研究和公共服務領域作為主導力量,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研究中心之一,其經濟學的研究生教育受到其他一流院校的尊重。
學過經濟學的人,一定對曼昆的《經濟學原因》不陌生,曼昆本人就是在麻省理工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所著作的《宏觀經濟學》等教材,也一直是世界各地多所大學所重點推薦的。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所著的《經濟分析基礎》,《經濟學》,《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等也是經濟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而除了校內課程,經濟系的教職員工更是投資開拓了一套MITx課程,方便更多學生在線接觸到MIT的教學資源。其中,還有為高中生專設的在線AP微觀經濟學課程。
04小結
MIT的校訓Mind and Hand強調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理工科學霸們的動手能力自不必多少,在經濟學上,他們也在不斷開動大腦,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幸福貢獻力量。
註:本文其他圖片均源自麻省理工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