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主是一種京味兒文化,但不是不學無術!商務合作加VX:785188830非誠勿擾!
「這老北京,真是回不去嘍。」
「你看著北京,現在還有幾個正兒八經的北京人?」
這類話似乎表達了北京人對獨霸帝都的無限懷念,甚至被當做北京人「排外」的證據。
然而,說北京人「排外」真是冤到家了。
這些「排外」言論,只是北京人對外來文化的無奈慨嘆。老話講「入鄉隨俗」,入鄉的人多了,不隨俗的人也多。於是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了衝突,看起來就像是在「排外」。其實用西洋話說,這大概是叫「Culture Shock」。
北京的本地文化是什麼呢?
規矩。換句話說,就是禮數繁多。就像東北的豪爽,上海的精緻,北京人是一群狂熱的「規矩」愛好者。
01 北京「潛規則」:規矩,關乎榮辱對於很多地方來說,社會地位、財富、權力甚至顏值,都是一個人能獲得多少尊重的通用指標。北京則多了一條衡量標準,就是對懂規矩的考察。
說白了,其實就是懂不懂本地的禮儀規範。
這麼多事兒?嗨,天子腳下,就跟沾了仙氣似的。既號稱「首善之區」,崇尚禮儀,自然事無巨細都以規矩的形式,拔升到教化的高度。
規矩往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課本裡不寫,學校裡也不教,主要是靠民間流傳,而且面面俱到。比如「長輩不動筷子,不能自己開吃」「不許拿筷子扒拉盤子裡的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綜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整套行為規範。
那麼在這裡生活得越久,自然知道的「老理兒」也就多些,禮儀規範大概率會更周圓些。於是本著「禮多人不怪」的思路,北京人就都顯得特別「崇古」,越是「老北京」就越光榮幾分似的,而不懂規矩的「新北京」也就不那麼受歡迎。
既然懂不懂規矩事關榮辱,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北京人劃定圈子的標準。
02 懂規矩,是判斷「北京人」的唯一標準說北京人排外,就必然涉及一個問題:怎麼才算北京人?不明確北京人的概念,那排外也就無從排起了。
關於怎麼才算北京人,流傳著很多說法。有人說戶口本,有人說身份證,也有人要往上追溯三代五代。但試想一座六朝古都,往上倒騰籍貫的話,恐怕多數都是外來移民。
所以按照規矩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對「北京人」的界定,只有文化認同的要求——即,懂不懂北京的「規矩」。只要懂北京的「規矩」,就是北京人,別說戶籍是不是北京的,國籍是不是中國都不關鍵。
如果標準這麼簡單,為什麼還會有人覺得北京排外呢?
因為這懂「規矩」,還有學問深淺的分別。老北京看到外來的「新北京」時,大概率會想「嘿嘿,小樣兒,新來的吧。」這裡沒有半分蔑視或者譏笑的意思,更多是「入鄉隨俗,要學的規矩還多著呢」——比如說,北京話。
03 北京語言規矩的硬指標:含您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規矩的高度認同感,在北京的語言中體現得格外突出。這裡說的規矩,當然不是指北京話的語音語調,而是其核心精神——客氣,具體表現為句子的「含您量」。
可能是受網上部分內容的誤導,不少人誤以為北京話就只是尖酸刻薄,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而實際上,北京話透著格外的客氣。不誇張地說,幾乎全部的北京俚語都可以用別的表達方式替代。但如果少了「您」,那北京人就不會說話了。
對人尊稱為「您」的習慣,是每一個北京孩子從小就刻在骨子裡的烙印。倘若不這樣稱呼,那就是失了禮數,失了禮數說明這孩子沒家教,沒家教意味著大人管生不管養。一下就從措辭,提升到了辱及先人的高度,非常嚴重。
所以北京話裡的「您」,從來只多不少。甚至早期的英語教育都會給北京孩子帶來極大的困擾,這隻有一個「YOU」沒有「YOU+心」可怎麼辦?
除了「含您量」之外,北京話還有很多客氣的方式。比如在公交車上,需要請前邊的人挪動一下,就可以有「勞駕」「受累」「借光」等說法,但是絕不會直眉瞪眼跟人說「讓一下」。與此同理,講規矩的北京人也不把 「丫」或者生殖器之類的掛嘴邊上,除非是關係特別親近而彼此調侃,否則多半是誰家把孩子扔了,胎盤養大了。
逢人必稱「您」的北京人也早就習慣了被人稱為「您」。所以遇到語言習慣不同的情況,猛地被人稱為「你」,就難免覺得特別刺耳,下意識地理解為「沒規矩」。
看,真的不是排外,這就是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引發隔閡的一個縮影。
04 還有些規矩,關乎品味除了這種禮儀規範上的文化衝突,北京還有些其他東西,優先級弱一些,可以被稱作「講究」。不講究並不會被認為沒禮貌,但很容易讓人對其品味產生懷疑。畢竟「講究」在北京文化中,是一種很體面的做派。
舉個例子。豆汁和焦圈、鹹菜絲是唯一的黃金組合;麻豆腐同為下腳料,但也要和羊油、雪裡蕻、青豆這些「金貴」的輔料一起炒。
這種事情經常讓缺少北京文化背景的人感到迷惑。都淪為吃下腳料了,還講究嗎?
是的。豆汁必須和焦圈、鹹菜絲搭配,這在北京人心目中屬於不言自明的公理。紅絲絨蛋糕再華麗,在豆汁面前也是不合時宜的。就像有些烤鴨店非要教客人蘸藍莓醬一樣,簡直是無視天理的異端邪教。
不懂這些講究,在北京人心裡不至於交惡,畢竟不涉及禮數。但是北京人會對這個人的品味持保留態度,而品味關乎了一個人的格調——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距離感又產生了。
這真的不是排外,而是文化異同的又一個縮影。
05 宣揚北京排外、搬弄是非者,必誅之把所有疑似「排外」都歸結為文化衝突似乎有些絕對了。那北京有沒有真排外的人呢?
當然有,毫無疑問。好歹千萬級的人口規模,嗑瓜子磕出臭蟲來是極可能的。不可否認,確實存在一些人天天叫囂著「搶了北京的資源和機會」「趕出北京」什麼的。
但這確實是極少數,而且往往是些不得志,只能拿著戶口本刷存在感的人。而事實上,絕大多數「老北京人」對「新北京人」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心態。
朝代更替,權力興衰,其實北京的每一代「新北京人」都經歷了從外來到紮根,再繼續接納「新北京人」的過程。時至今日,被廣泛傳播的「北京人排外說」,實際上也只是對追求「規矩」認同的一種誤會。而且這種追求也只是希望「新北京人」能入鄉隨俗,沒有半點強制性。去個英國美國還要考雅思託福,北京可不會因為不懂北京話而拒售火車、飛機票。
所謂「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對於接受認同本地文化的「新北京人」,北京,自然會實力演繹「給點陽光就燦爛」,敞開懷抱,不吝惜一點歡迎。
而對於天天挑撥本地與外來矛盾的言論,北京有多少尊敬客氣的詞彙,就同樣能有多少惡毒陰損的攻擊。我們承諾不率先使用致命性京罵,但若有那非傻即壞、搬弄是非者,雖少必誅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推薦人物、題材投稿、商務合作
老北京交流掃下方二維碼加小編微信
局氣|京城頑主聯盟
長按二維碼關注京城頑主聯盟公眾號
京城頑主聯盟微信號:jingchengwzlm(←長按複製) 關注京城玩主聯盟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