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區域由人造草皮、鋸末、稻草以及混凝土構成,以便研究人員探究到底哪種環境最吸引母雞,並檢測每種地面鋪設材料中的微生物量。一隊學生走進了房間。「為什麼有的雞有很大塊的秀斑?」其中一個學生問。「因為雞可不是什麼善茬。」塞根福特回答道。「它們之間會相互啄鬥就會把羽毛啄下來。
母雞下蛋時,其洩殖腔會突出來,呈亮紅色。在一片白色的雞群中,這樣的顏色非常顯眼,從而會引來其他雞啄母雞的洩殖腔。另外還有一部分禿斑源自身體和籠子的摩擦。隔壁房間裡的加強型雞籠擁有比層架式雞籠更多的活動空間,但是缺少可以聚集的開放區域。亮橘色的幕布將巢箱隔離,母雞坐在小小的棲木上,二層架式雞籠中沒有這樣的設施。
另一個加強型雞籠裡放置著各種棲木與巢箱,以及用來沙浴的塑料毯。塞根福特想知道多大尺寸的巢箱才能確保母雞的隱私,以及棲木的最佳高度是多少。只有將這些細節都落實好,才能保障雞的舒適與心理健康。塞根福特說,相比起來,生活在雞舍中的母雞更容易死亡不是淪為同類相食的犧牲品,就是遭受高濃度氨氣以及由於自己活動而扇起的灰塵的折磨。
對工人來說,收集雞蛋也變得愈發困難,因為他們必須用耙子在母雞肚子周圍撥動才能收集到雞蛋。比較而言,生活在加強型雞籠中的雞更容易在脖子周邊出現禿斑。「這指的羽毛都被啄掉了。」塞根福特看了眼雞籠,說道。「天哪簡直太糟了。」該研究項目目前仍處在早期階段,因此塞根福特尚不能得出有效的結論,不過她暫時認為開放式層板的結構更能全面地改善雞的生存條件。
「雞舍擁有更多的自由,」她說,「不過它們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塞根福特擔心在尚未得出雞舍的確能夠帶來改善的結論之前,各大動物保護組織、各州以及養雞行業就會著手改用雞舍。她相信從實用角度與動物保護角度來說,加強型雞籠反而是更好的選擇,畢竟家禽業已經習慣於用籠子進行養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