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洋中,生物何處安身?介紹處在海洋邊緣上的生物

2020-12-03 阿婷說世界

在海洋中可以找到的動物和植物,其數量和種類都十分驚人。從最微小的細菌(只有數千分之一毫米大小),到地球上最大的動物(33米/108英尺的藍鯨),海洋生物的形態和大小千變萬化。而且,它們生存、攝食和繁殖的方式同樣千姿百態。海洋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眾多的生物種類——比陸地上所發現的要多得多——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所提供的是一個三維的居住空間:魚可以毫不費力地在水中獲得中和浮力(nentral buoyancy),而鳥類僅僅停留在空中就必須消耗很多能量。因此,海洋生命形式所能利用的生存空間估計比陸地生物要多250倍。然而,儘管海洋提供了一個浩大的生活空間,但大多數海洋生物都集中在海面附近,在陽光能夠穿透的上層200米(656英尺)的區域。即使在這個淺水帶內,生物也不是均勻分布的——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陸地附近,在大陸架的表面或上方。

海洋各個不同部位的條件差異極大,因此居住地點和生存方式也多不勝數。顯然,生活在冰冷的世界、開放的水域、珊瑚礁上或深海裡面,一定有極大的差別。在有些地方,無論是植物或動物,生活都顯得毫不費力;食物充足,交配頻繁,而且只要躲得過捕食動物,日子就過得委實輕鬆。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生活卻仿佛更像是一場掙扎。

海岸區域屬於生活最艱難的地方。依靠海洋生活的陸地動物部分時間需在水中度過,然而它們的身體結構未必能夠很好地適應水中的條件。很少有動物和植物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水裡都能適得其所;總是必須有一些折中的方法。需要遊到水下覓食的鳥類,例如海鳩(guillemots),就不是很好的飛行者。企鵝則完全放棄在空中翱翔的能力,以便在水下能夠更有效地「飛行」。同樣,必須在陸地上繁殖的海洋動物,往往在離開水以後活動能力就非常差。海豹和海獅充其量也只能是湊合著笨拙地滑行。

潮間帶可能是生活最艱難的地點之一。巖石海岸上的植物和動物在潮水退落時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壓力。它們差不多就是被擱淺在岸上。有一些,例如蟹和螺,在潮間帶水坑(tide pools)、潮溼的縫隙和懸壁間尋求庇護所,以逃避困境。海藻只能固著在原地,除非原來就生長在低潮時也能保持溼潤的地方,否則很難存活。軟體動物,例如貽貝(mussels)和帽貝(limpets),則關閉貝殼以減少水分丟失。有的則發展出忍受的能力;巖藻(fucus)在每次退潮時能夠忍受失去高達90%的水分。

這些有機體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乾涸的問題。它們還要遭受海浪的打擊。退潮時可能要被暴露在極端的溫度之下,如果下雨,還可能經歷鹽度降低的困境,當然,它們大多數都依靠海水提供食物,因此一旦退潮,食物就沒有了。在潮間帶的沿岸上,生活一點也不輕鬆。

兩極地區所顯現的則是另一種極端。每年有一部分時間,極地海洋是完全黑暗的,而在夏季則可以享受24小時的陽光。夏天的溫度大致徘徊在冰點以上,但是冬天則可能降到-50℃(-58℉)以下。當海洋冰封的時候,許多溫血動物便遷移到別處去躲避黑暗嚴酷的寒冬。然而也有一些強硬派,例如南極的韋德爾海豹(Weddell seals)和北極的海象,仍然留下來忍受最嚴酷的生活條件。為了能夠呼吸,它們必須利用冰上由于洋流的作用在保持開放的孔洞,或者用牙齒維持孔洞的開放,就像韋德爾海豹那樣。

珊瑚礁是海洋世界最變化多樣的棲息地。在溫暖、淺水、灑滿陽光的海域,生活條件全年都很穩定,對生存空間的競爭十分激烈。

生活在潮間帶很艱難。退潮的時候,帽貝和藤壺把自己封閉在貝殼裡以免乾死。

相關焦點

  • 假如北極的夏天沒有冰 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這可能是海洋中最長的生物
    她和她的同事在水下機器人的幫助下記錄了這種生物。水下機器人是一種遙控深海機器人,在三月的一次探險中,它登上了法國海洋研究所運營的一艘研究船——法爾科爾號。他們的任務是了解澳大利亞西部邊緣深水中生活著什麼。他們剛剛發現的盤繞的線狀物質是一種管水母,這是在西澳大利亞發現的第一種,可能是海洋中最長的生物。
  • 史前十大海洋生物下篇
    四肢變成鰭腳,適於海洋中遊泳,嘴長突出,牙齒銳利,多達200個。性兇猛,主要以海洋魚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長17.5米,體重40~50噸。史上十大海洋生物top4:龍王鯨,又名械齒鯨(Zeuglodon),已經滅絕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的近親,是鯨類中的一種,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 人類是如此渺小,我們怎能不感激海洋?介紹海洋生物帶分布
    筆者將為大家介紹海洋生物帶的大致分布情況。但作為地球上的生物,我們仍然要對海洋心懷感激,因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自海洋中開始孕育,從海洋中開啟進化之旅。從單一的細胞,進化為如今的人類,這只能用奇蹟來形容,而如今的海洋中也生活著形式多樣的生命。
  • 海洋探秘:那些生存在海洋中的怪奇生物
    我們人類從出現至今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千年,陸地尚且還沒探索完全,更何況佔據了地球71%面積的海洋。在這廣袤無垠的區域內,生活著數不盡的奇妙生物,有些甚至超乎了我們的想像。那麼,現在筆者就帶你一覽那些在深海被人類發現的怪奇生物吧。
  • 專業介紹 | 海洋與生物技術學院
    海洋科學專業是廣西民族大學於2012年設立的專業,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證書。  海洋科學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變化規律以及海洋的開發利用。研究對象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生活於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海底巖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
  • 蟹鰓上有粉色蟲子?海洋漁業專家稱只是海洋附生生物
    記者諮詢了溫州市海洋漁業局相關專家。對方表示,粉紅色的蟲子是一種喜歡「群居」的海洋附生生物,對人體無害。易先生喜歡吃海鮮,前天他在市區梧田菜場買了兩隻江蟹,回家清洗蟹鰓時發現,兩隻螃蟹鰓上都有米粒大小的「粉紅色蟲子」。這些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寄生蟲,吃了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因為心存疑慮,易先生不敢吃,最後把兩隻蟹都給扔了。
  • 海洋中的「巨無霸」生物!
    鯨鯊,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屬於軟骨魚綱鬚鯊目鯨鯊科。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中,壽命可達70年至100年。 已知皇帶魚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過去以為它的遊泳方式為波浪式的蛇行運動。
  • 微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
    海洋中存在著許多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生物,比如魚、蝦、貝類、大型藻類等,但是也存在著許多我們不了解的生物。微生物——海洋裡數量最多的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不是可以自由自在遊泳的魚類,也不是隨著水流晃動的植物,而是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
  • 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的變遷,對於生物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地球自從誕生以後,在外界宇宙環境和自身地質活動的雙重作用下,無論是內部巖層的組合與分布,還是外表地形地貌的特徵,都處在不斷的演變之中,因此將會存在著海洋和陸地互換的現象,那麼原來栖息生活在海洋或者陸地的生物,對它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 可怕| 盤點海洋中或神秘或巨毒的海底生物
    但在保有美好的想像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對海底保持這一份警惕,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海洋中那些可怕的海底生物,一窺神秘海洋的究竟。一.淺海區域淺海海域指的是水深小於500米的地方,相較於深海,淺海更加光亮、溫暖與食物較多的特性使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集中生活在淺海海域。
  • 海洋中有哪些「巨大」的生物?
    海洋是巨型動物的家園:藍鯨和大白鯊、巨型烏賊和巨蛤、象海豹和日本蜘蛛蟹都生活在這裡。這些巨型生物很輕易的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不過科學家想要抓住它們卻遠非易事。很多巨型生物極其稀有,而且非常狡猾,有些還生活在無法接近的海洋深處,想測量其尺寸大小更是難上加難。
  • 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
    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時間:2019-07-08 15:01   來源:文匯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千鯊魚被塑料纏住 海洋垃圾成生活在大海中生物的頭號殺手 據《太陽報》7月5日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新研究顯示,已發現1116隻鯊魚和鰩魚被海中塑料垃圾纏住
  • 長生不老的生物?地球上最乾淨的海洋內發現生活了一億年的微生物
    作為生命的起源,海洋裡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即使在深海海底,也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並且這些微生物在海底的生活區域正在擴大。基於此,科學家們提出一個疑問,「在一億年前沉積的海底地層中是否有微生物存在?」結果令人驚喜,深海海底的地層中竟然真的有生活了一億年的微生物!
  • 2.5億年前,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直到今天,各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提出過多種假說,但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存有爭議。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天體撞擊、氣候變暖、火山噴發……回溯地質歷史,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重大生物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直到今天,各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提出過多種假說,但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存有爭議。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首先由創綠研究院的陳冀俍研究員簡單介紹《海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製作這份材料的出發點是為了支持民間組織參與CBD進程的討論,從而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成功舉辦作出貢獻。他也特別提到速讀材料是一份便於快速閱讀的簡報合輯,創綠研究院的海洋與CBD資源網頁(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上還有更多深度的內容,可以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隨後陳冀俍介紹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全球海洋保護中的作用。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找到外星生物了?科學家:它們可能藏在木衛二的海洋中
    木衛二是木星的一顆衛星,是被科學家重視的一顆衛星,因為木衛二的地表環境和地球很相似,有大面積的海洋。眾所周知,水乃萬物之源。縱觀人類史,很多文明的發明地都是位於河流旁邊。既然木衛二上存在海洋,會不會也能誕生出生命呢?我們通過對木衛二地表的觀察,已經基本排除了木衛二地表上有大型生物存在的可能。不過科學家表示,木衛二的生命可能生活在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