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中可以找到的動物和植物,其數量和種類都十分驚人。從最微小的細菌(只有數千分之一毫米大小),到地球上最大的動物(33米/108英尺的藍鯨),海洋生物的形態和大小千變萬化。而且,它們生存、攝食和繁殖的方式同樣千姿百態。海洋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眾多的生物種類——比陸地上所發現的要多得多——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所提供的是一個三維的居住空間:魚可以毫不費力地在水中獲得中和浮力(nentral buoyancy),而鳥類僅僅停留在空中就必須消耗很多能量。因此,海洋生命形式所能利用的生存空間估計比陸地生物要多250倍。然而,儘管海洋提供了一個浩大的生活空間,但大多數海洋生物都集中在海面附近,在陽光能夠穿透的上層200米(656英尺)的區域。即使在這個淺水帶內,生物也不是均勻分布的——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陸地附近,在大陸架的表面或上方。
海洋各個不同部位的條件差異極大,因此居住地點和生存方式也多不勝數。顯然,生活在冰冷的世界、開放的水域、珊瑚礁上或深海裡面,一定有極大的差別。在有些地方,無論是植物或動物,生活都顯得毫不費力;食物充足,交配頻繁,而且只要躲得過捕食動物,日子就過得委實輕鬆。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生活卻仿佛更像是一場掙扎。
海岸區域屬於生活最艱難的地方。依靠海洋生活的陸地動物部分時間需在水中度過,然而它們的身體結構未必能夠很好地適應水中的條件。很少有動物和植物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水裡都能適得其所;總是必須有一些折中的方法。需要遊到水下覓食的鳥類,例如海鳩(guillemots),就不是很好的飛行者。企鵝則完全放棄在空中翱翔的能力,以便在水下能夠更有效地「飛行」。同樣,必須在陸地上繁殖的海洋動物,往往在離開水以後活動能力就非常差。海豹和海獅充其量也只能是湊合著笨拙地滑行。
潮間帶可能是生活最艱難的地點之一。巖石海岸上的植物和動物在潮水退落時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壓力。它們差不多就是被擱淺在岸上。有一些,例如蟹和螺,在潮間帶水坑(tide pools)、潮溼的縫隙和懸壁間尋求庇護所,以逃避困境。海藻只能固著在原地,除非原來就生長在低潮時也能保持溼潤的地方,否則很難存活。軟體動物,例如貽貝(mussels)和帽貝(limpets),則關閉貝殼以減少水分丟失。有的則發展出忍受的能力;巖藻(fucus)在每次退潮時能夠忍受失去高達90%的水分。
這些有機體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乾涸的問題。它們還要遭受海浪的打擊。退潮時可能要被暴露在極端的溫度之下,如果下雨,還可能經歷鹽度降低的困境,當然,它們大多數都依靠海水提供食物,因此一旦退潮,食物就沒有了。在潮間帶的沿岸上,生活一點也不輕鬆。
兩極地區所顯現的則是另一種極端。每年有一部分時間,極地海洋是完全黑暗的,而在夏季則可以享受24小時的陽光。夏天的溫度大致徘徊在冰點以上,但是冬天則可能降到-50℃(-58℉)以下。當海洋冰封的時候,許多溫血動物便遷移到別處去躲避黑暗嚴酷的寒冬。然而也有一些強硬派,例如南極的韋德爾海豹(Weddell seals)和北極的海象,仍然留下來忍受最嚴酷的生活條件。為了能夠呼吸,它們必須利用冰上由于洋流的作用在保持開放的孔洞,或者用牙齒維持孔洞的開放,就像韋德爾海豹那樣。
珊瑚礁是海洋世界最變化多樣的棲息地。在溫暖、淺水、灑滿陽光的海域,生活條件全年都很穩定,對生存空間的競爭十分激烈。
生活在潮間帶很艱難。退潮的時候,帽貝和藤壺把自己封閉在貝殼裡以免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