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有很多野果,但其中最香甜的一個野果,可能莫過於野地瓜了。
野地瓜,與其它野果一樣,也有很多「俗名」。比如,它的匍匐莖非常發達,能長10米多長,整個莖匍匐在地上,猶如綠色的地毯,又有人稱它為「地毯果」,或又叫「地龍」、「地果」。
野地瓜,是桑科榕屬植物,屬於一種藤本果樹。雖然都叫野地瓜,但野地瓜實際上有兩種,一種可食用,一種不可食用,可食用的野地瓜,我們多稱之為母地瓜。不可食用的野地瓜,稱它為「公地瓜」,但實際上它的名字應該叫米地瓜。
可食用的母野地瓜,果實成熟時,呈紫紅色它的風味香甜如蜜,遠遠的就能聞到它的香氣。
不可食用的公地瓜,在果實外面長了很多黃白色的「瘤子」,這樣的野地瓜裡面果肉已經幹了,是不能吃的。
在摘野地瓜的時候,可要注意不要摘錯了。
在多年來,雖然野地瓜已經在很多人的心中成了「兒時的野果之王」,很多人都希望能再一次吃到這種野果。野地瓜不僅僅美味,作為水果,營養也是極其豐富,含有豐富的vc和膳食纖維,有人甚至認為野地瓜也會像藍莓那樣成為「第三代的新型水果」。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野地瓜的人工商業化栽培還在路上,有栽培的,但市場上的鮮果銷售非常少。
從種植難易程度上來說,野地瓜的種植並不是太難,它可以通過扦插繁殖,繁殖成活率非常高,平時野地瓜也不易得病,通過人工栽培它,並非多大的難事。
最大的一個困難可能是野地瓜在地上種植時,一下雨地面變潮溼的時候,果實泡在水裡,很容易腐爛。這一點也可以採用「立體化栽培來解決」。最簡單的就是把野地瓜架起來栽培,跟獼猴桃那種栽培方式差不多,這樣除了能防治腐爛,也有利於野地瓜成熟後的採摘,比較適合當地的採摘園搞這種。
另外,人工栽培野地瓜要注意的是,可以去野外引種,但不要引錯種。我們上文說了,野地瓜是分公母的,引種時可以通過野地瓜的莖來判斷野地瓜的「公母」。莖上有白色短柔毛的是公地瓜,反之沒有的是母地瓜。
引種時,注意儘量在陰天時去。可以扦插一截帶葉的野地瓜匍匐莖,帶回家插到土裡,澆清水即可,莖上去掉多餘葉子,只保留一片即可。
如果把野地瓜作為水果的話,野地瓜的商業化栽培比較少的主要原因,我個人覺得可能並不是在種植的難度上。
還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貯藏的問題。我看到過有些實驗,野地瓜在—1℃冰箱的冰箱內也僅僅能貯藏5天,要是在比較熱的天氣下,這個貯藏時間並不是一個好的銷售周期,需要投入的運輸成本和損耗成本是比較大的,走傳統渠道銷售,比較困難。
只有電商和採摘園估計可以,尤其是水果採摘園裡搞一些野地瓜來種植,既能勾起消費者的兒時情懷,為自己拉客流,又能給採摘園添一個新的採摘項目,是個可以考慮的模式。
在其它一些方面,野地瓜也有用來加工飲料的,還有藥用的,藥用野地瓜可能主要是用葉子。
最後,野地瓜是一個有眾多粉絲的水果,其味道並不比常見水果差,也不是小眾水果,它有些像沒有馴化的野生獼猴桃,只要等一個機緣到來,或許就可以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