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爐的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決議中,「『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的表述,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
濱城對天津意味著什麼?
對我們未來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今日,微信公眾號「News117」推送文章《「濱城」之於天津,究竟意味著什麼?》,深度解析了天津雙城發展布局的背後深意。全文如下:
11月27日
中國共產黨天津第十一屆委員會
九次全體會決議出爐
在這份事關天津「十四五」規劃
和2035遠景目標的重要決議裡
「濱城」二字的首次出現
相當吸睛
從2025的「津城」「濱城」雙城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的雙城格局全面形成,這張藍圖無疑讓很多濱海新區的建設者、投資者倍感振奮。筆者因為曾關注過一陣中新生態城的房子,手機、簡訊、微信隨之被「濱城」房產中介們輪番轟炸。雖然還沒有看到任何細則,但對於這些擅長把想像空間撐到最大、繼而再將故事精彩安利出去的「春江水暖者」而言,無疑是一「石」驚心。
而當下爬坡過坎的天津,無疑是需要信心的,需要我們1500萬人傾注全力去描繪和演繹好這個故事:津濱雙城記。
從「新冠防疫」看「津濱雙城」
11月21日,濱海新區260餘萬人(後實際檢測246.7萬餘人)將全員核酸檢測的消息出爐。當「濱海發布」、「津雲」、「天津廣播」、「天津發布」、「天津日報」等官方公眾號相繼推出這一消息,並共同將之定名為「濱城大篩」時,對文字敏感如我者多少會心生詫異:這是怎樣一個陌生而奇怪的簡稱啊?而一周之後全會落幕回頭看,這顯然不是一個新媒體小編的奇思妙想,而更像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試探。摳字眼,有時候,也挺有趣。
27日,還有一條新聞與全會閉幕的消息差不多時間推出,叫「濱城大篩」2.0版本開始針對6類重點人群有序實施……好吧,不單理解,而且鞏固了。
——Hello,濱城!
於是在百度上輸入「濱城」二字,可知中國目前並沒有這樣一座明明白白的城。有說海濱之城「大連」有此別號,有說山東濱州市濱城區,甚至有人的第一印象就會想到孫中山領導革命的常駐地、馬來西亞檳城……但這都不妨礙很多濱海新區朋友甫一見面對「它」的喜愛之情,簡單,親切。「以前跟朋友聊天總說現在在新區工作。哪個新區?全國新區多了。從今天起,可以說咱是『濱城』人啦……」
——你好,濱城人!
再回頭說抗疫吧,透過幾個數字就能管中窺豹。這次「濱城大篩」歷時60個小時,檢測的是246.7萬餘人,而在前不久的青島大篩查中,這個數字是1000萬,如果把「濱城」改成「天津」,這個數字就會是1500萬左右!所以從抗疫看來,這種適當的「切割」,精準防控,會大量節省人力物力,會在特殊時期外出、交流時,有更清晰的定位……
但使濱城飛將在,不叫新冠出港灣!
忽然「濱城」?一脈相承!
以前天津有張橙色的報紙,叫《假日100天》,雖已凋零多年,卻依然記得它們曾經在頭版上給出過的一個大標題,叫「忽然咖啡」,短短4字把那種「突然之間被難以名狀的情緒吸引,稀裡糊塗走進咖啡店喝杯咖啡」的小情緒描寫的盡致淋漓。那麼,驚喜亮相的「津城」「濱城」是這樣的「忽然雙城」嗎?筆者並非引經據典的考究派,但也有小20年的讀報史,可以明確地告訴您,至少是最近30多年,這樣的城市規劃是一脈相承,濱城的推出可以說「水到渠成」。
天津以水而興,海河穿城,三岔河口,七十二沽,千橋千面。天津又向海而生,153公里海岸線,北方最大港口,渤海灣C位出鏡……
1984年5月,國務院作出進一步辦好特區和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決定,天津即是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85年3月,天津市組織有關部門審查、修訂了天津城市總體規劃,《天津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等上報國務院。1986年8月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至此,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津市邊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邊實施規劃的歷史,進入了按照國家批准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進行建設的時期。該規劃提出「一條扁擔挑兩頭」的城市布局結構,首次明確了天津的城市空間結構由單核心向雙核心發展,提出了「全市工業布局向沿海地區轉移」的重要思路。於是,在若干年後,人們看到了天津濱海新區矗立在那片曾經荒蕪的鹽鹼灘上……
2006年7月,國務院批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這一「15年規劃」,在深化完善「一條扁擔挑兩頭」空間布局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當時天津城市發展的現狀和今後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一軸兩帶三區」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其中的一軸,就是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構成的城市發展主軸。
為深化落實國務院確定的城市定位,200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廣泛徵求全市人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開始編制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6月3日,發展戰略規劃(徵求意見稿)出爐,其中正式提出了「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戰略。其中,「雙城」就是指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載體——天津「雙城」概念首度出爐。2011年11月,《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正式由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其中,第九條明確提出:本市實施「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戰略,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提升城市功能。
不想尋章摘句,但從這個時間脈絡裡我們似能清楚地看出,這次「津城」「濱城」雙城格局的提出,應該是實打實的一脈相承。
我們怎樣更好地唱好「津濱雙城記」?
敲下這個問號的時候,嚇了自己一大跳,因為這無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5年、15年中,由1500萬天津人共同作答。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些簡單的「新聞連連看」,去更好地尋找答案。
先看兩則前後兩天發布的重磅新聞:
2019年3月4日,天津政務網發布《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向濱海新區下放市級權利事項的通知》,向濱海新區下放625項市級權力事項,涵蓋了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加快開發開放、完善社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需求,從制度上充分放權賦能,助力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真正實現「濱海事濱海辦」。
2019年3月5日,天津政務網發布《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市內六區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天津城區打造「一核、三帶、六園區」空間新格局。其中,「一核」是指提升市內六區核心商務區品質;「三帶」是指海河服務經濟綜合發展帶、南京路高端商務發展帶、黑牛城道產業融合發展帶;「六園區」包括和平人力資源產業園區、河西陳塘自主創新示範區、南開環天南大知識創新集聚區、紅橋光榮道科技產業園區、河東金貿產業園區、河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市內六區每個區一個)……
回到11月27日出爐的「決議」,其中明確「十四五」時期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是:「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津城」現代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形成若干現代服務業標誌區,「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新時代的城市化發展戰略,要求統籌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近期的「濱城大篩」用實踐作答了「統籌城市安全需要」這一重要課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現代的「城」,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載體,是文明的結晶,是市民們不斷升級的「宜居」環境。比如:「津城」「濱城」將來是否能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而這些,恰恰應是黨和政府奮鬥的目標。
涉及到城市發展定位這樣的大事,哪有什麼一蹴而就的「忽然」?都是不斷傾聽群眾呼聲,一步步腳踏實地因勢利導的謀劃與耕耘,與時俱進,接續優化完善。行文至此不妨再分享一個讀報心得:天津市委主要領導在全會之前的5個月內,曾先後4次前往濱海新區調研,並與新區各功能區的主官、副手們深入座談……
另外提醒諸位,「津城」「濱城」之間有什麼?是全國到目前為止可以說絕無僅有的「綠屏風」——多達736平方公裡(是天津城區面積的兩倍)的綠色生態屏障!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天津,專門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2018年3月,天津《雙城中間規劃管控和實施方案》編制完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概念進一步提升為「綠色生態屏障」……同樣是「雙城」,由「相向拓展」到「綠色生態屏障」,傳承中別出新意:「如果736平方公裡不作為生態屏障帶,而是按照原有規劃讓其開發發展,那就是幾千億、幾萬億的經濟產出。但那是暫時的、短視的,是竭澤而漁,我們在高質量發展這條路上,堅定不移。」
如何更好地唱好「雙城記」?每個天津人都可能有自己更關心的那個答案。比如如何讓「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得到顯著增強,讓更多的人不是只在那就職而不在那居住?比如現在往返兩地潮汐上班族,心心念念的除了那大量形形色色的班車和地鐵9號線之外,還有Z1、Z2、Z3、Z4……能否早日建成等等。我們等待細則,我們一起用實幹書寫答卷。
看完上面這篇文章
網友們也對雙城的未來格外看好
那麼,讓我們來暢想一下即將到來的雙城生活吧!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