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侯兵兵 王晶 檢驗醫學網
作者:侯兵兵 王晶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外周血血塗片經瑞氏染液染色後正常紅細胞形態為淡粉色(細胞中央為直徑1/3的淡染區),雙凹圓盤狀,大小均一(6.7-7.7um),細胞內無其他異常結構,於血塗片體尾交界處可見紅細胞呈單個散在分布。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紅細胞形態結構上發生改變,如紅細胞大小、形狀、染色、結構以及排列等方面的異常(註:首先要排除人為因素,如製片、染色等)。本文圖片主要摘自往年上海市臨床檢驗質量控制中心。
巨紅細胞
巨紅細胞(直徑>15um),大紅細胞(直徑10-15um)。紅細胞體積變大多見於葉酸或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貧血,也可見於溶血性貧血或MDS等疾病。
靶形紅細胞
紅細胞直徑較大,中心部位深染,周圍淡染而細胞邊緣部位又深染,如射擊靶。多見於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如塗片時為及時乾燥和固定也可引起類似改變。
棘形紅細胞
紅細胞表面突起的長度、寬度和間距大小不一(注意與鈍鋸齒型紅細胞相鑑別)。多見於β-脂蛋白缺乏症(棘形紅細胞可達80%),可見於脾切除後、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鈍鋸齒型紅細胞
即皺縮紅細胞,細胞表面突起的長度、寬度和間距大小一致(注意與鈍鋸齒型紅細胞相鑑別)。多見於高滲環境或製片不當。
卡波環
紅細胞中出現的紫紅色細線圈結構,有時繞成8字形。其性質目前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是核膜的殘餘物或紡錘體的殘餘物或是胞質中脂蛋白變性產物。常見於巨幼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白血病或鉛中毒等患者。
口形紅細胞
紅細胞中心蒼白區呈狹窄的裂縫,裂縫的中央較兩端更為狹窄,縫的邊緣清楚,類似微張的魚口。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口形紅細胞,一般為3%-4%,若超過4%則可認為異常。增多時多見於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可見於DIC、酒精中毒、溶血性貧血和肝病等。
盔型紅細胞
外形不規則,有2至3個尖角呈盔形,多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癌轉移等。
淚滴樣紅細胞
紅細胞形態呈淚滴狀、梨形、棒槌形等,最常見於骨髓纖維化症、溶血性性貧血等。
裂紅細胞
細胞形態參差不齊、大小不一、且具有不對稱的尖狀突起,為紅細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紅細胞。通常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刺形或鋼盔形等。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裂紅細胞,一般小於2%,若超過2%則可認為異常。是由機械性損傷或內源性異常所致的紅細胞碎片,主要見於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可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燒傷等。
緡錢狀排列紅細胞
紅細胞排列形狀如銅錢串在一起一樣,多提示血液粘度較高, 血漿中出現了異常蛋白導致紅細胞帶負電荷降低,改變了血漿電荷平衡,使紅細胞之間排斥力降低,從而利於形成緡錢狀聚集,紅細胞沉降率變快。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纖維蛋白血症等。
球形紅細胞
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消失,細胞整體著色深且均勻。正常情況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球形紅細胞,一般小於3%。球形紅細胞比例增高多見於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常超過25%,有時可達到100%)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慢性感染性疾病、珠蛋白小體溶血、新生兒溶血病及紅細胞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疾病等。
嗜多色性紅細胞
整個紅細胞或其胞漿一部分呈灰藍色(由於胞內RNA與血紅蛋白共存)則稱為嗜多色性紅細胞。正常情況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嗜多色性紅細胞,一般小於1.5%。嗜多色性紅細胞比例增高多見於溶血性貧血或急性失血性貧血,多提示骨髓增生能力活躍。
嗜鹼性點彩紅細胞
紅細胞內可見藍色小顆粒、大小不等、散在分布,是一種較幼稚的紅細胞。可能是由於重金屬損傷細胞後胞質內殘存的嗜鹼性物質變性、聚集、沉澱而形成顆粒。正常情況外周血中很少見到嗜鹼性點彩紅細胞(約佔1/10000),增多時多見於重金屬中毒(如鉛、汞、鉍等)。
Howell-Jolly小體
紅細胞中含有1-2um的紫紅色圓形小體,大小不等,數量不一。此小體可能是幼紅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殘留的核染色質。常見於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脾切除術後、紅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貧血。
橢圓形紅細胞
紅細胞呈卵圓形或杆形,長度可大於寬度3~4倍,最大直徑可達12.5μm,橫徑可為2.5μm。此種紅細胞置於高滲、等滲、低滲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內,其橢圓形保持不變,但幼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均不呈橢圓形。正常情況外周血中很少見到橢圓形紅細胞(約佔1%,不超過15%)。在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患者的血塗片中,此種紅細胞比例可達25%,甚至高達75%,地中海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骨髓硬化症、缺鐵性貧血等也可出現橢圓形紅細胞比例增高。
有核紅細胞
正常情況下,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見到有核紅細胞,但是在出生1周之內的新生兒外周血中可見到少量有核紅細胞。成人外周血中出現有核紅細胞時可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最常見於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嚴重的低色素性貧血也可出現)、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或轉移瘤、脾切除後以及嚴重缺氧等。
新月型紅細胞
紅細胞著色較淡、殘缺不全、形如新月(注意與鐮形紅細胞相鑑別)。主要見於某些溶血性貧血(如PNH)。
紅細胞感染瘧原蟲(環狀體)
瘧原蟲環狀體細胞核位於蟲體一側,形如鑲有寶石的戒指。見於被瘧原蟲感染的患者外周血。
【參考文獻】
1、吳曉蔓.臨床檢驗基礎[M].第1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