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單核細胞形態改變或「預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2020-11-24 前瞻網

外周血單核細胞形態改變或「預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Winnie Lee • 2020-03-27 10:19:51 來源:前瞻網 E143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COVID-19感染後的一種常見致死機制。這種病會導致「炎症因子風暴」的產生,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過度激活和隨後的急性肺損傷,使得病人出現缺氧和呼吸困難,需要依賴呼吸機。

此前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的論文對109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稱,出現ARDS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接近50%,如果ARDS達到中重度,病死率更是高達70%。

如何早期識別和潛在幹預那些有發展為併發症的最大風險的患者?此類研究可能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近日,一篇發表在medRxiv上的論文「COVID-19 infection induces readily detectable morphological and inflammation-related phenotypic 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the severity of which correlate with patient outcome」探討了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於2020年初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西安第八醫院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的外周血進行了詳細的流式細胞術分析,試圖找出有助於預測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預後的因素。

流式細胞術是一種生物學技術,用於對懸浮於流體中的微小顆粒進行計數和分選。這種技術可以用來對流過光學或電子檢測器的一個個細胞進行連續的多種參數分析。

研究人員最終表示,儘管沒有發現COVID-19患者與正常健康個體之間單核細胞數量的顯著差異,但他們確實發現了顯著的形態和功能差異,這在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和ICU入院的患者中更為明顯。

COVID-19患者單核細胞較正常大,通過常規流式細胞術前向、側向散射分析容易識別,存在具有高正向散射的單核細胞的獨特群體(FSC-high)。

在更詳細的分析中,這些FSC-high單核細胞為CD11b+、CD14+、CD16+、CD68+、CD80+、CD163+、CD206+,並分泌IL-6、IL-10和TNF-alpha,與炎症表型一致。

(圖1:流式細胞術分析外周血發現COVID-19患者中FSC高表達。)

研究結論稱,鑑於單核細胞在COVID-19感染中所起的中心作用,認識到大多數常規自動血液分析儀所提供的有限信息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單核細胞對患者病理的貢獻可能被忽視,因為嚴重疾病的患者可能是單核細胞缺乏症患者。這很可能反映了炎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向肺部和其他受影響器官的遷移。外周血塗片形態學檢查顯示單核細胞稍大,不典型,空泡狀,但這些發現不是很具體。

研究人員稱,已經證明,在COVID-19感染的情況下,通過流式細胞術對FSC進行簡單的評估,可以快速識別出那些有越來越多的大的、活化的、分泌IL-6和TNF的單核細胞的患者,他們有嚴重的疾病,並且有最大的ICU入院風險。相比之下,正常單核細胞比例高的患者預後較好,恢復早,出院早。這些發現似乎是COVID-19的相對特異性,因為在其他病毒性疾病(如H1N1流感、HIV或漢坦病毒)患者中沒有發現類似的模式。

研究人員認為,在嚴重COVID-19感染的患者中,單核細胞的激活和相關的炎症反應與特徵性變化相關,這些特徵性變化可以通過簡單的基於血液的流式細胞術的分析快速識別,並進行連續監測。儘管研究因樣本量較小而有著局限,但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指導COVID-19患者的預測和治療,值得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評估和確認。

原文來源: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24.20042655v1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室間質評合輯——紅細胞
    原創 侯兵兵 王晶 檢驗醫學網作者:侯兵兵 王晶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外周血血塗片經瑞氏染液染色後正常紅細胞形態為淡粉色(細胞中央為直徑1/3的淡染區),雙凹圓盤狀,大小均一(6.7-7.7um),細胞內無其他異常結構
  • 首次發現:新冠肺炎患者這種細胞形態和功能改變,可以早期識別並提...
    COVID-19患者會經歷一系列病程,從輕微的疾病,到各種嚴重程度的肺炎,一直到ARDS和膿毒症,並伴有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血液學異常是淋巴細胞減少,高達85%的重症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其嚴重程度與預後有關。
  • 單核細胞是外周血體積最大的細胞,為什麼單核細胞會分到中間細胞群
    2018年主管中級檢驗職稱有一個神題,外周血中最大的白細胞是:單核細胞。這個正確答案讓很多用戶都懷疑人生。
  • 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指標
    當地時間3月3日,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指標。研究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
  • 過猶不及的免疫反應:細胞因子風暴如何加速病情
    尤其是很多病人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現象,是新冠肺炎患者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細胞因子風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又能怎麼控制呢?免疫系統的聯絡官免疫系統是人體的安全衛士,它的「軍隊」就是各種免疫細胞。
  • 單細胞文獻-3帶代碼 嚴重COVID-19患者的外周免疫反應單細胞圖譜
    -020-0944-yCOVID-19與外周免疫活性的改變有關,包括可能由一部分炎性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和T細胞衰竭產生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為了闡明在嚴重COVID-19中可能導致免疫病理學或保護性免疫的外周免疫細胞途徑,作者應用了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來分析7例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 ,其中四人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另外六人健康。
  • 「揭秘」結核病中T細胞和單核細胞的作用丨臨床科研
    髓系和淋巴系的細胞比例與肺結核疾病的程度相關,通過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的比率可預測結核病的風險。驗證體系是否能夠量化基於CD3+和CD14+表面表達的T細胞和單核細胞群體,結果表明活動性結核患者CD14+單核細胞更高,CD3+淋巴細胞降低,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率升高。圖2:刺激前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靶細胞群體比例3.
  • 咳嗽、發熱,我是普通感冒,還是新冠肺炎?
    病毒性肺炎一般沒有痰,往往是乾咳,即使有痰也是非常少的,但是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3) 檢查方法實驗室檢查:病毒性感染的病人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者減低,這次新冠肺炎非常具有特徵性的一個表現就是淋巴細胞計數減少,而且病情加重的病人淋巴細胞減少更明顯。
  • 新冠肺炎17個檢驗指標,這篇幫你總結全了!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下新冠肺炎診療中出現的這些檢查項目。常規初診檢查指標1血常規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血常規檢查包括有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等。
  • 【中英對照/補圖】外周血白細胞形態特徵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
    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特徵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之紅細胞說明:本圖文的內容取自於《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特徵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並採取中英對照的形式(英文在前,有蘋果綠的底色)。自動化儀器不能計數和分類異常白細胞群或者識別一些顯著的形態異常,需要鏡檢製作和染色良好的外周血塗片進行準確地白細胞分類。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經口為主要傳播途徑
    、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可合併肝脾腫大、外周淋巴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大約有25%~75%的原發性一筆病毒感染患者最終可表現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並且這種疾病多或或者是成年患者。兒童大多數為隱性感染。2、發病病因EB病毒是本語病的病原,多數患者在感染疫病毒之後並沒有明顯的,只有一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發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EB病毒與口咽部上皮細胞接觸,從而使病毒複製,釋放EB病毒至口咽分泌物中,並感染口咽部淋巴組織豐富區域的B細胞。
  • 炎症因子ICPS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PCT水平在肺炎患者中呈現多樣性,主要與病原體的類型、肺炎的嚴重程度以及全身炎症反應的嚴重程度有關。 細菌性肺炎患者的 PCT 水平高於病毒、不典型病原體和結核菌導致的肺炎(如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PCT 水平多數正常);低水平 PCT(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右肺有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表明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左肺組織顯示肺水腫和肺透明膜的形成,表明患有早期ARDS。兩個肺中均可見到間質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在患者肺泡內腔中鑑定出多核合胞細胞,由於細胞核變大造成非典型的肺細胞增大,細胞中存在兩親性粒狀細胞質和突出的核仁特徵,表現出病毒性細胞病變。在核內或胞漿內沒有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研究團隊認為,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患者出現的病理特徵非常類似。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兩肺均可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間質性單核細胞炎性浸潤。多核合胞體細胞伴非典型性肺細胞增大具有非典型肺炎細胞的多核合胞細胞。肺泡腔內可見細胞核較大、核仁明顯,兩親性粒狀細胞質,呈病毒性細胞病變樣改變。核內或胞漿內未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右(A)、左(B)肺組織、肝組織(C)、心臟組織(D)病理表現。
  • 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樹突狀細胞
    CD123抗體還可以用來做免疫組化分析,特異識別濾泡外T細胞富集區的CD123+ DC。在外周血中也有CD123+ DC細胞,與以前所說的CD11c- DC細胞和CD33dimCD14-CD16- DC細胞是同一類細胞。由於缺乏DC特異性標記物,目前仍然不清楚DC是否是自成一系的一類細胞。
  • 新冠肺炎?感染?腫瘤?白介素6幫你來解析
    新冠肺炎?感染?腫瘤?重症新型冠狀肺炎患者由於「細胞因子風暴」,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而細胞因子風暴的診斷主要依賴檢測外周血中的炎性因子有無升高,白介素6在初級和二級風暴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其在外周血中含量進行性升高。而且由於白介素6在實驗室檢測中具有方便快捷,準確性高的優點,因此其在診斷「細胞因子風暴」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
    THP-1細胞系是從一名患有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1歲小男孩的外周血中分離得到的,自1980年建系以來,THP-1細胞被廣泛用於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相關的機制、信號通路以及營養和藥物運輸等研究中。相對於U937、HL-60、ML-2等白血病細胞系,THP-1更有類似人原代單核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特徵(包括細胞分化標記)。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檢驗科醫師,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血常規檢查,查看外周血片及骨髓塗片。初步報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屬EB病毒感染。患者父母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傻了眼。一再追問醫生:是不是病毒感染?還是白血病?當得到再次肯定的回答時,患者父母高興壞了。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 《科學》:新冠重症患者中廣泛存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藥物抑制IL...
    該受體在心肺組織中廣泛表達,但在某些造血細胞中也廣泛表達,包括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新冠肺炎感染的關鍵特徵是淋巴細胞減少(血液淋巴細胞計數低),這與臨床嚴重程度相關。而SARS有效感染原代人單核細胞和樹突狀細胞,MERS則通過二肽基肽酶4(DPP4)感染單核細胞和T細胞。新冠病毒(SARS-CoV-2)也可能感染樹突狀細胞。
  • 鈣衛蛋白水平升高和異常的髓細胞亞群可用於區分COVID-19輕症與...
    因此,我們對COVID-19患者外周血細胞進行了高維流式細胞術和單細胞RNA測序,檢測到了重症患者中非典型CD14LowCD16High單核細胞的消失、HLA-DRLow典型單核細胞的積累,以及大量鈣衛蛋白(S100A8/S100A9)的釋放。未成熟CD10LowCD101-CXCR4+/-中性粒細胞具有免疫抑制特徵,該類細胞積聚在血液和肺中,表明存在緊急情況下的髓細胞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