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結核病中T細胞和單核細胞的作用丨臨床科研

2021-01-15 西安格物

關鍵詞: 肺結核、T細胞、單核細胞、IFC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結核病由於其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仍然是全球公眾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但研究結核病的防護和疾病進展的風險之間的關係仍缺乏有效的策略,導致難以開發出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結核病的主要挑戰。想要弄清兩者關係,下面這篇文章可能會給我們一點思路。

本文的題目是「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 cell-monocyte interaction in human tuberculosis」,於2020年發表在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期刊上。

研究背景

抗原識別及T細胞活化都需要T細胞和APC之間的有效相互作用。而單核細胞也可以作為抗原遞呈細胞(APC),連接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反應。T細胞-APC相互作用,在接觸點形成依賴於細胞骨架和膜蛋白的免疫突觸,進而引發細胞內信號,激活T細胞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轉運。了解T細胞和單核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評估疾病進展的風險,從而為結核病的防治提供意見。

研究思路

研究結果

1. 實驗具體設置和流式門控策略。

圖1:實驗設計流程和流式門控策略

2. 髓系和淋巴系的細胞比例與肺結核疾病的程度相關,通過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的比率可預測結核病的風險。驗證體系是否能夠量化基於CD3+和CD14+表面表達的T細胞和單核細胞群體,結果表明活動性結核患者CD14+單核細胞更高,CD3+淋巴細胞降低,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率升高。

圖2:刺激前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靶細胞群體比例

3. 免疫突觸(IS)是正確激活和發揮效應T細胞功能的前提。用突觸進行評估T細胞-單核細胞結合物形成程度。結果與預期相反,抗原刺激後,與其他對照組相比,活動性結核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形成T細胞-單核細胞的結合物的比例降低,這可能是由於單核細胞向MDDC(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分化缺陷,導致T細胞抗原遞呈受損。

圖3:結核抗原誘導的T細胞-單核細胞結合物形成

4.繼續評估其在結核抗原誘導NF-κB核轉運的基礎上效應T細胞的應答。結果顯示單個T細胞與T細胞-單核細胞結合物相比,對於抗原誘導的NF-κB核轉運位置範圍內,T細胞-單核細胞的結合物形成更多的突觸,NF -κB核轉運增加。

圖4:結核抗原誘導的T細胞核因子NF-κB核轉運

5. 將人外周血單核細胞與ds-Red-BCG共培養,根據ds-Red的螢光強度可以區分含有BCG的單核細胞結合物,結果發現在潛伏性結核患者和健康患者中ds-Red陰性結合物的頻率顯著高於ds-Red陽性結合物,然而在活動性結核患者中相反。並且潛伏性結核患者和健康患者中ds-Red陰性結合物的頻率也高於活動性結核患者。而各組間ds-Red陽性單核細胞連接的T細胞中NF-κB核轉運沒有顯著性差異。

進一步發現ds-Red陰性結合物更有利於T細胞中NF-κB轉運,但活動性結核患者的ds-Red陰性單核細胞連接的T細胞中NF-κB轉運卻更高,這表明,大多數ds-Red陰性偶聯物包含了感染的單核細胞,這些單核細胞處理過抗原並將抗原呈遞給效應T細胞。並且儘管單核細胞處理BCG抗原的能力可能降低,但一旦抗原出現在單核細胞表面,T細胞的反應是非常迅速的,這也與活動性結核患者的T細胞功能未受損的研究結果一致。

圖5:ds-Red-BCG誘導的連接物形成和核因子NF-κB轉運

心得總結

我們不難發現,本文就是基於體外實驗的成像流式細胞儀從多個方面評估了T細胞-單核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巧妙之處在於利用了臨床樣本結合新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M. Habtamu, G. Abrahamsen, et al.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 cell–monocyte interaction in human tuberculosi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20, 201: 187–199.

相關焦點

  • 血管炎中的T細胞變化丨臨床科研
    ANCA是一種異常產生的自身抗體,其作用是攻擊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胞漿顆粒,導致壞死性血管炎症。ANCA雖是AAV的起始因子,但ANCA滴度與疾病活動指數無關,也不能預測AAV患者的復發。ANCA自身抗體的產生依賴於B細胞,而B細胞反應與自身抗體的合成的受到T細胞調控。
  •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單核細胞是什麼?
    這些單核細胞在身體裡都幹些什麼呢?單核細胞的主要作用還是吞噬細菌和大的顆粒,當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比如感冒發燒和炎症刺激的時候,單核細胞會趕到炎症部分吞噬大量的細菌。那麼,如果單核細胞升高或降低了,是不是就表示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呢?
  • 歐洲LeukemiaNET推薦了一個方法,輕鬆區分CMML和反應性單核細胞增多
    它是一種非常異質性的疾病,可以是表現為外周血單核細胞增多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也可以是增殖非常明顯、高白細胞(WBC)計數、脾腫大和/或其他形式的髓外疾病。儘管流式在一些疑難病例上通過複雜表型能夠輔助鑑別,但目前CMML的診斷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形態學。那麼能否把流式簡化,起到更好的診斷CMML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檢驗科醫師,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血常規檢查,查看外周血片及骨髓塗片。初步報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屬EB病毒感染。患者父母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傻了眼。一再追問醫生:是不是病毒感染?還是白血病?當得到再次肯定的回答時,患者父母高興壞了。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 免疫輔佐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
    協同刺激作用單獨的抗原遞呈般不能使T活化,其活化還需額外的生理刺激,稱為協同刺激信號(cost imulatorysignal)。這種信號在T,在跨膜蛋白CD28與APC表面的配體B7結合時產生。二、輔佐細胞的類型及特點免疫輔佐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以數量和功能而論,當以單核吞噬細胞為主。
  • 銀屑病患者血細胞的蛋白水解竟失衡?丨臨床科研
    關鍵詞: 銀屑病、淋巴細胞、粒細胞、紅細胞「科研是臨床醫生的基本功」,「以科研促臨床」等等的口號給予了臨床醫生「無形的壓力」。而科研成果則是考核醫生水平高低的指標。那麼在晝夜顛倒、暈頭轉向的臨床工作之外,如何「科研」、「臨床」兩手抓?
  • 結核病研究新突破!助力2035終止結核病!
    人類患結核病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中找到結核病變,到目前為止,結核病與人類相搏相殺幾千年,奪走了數以億計的生命!而人類對結核病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截止至2019年8月,臨床上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研究的有23種藥物,多種不同藥物組合的治療方案以及14種結核病候選疫苗。潛伏性結核感染(LTBI)的個體中,M72/AS01E候選疫苗在臨床IIb期試驗中被發現對結核病有預防保護機制。假如臨床III期試驗證實了這一發現,該疫苗將改變全球結核病預防工作,將會為實現2035年「終止結核病」這一目標奠定基礎。
  • 結核病早期症狀 結核病的前兆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出現咳嗽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有的人感覺咳嗽沒什麼,就選擇不治療,但是長時間變成乾咳、咳嗽帶血、疲勞消瘦等現象,小心是患上結核病,那您知道結核病早期症狀是什麼嗎?您知道日常結核病治療方法是什麼嗎?今天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結核病的預防的知識。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一種新型結核病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結核病是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德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開發的一種新型結核病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工作細胞》血小板真是萌出血了!
    工作細胞這部動漫的設定非常的奇妙,人物就是身體裡的各種細胞,敵人是各種病毒,動漫場景就是人的身體。動漫將人體中各種細胞與病毒的鬥爭萌化,可愛搞笑的同時,也散播了許多知識。動漫中的角色設計也是非常出色。呆萌可愛的紅細胞白細胞殺手t細胞巨噬細胞還有萌出血的血小板動漫中還出現了,輔助T細胞、調節T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NK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初始T
  •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
    THP-1細胞系是從一名患有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1歲小男孩的外周血中分離得到的,自1980年建系以來,THP-1細胞被廣泛用於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相關的機制、信號通路以及營養和藥物運輸等研究中。相對於U937、HL-60、ML-2等白血病細胞系,THP-1更有類似人原代單核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特徵(包括細胞分化標記)。
  •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點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細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細胞分泌的、能調節細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細胞因子對於細胞間相互作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有重要調節作用。
  • 研究鑑定出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單核細胞致病亞群
    研究鑑定出多發性硬化症中的單核細胞致病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2 12:27:22 2020年4月20日,《自然—免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Alexander Mildner
  • 外周血單核細胞形態改變或「預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這種病會導致「炎症因子風暴」的產生,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過度激活和隨後的急性肺損傷,使得病人出現缺氧和呼吸困難,需要依賴呼吸機。此前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的論文對109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稱,出現ARDS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接近50%,如果ARDS達到中重度,病死率更是高達70%。如何早期識別和潛在幹預那些有發展為併發症的最大風險的患者?
  • 新型CAR-t細胞療法在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早期治療中顯示良好的效果
    在這項原理驗證研究中,倫敦大學學院大奧蒙德街兒童健康研究所(GOS)和倫敦大學學院癌症研究所(UC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修改了患者自身的t細胞(一種免疫細胞),使其能夠識別並殺死神經母細胞瘤腫瘤細胞。
  • 新研究揭示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表型和作用機制
    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定植、轉移灶生長、惡化和治療拮抗具有決定性作用,並成為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1]。其中,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對於轉移灶的生長至關重要,將這些細胞作為靶點也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研究也指出,不同癌症不同器官中的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具有不同的表型和作用機制[2, 3],這種異質性為設計靶向巨噬細胞的免疫治療方案帶來了嚴峻挑戰。
  • 人體的衛士—白細胞的作用!
    當每升血液中的白細胞的數量超過10.0×10的九次方個時(即每微升血液超過10000個白細胞),稱為白細胞的增多。而每升血液中少於4×10的九次方白細胞的(即每微升血液少於4000個白細胞),稱為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的增減,主要受中性粒細胞的影響。
  • Tuberculosis:來自真菌的特殊肽類有望治療結核病
    此前研究人員檢測了多種抗菌肽(AMPs)在抵禦結核分枝桿菌上的作用效果,均未成功,因為這些抗菌肽要麼對人類細胞有毒性,要麼不夠穩定。AMPs的主要優勢在於細菌很難對其產生耐藥性,因為AMPs有比抗生素更多的機制來殺滅細菌,另外一個優點是,在治療的過程中,AMPs能夠減少機體炎症水平,從而就能有效抑制組織損傷的發生。
  • 防治結核病要點(組圖)
    例如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進入人體內可與鈣元素結合生成不溶性草酸鈣,使人體無法吸收鈣質,進而造成體內鈣缺乏導致結核病灶不易鈣化,所以要忌食或少食。其次菠蘿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可以使肺部病灶的纖維組織溶解,進而使病灶擴散而吐血。  還有,結核病人使用抗癆藥期間,吃茄子易發生過敏反應,出現顏面潮紅、皮膚瘙癢、煩躁、全身紅斑、噁心、嘔吐,甚至血壓下降、胸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