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12月23日白劼編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在其網站刊文表示,中國是德國的戰略夥伴,兩國教育研究在環境、可持續性和生命科學等領域合作密切。未來,德國將繼續投資,提升「中國能力」。
中德合力應對全球性挑戰
報導稱,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對科研和創新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旨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科學和創新國家之一,這種發展同樣可令德國科研從中獲得巨大收益。中德科研學者共同協作,能夠為應對全球挑戰找到創新的答案,也能夠為兩國未來的福祉構建基礎。
自1978年中德籤訂政府協議以來,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一直在支持中德兩國科學家的合作,定期舉辦科學技術會議,雙方高層領導、科研機構、資助組織、半官方機構以及科學家代表紛紛參加,在會議上探討並確定雙方未來合作的話題。
在中德兩國高層的推動下,中德教育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在高校合作,大學生、科學家以及職業培訓交流的互通性層面上。
2016年10月29日,德國選手演繹家規家訓中的哲理。當日晚間,第九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在昆明展開,德國隊一路過關斬將,憑超強實力撥得頭籌。(圖片來源:中新社)
未來將加強氣候研究等新領域合作
中德兩國教育部門負責的合作重點,主要為涉及到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性研究,以及對全球衛生和經濟挑戰找到應對方案。兩國已構建起的成熟合作領域包括環境科技、海洋研究、生命科學以及(職業)教育等,包括氣候研究等新合作領域將持續拓展。
雙方旨在建立平等且廣泛有利於雙方利益的合作。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兩國合作機遇與挑戰也不斷增長,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局面,應優化兩國合作框架,加深對夥伴資助結構和進程的理解。
德教研部未來再撥款 加強中國能力培養
為了在平等的基礎上將中國作為夥伴和競爭者對待,德國需要強化中國能力的構建。自2018年以來,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與德國外交部以及德國聯邦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提出,在共同的教育和經濟制度框架下,加強其各領域中國能力在質和量上的提升。
中國能力的構建內容非常豐富,總體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牢固地掌握關於德國對中國研究的現狀;構建可持續性的合作結構,加強兩國科學家的聯繫;推出支持性措施,促進中學、高校的漢語教學。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將在2017至2024年期間,撥款1200萬歐元,用於中國能力的培養上。如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2020年公布的報告所言,鑑於提升中國能力的意義不斷提升,德國教研部計劃將在2021年再撥款1200萬歐元,用於培養和提升中國能力,其中部分措施為對原有政策的擴建,部分為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