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研部:將持續提升德國人才的「中國能力」

2021-01-08 歐洲時報官方

【歐洲時報12月23日白劼編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在其網站刊文表示,中國是德國的戰略夥伴,兩國教育研究在環境、可持續性和生命科學等領域合作密切。未來,德國將繼續投資,提升「中國能力」。

中德合力應對全球性挑戰

報導稱,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對科研和創新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旨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科學和創新國家之一,這種發展同樣可令德國科研從中獲得巨大收益。中德科研學者共同協作,能夠為應對全球挑戰找到創新的答案,也能夠為兩國未來的福祉構建基礎。

自1978年中德籤訂政府協議以來,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一直在支持中德兩國科學家的合作,定期舉辦科學技術會議,雙方高層領導、科研機構、資助組織、半官方機構以及科學家代表紛紛參加,在會議上探討並確定雙方未來合作的話題。

在中德兩國高層的推動下,中德教育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在高校合作,大學生、科學家以及職業培訓交流的互通性層面上。

2016年10月29日,德國選手演繹家規家訓中的哲理。當日晚間,第九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在昆明展開,德國隊一路過關斬將,憑超強實力撥得頭籌。(圖片來源:中新社)

未來將加強氣候研究等新領域合作

中德兩國教育部門負責的合作重點,主要為涉及到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性研究,以及對全球衛生和經濟挑戰找到應對方案。兩國已構建起的成熟合作領域包括環境科技、海洋研究、生命科學以及(職業)教育等,包括氣候研究等新合作領域將持續拓展。

雙方旨在建立平等且廣泛有利於雙方利益的合作。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兩國合作機遇與挑戰也不斷增長,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局面,應優化兩國合作框架,加深對夥伴資助結構和進程的理解。

德教研部未來再撥款 加強中國能力培養

為了在平等的基礎上將中國作為夥伴和競爭者對待,德國需要強化中國能力的構建。自2018年以來,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與德國外交部以及德國聯邦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提出,在共同的教育和經濟制度框架下,加強其各領域中國能力在質和量上的提升。

中國能力的構建內容非常豐富,總體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牢固地掌握關於德國對中國研究的現狀;構建可持續性的合作結構,加強兩國科學家的聯繫;推出支持性措施,促進中學、高校的漢語教學。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將在2017至2024年期間,撥款1200萬歐元,用於中國能力的培養上。如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2020年公布的報告所言,鑑於提升中國能力的意義不斷提升,德國教研部計劃將在2021年再撥款1200萬歐元,用於培養和提升中國能力,其中部分措施為對原有政策的擴建,部分為新政策。

相關焦點

  • 駐德大使走訪德國中學並題詞 冀培養中文人才
    駐德大使走訪德國中學並題詞 冀培養中文人才     圖為華裔學生喜獲畢業證書中新社發 宋方燦 攝     中新網1月20日電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日,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訪問北威州期間赴杜塞道夫孔子學院和埃森伯樂高級中學(Burg Gymnasium Essen)考察、看望漢語教師和志願者,並分別與孔院院長和學校校長座談。
  • 東方物探持續提升地震採集技術能力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譚曄 特約記者李偉波 許明 孫勇)11月17日記者從東方物探採集技術中心了解到,東方物探連續運作16年的阿曼項目,運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可控震源高效採集技術,實現地震採集最高日效超過5萬炮,創全球地震採集最高紀錄,標誌著中國石油地震採集業務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德國將建立腦研究跨學科網絡
    為整合德國腦研究能力,德國聯邦教研部將建成一個跨學科網絡,並宣布為此在未來5年內提供三千四百萬歐元。為了紀念德國生理學家尤利烏斯-伯恩斯泰因(1839-1917),它被命名為伯恩斯泰因計算神經科學中心。    這一網絡將研究腦功能的神經學基礎,即所謂的認知過程。這項研究將使人們對腦功能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而且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預防或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此外,這些知識在計算機和程序開發過程中能夠得到應用,也能用於開發更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 指南針:公司持續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據悉,指南針此次發行市盈率約為22.99倍,估值對比同業上市公司仍有提升空間。從長遠來看,此次指南針登陸A股市場,也將助推我國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產品贏得市場指南針是我國起步較早的證券分析軟體開發商和證券信息服務商之一。縱觀指南針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它以專業化的證券研究和不斷創新的發明而聞名於世。
  • 德媒:德國的磁懸浮之夢在中國實現
    德國發明了磁懸浮軌道技術,卻又輕易地放棄了它。在中國上海生根近20年後,磁懸浮將迎來復興時代,但這回將沒有德國參與。據中國媒體報導,連接鹹寧與長沙的200公裡試驗線,明年將進入實用化試驗。這條線路也將擴建成武漢和廣州之間的1000多公裡的磁浮軌道,並將於2020年開工,通車後,行駛這段距離只需要2小時。這些消息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磁懸浮畢竟是德國人發明的技術!也是德國人首先將磁浮技術帶到中國去的。
  • 新林區精準育才提升人才素質能力
    新林區根據人才隊伍實際,強化分類教育培養,厚植「育才」沃土。 一是鍛造過硬黨政人才。以科級幹部為重點,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舉辦黨組書記、新任職幹部等專題培訓班6期,組織37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赴漠河觀摩學習,開展2輪鄉鎮幹部政治能力提升培訓,全方位、多角度鍛造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擔當有為的「黨政主力軍」。
  • 南都電源德國調頻儲能項目一期投運典禮在德舉行
    杭州2018年9月25日電 /美通社/ -- 9月14日,南都電源德國一次調頻儲能PCR項目一期工程投運典禮在德國萊比錫隆重舉行。   中國駐德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王衛東、ALABC產品與可持續發展總監Alistair Davidson博士等嘉賓,項目合作方 -- 德國Mitnetsz電網公司及Upside公司嘉賓,以及11個國家的電網公司嘉賓、媒體記者等70餘人參加了典禮。
  • 獎金拿完就回國:中國女科學家斬獲德國大獎,獲獎金額165萬歐元
    2015年獲得德國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總額高達16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是千萬元)的莊曉瑩,毅然回到母校同濟大學任教,做一名「青椒」(大學青年教師的簡稱)。 像莊曉瑩這樣被各國爭先恐後想要得到專業型人才,有許多人會選擇國外的豐富資源和待遇,但她不加考慮地選擇歸國,實在令人動容!
  • 德國計劃2021年建成該國首臺量子計算機
    新華社柏林7月11日電(記者張毅榮)德國聯邦教研部長安雅·卡利切克日前對媒體表示,德國計劃在2021年建成該國首臺量子計算機。卡利切克說,這將是一臺實驗性的計算機,但在5到10年後,相關新技術可以應用在工業領域。
  • 零距離感受「德系品牌」是怎樣鑄就的?走進德國ONUS(歐鍩斯)五金
    如今,ONUS歐鍩斯除了德國的研發中心和品牌運營中心,生產基地已全部遷移至中國,並先後在中國設立2家全資子公司,即中山市晟泰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廣東晟泰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廣東中山生產基地佔地30畝,員工600人,產值達5億元;目前正在籌建廣東恩平製造基地,該基地佔地約70畝,總建築面積超13萬平米,總投資6億元,項目建成後,該基地將成為德國歐鍩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
  • 中國「土木女神」莊曉瑩:拋棄高薪一心歸國,曾獲德國千萬科研獎
    在中國飽受外國侵略和欺凌之時,一批批仁人志士紛紛站了起來,為爭取國家獨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正是有了他們的捨生忘死和艱苦奮鬥,中國才得以迎來了嶄新的面貌。如今,中國再也不是那個腐朽落後,任人宰割的落後國家了,戰火四起,哀嚎遍野的時代已經過去,國富民強已經成為不可爭議的事實。
  • 他是中國培育的人才,面對中美德三國的邀請,最終選擇加入美籍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那科技又是人推動的,所以說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的科學家也不少,今天要說的就是高華建,他是我國現代力學研究中的一員,並且推動了該領域發展。他這麼厲害,自然很多公司對他都很感興趣,其中,有的是中國公司,有的是德國公司,還有美國公司,並且待遇優厚。當然,他最終選擇了美國,成為了美國籍。
  • 利亞德Micro LED已實現收入,營收將持續增長
    (原標題:利亞德Micro LED已實現收入,營收將持續增長)
  •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德專家:東亞應避免意外開戰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英國《金融時報》稱,如同1914年前不斷崛起的德國與周邊鄰國發生對抗一樣,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國也與多個鄰國——特別是日本——發生了爭端。不過,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14日對《環球時報》稱,這種「對號入座」的比較顯然是「中國恐懼症」的反映。中國的強硬只是因為日本歪曲歷史作出的憤怒反應。
  • 專家:用培養人才、下沉資源等手段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推動中醫藥發展
    為幫助基層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進行學術指導,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於11月22日在北京召開。
  • 大變局下的中國管理:從以英美為師,轉向與德日同行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在美國極力想與中國脫鉤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深刻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深刻理解500年來大國興衰的規律,應該從以英美為師,轉向與德日同行。五、德日的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可學的經驗(和教訓)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最重要的是商業倫理、價值觀和人才觀。
  • 探秘|雲德:德國生物能源第一村
    2014年7月,德國一個叫做「雲德」(Jühnde)的小村莊,從全德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創意國度優秀地標」大賽的贏家。而雲德贏得大獎的理由,是由於它早在2005年就成了德國的第一個生物能源村,為歐洲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個綠色的鄉村能源供給解決思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雲德村是怎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上獨闢蹊徑,不靠市政供電,每年減少3000多噸碳排放的吧。
  • 「美女海歸」莊曉瑩:曾獲德國千萬大獎,卻仍選擇歸國教書育人
    2015年獲得德國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總額高達16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是千萬元)的莊曉瑩,毅然回到母校同濟大學任教,做一名「青椒」(大學青年教師的簡稱)。像莊曉瑩這樣被各國爭先恐後想要得到專業型人才,有許多人會選擇國外的豐富資源和待遇,但她不加考慮地選擇歸國,實在令人動容!
  • 舟山「大碼頭接卸大礦船」能力持續提升
    資料圖8月6日13時許,長361米、寬65米的中國香港籍40萬噸級礦砂船「礦石湛江」輪,滿載著40萬噸鐵礦砂,順利靠泊舟山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1號泊位。這是鼠浪湖今年靠泊的第37艘40萬噸級礦砂船,也是自2016年開港以來,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靠泊的第147艘次40萬噸級礦砂船。
  • 一個人最可怕的能力——持續的提升進步
    持續進步的力量有多恐怖,大家可以用複利法則去計算。假若一個人每天提升千分之一,那多少天可以達到現在能力的兩倍呢,大約700天。反過來看,假若一個人每天退步千分之一呢,那到多少天他將成為一個廢人,不到一年就廢了。